老年吧 关注:12,158贴子:337,470
  • 3回复贴,共1

老年人防骗攻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北京推出《老年人防骗攻略(2019年版)聚焦多类骗局》
65岁以上独居老人最易受骗
——摘自《幸福老人报》2019年8月28日
被“免费旅游”吸引,老年人全程被冒牌“专家”忽悠,最后买回家十几万的保健品;接到推销电话,老年人连续多年将退休金投入毫无市场价值的“收藏品”,最终被家人发现并报警……大量案例显示,受生理、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老年人更易成为骗子的目标。
近日,北京市老龄协会和北京扶老助残基金会联合推出《老年人防骗攻略(2019年版)》。《防骗攻略》通过聚焦养生保健、投资理财等多类骗局,揭示了老年人受骗的原因,给出了老年人防止受骗的方法。
为什么老年人更易陷入诈骗圈套?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当人迈入老年,身体开始无可避免地走向衰弱,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昂的医药费等。为了预防万一,人们总会给自己留点备用金,做“救命钱”。正是这些救命钱,成为了诈骗分子的目标。


IP属地:辽宁1楼2019-09-23 19:23回复
    有数据显示,中老年群体中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因为孤苦无依,他们内心总是希望多一个底牌多一份保障。诈骗分子通常以虚假的信息诈骗中老年人,其中就包括夸大一些保健品的功能和一些虚假功效的养老器械设备。甚至把一些“三无”产品换一个包装,对中老年人宣称是什么救命灵药,骗取中老年人钱财。——这正是《防骗攻略》中排“头号”的保健养生类诈骗。
    据媒体报道,2018年6月,国内最大的以免费旅游为幌子、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犯罪案件告破,38个“旅游会销”平台被打掉,638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打着虚假公益组织的旗号,冒充医疗专家吹嘘、夸大产品功效,将十几元钱的廉价产品包装成中央高级干部“特供”药品,再以三四十倍的价格大肆推销行骗……这是该团伙坑老人养老钱的主要手段。
    据受害老人自述,落入陷阱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受到了“免费旅游”的诱惑,二是被诈骗分子嘘寒问暖的“感情牌”打动,三是被冒牌专家“洗脑”,轻信了保健品被夸大的功效。
    《防骗功略》提示,这类骗局的特征主要以施以恩惠、制造权威、夸大功效等方式对老人进行诈骗。建议老人不要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要多和子女及亲戚沟通、要注意保存购物单据等。


    IP属地:辽宁2楼2019-09-23 19:23
    回复
      2025-07-31 07:1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老年人常遇到的骗局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事后该如何补救?
      保健养生类诈骗
      骗术:免费旅游、VIP体检、夸大保健品效果;安排“老人”现身说法。忽悠老人往销售公司存钱;销售假药致老人死亡;销售“秘制神药”,保长寿体健等。
      提个醒:面对保健品诈骗,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如果患有疾病,要主动到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相反,伪劣的保健品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贻误治疗良机。
      不要轻信犯罪分子编造的虚假身份或者夸大的保健品功效,也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要多和子女及亲戚沟通。老年人在遇到推销保健品或者声称可以退款的情况,不要擅自做决定,要积极和自己子女或者其他亲朋好友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保存购买保健品的相关单据以及快递单,以便在查证上当受骗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


      IP属地:辽宁3楼2019-09-23 19:24
      回复
        角色扮演类诈骗
        骗术:冒充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办理残疾证、低保补贴;冒充政府拆迁办人员诈骗;冒充财政局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冒充亲戚串门诈骗;假扮燃气公司或水电公司员工诈骗;“神医”看病行骗。
        提个醒:老年人遇有自称政府工作人员来访时,应当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工作证,必要时向其所在单位打电话核实。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不沾,保持平常心。维修要找物业或者打使用说明书上的客服电话,切莫相信楼道张贴的小广告。
        收藏品类诈骗
        骗术:夸大价值骗取“标的费”;承诺高价回收收藏品行骗;免费鉴宝“局中局”诈骗。
        提个醒:拍卖藏品,须认准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拍卖公司在藏品未成交之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署藏品回购合同时,建议寻求律师帮助。
        老年人参与收藏品投资或者拍卖,一定要到专业部门,不要轻信电话、网络、电视推销,谨防所谓“拍卖公司”“艺术品公司”的诈骗陷阱,发觉被骗要及时报警。


        IP属地:辽宁4楼2019-09-23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