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暂且抛开历史不说,当下汾阳多多少是市的头衔(虽然是县级市),那咱们就简谈下有关一座城市的市中心,按常理说汾阳的市中心应该在鼓楼底(在没有新的市中心规划建设出来以前仍然是鼓楼底),那鼓楼底辐射出的四条主干道(暂且先说成主干道吧,实际上不敢恭维)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一作下简述:
注:以下道路网均按现有城区范围计算(东西向为街南北向为路)
(1)鼓楼东 从鼓楼旧址往东直至东二环甚至东三环(人们习惯的叫法,其实说说也蛮可笑,都整出二环三环了)这条街除去冠宇开发时将就到现在修好的这段外其它那还叫路吗?
(2)鼓楼南 从鼓楼旧址往南直至南外环即汾介线,这段路单说人们常说的南大街这段其实真可以改为单行线,这段路三个标准,唯一有点古今结合的也就数南薰楼周边这段了(与其交叉的迎新正街说了几年要修也招标了几年一直停留在设想中),汾州路由于是新修的标准较高没法比拟(这也是本市能拿出手的条道路只可惜有路无网,一条干吧吧的大道没有十字路网,这可是城南平地规划建设的呀,惋惜)。
(3)鼓楼西 从鼓楼旧址往西直至西外环即西北环,这段路五个标准三个断点,较早开发的是西大街这个可以理解在80年代开发当时毕竟没有那么前卫,上了西门坡坡的汾州市场一段,穿过西河路一段也算是个小断头,金鼎大街一段,最后一小段又是一段,此街可为是没的说。
(4)鼓楼北 从鼓楼旧址往北直至禹门河即滨河东路,这段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小断头,在长远的规划中也没有见把辰北路跨过禹门河直通郭宏线,就当下也未能将北大街与辰北路直线对接(虽然是历史留下的路型但既然其它都拆了改造了那还再乎这个吗,往年见报告中有提到要拉直只可惜又一次停留在了规划设想中)
综上述的描述人们会觉得不同时期的开发导致路的标准不一,这个确实,人们之所以习惯的叫东南西北大街说明这个在当时对汾阳来说算是较宽的马路了,可时至今日已然落伍了,就不用说通到各个外环,就到原有古城范围也未能做到古今结合,没有一点特色,唯一对我们北方的山西来说鼓楼北算是一个不错的风景了(因为是浙商开发多多少带南方的风格,不过还是觉得别有一番特别)
也许这应该就是人们习惯印象中的市中心吧,而对于一个市中心居然有块地能闲置了近十来年,要么建个广场要么好好利用,当初规划的鼓楼新天地也在那个时候夭折,外地人来了如果想去汾阳最繁华的区域转转,你们会推荐往哪?实在找不出个像样的地标区域来。
同条线路这么好且有历史韵味的路名为何要多个命名,不能统一下......
二、近来研究地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地人多数觉得自己的家乡有历史有内涵有底蕴......这个也不能否认,但如今回想起汾阳的各个乡镇命名发现其实不然。汾阳其实蛮喜欢“村庄”命名的乡镇(当然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村名由来),如11个乡镇中占了2个“村级镇”杏花村镇、冀村镇;5个“庄级乡镇”石庄镇、杨家庄镇、栗家庄乡、贾家庄镇、肖家庄镇占比达64%,这几大庄紧紧环绕着城区,更为有意思的是城区居然也巧合的有几大庄社区围绕着城区街道,如西面的冯家庄社区、北面的米家庄社区、东面的西路家庄社区(还有内围的古庄社区、曹兴庄社区)、南面的赵家庄社区,可谓是如出一折,当然这也只是调侃,只是借此来谈论下汾阳在路名、地名等方面的命名总是那么的随性......
曾经的万宝山已然被峪道河吞并,其实那也是个不错的地方;城子乡已然被冀村镇拿下,其实到不如这个名;有些好的地名在撤并过程中悄然消失,唯一留下的只是百科里的词条,三大有韵味的乡镇正好镇守在汾阳的南大门,当初见喜这个乡的名也不错只可惜历史的必然。
原本以为汾阳现有的五个街道命名还都挺有历史气息底蕴和韵味的,如文峰街道、南薰街道、西河街道、辰北街道、太和桥街道,这些名不仅代表了方位的所在也代表着历史的曾经,尤其是东关、南关、西关、北关这些社区存在,甚至还有东北、东南、西门、北门这几个社区的存在同样也是代表着汾阳的曾经,有着一看地名就有回味历史的存在。这些也许将不复存在或逐渐缺失......(因为近来听说汾阳要撤并街道,消息有待核实,故不作多言)
在路名的命名上只作简单例举:英雄路整出三个路名(英雄路、学院路、汾洒大道),各东南西北鼓楼街(路)建议全程一个咱名至少在市区范围内;富民路这个路名真不如叫人民路,也正好和英雄路对应;庆成大街一点也不觉得是大街,到不如将现有汾阳(汾阳东)高速口出来的路打通至新G307直接起名庆成大街,汾阳西高速口本来就应对接一条大路拉直并重新取名为永和大街,正好也能与东西两府对应,也是一下高速的一张亮丽风景和名片......这些从属个人喜好
注:以下道路网均按现有城区范围计算(东西向为街南北向为路)
(1)鼓楼东 从鼓楼旧址往东直至东二环甚至东三环(人们习惯的叫法,其实说说也蛮可笑,都整出二环三环了)这条街除去冠宇开发时将就到现在修好的这段外其它那还叫路吗?
(2)鼓楼南 从鼓楼旧址往南直至南外环即汾介线,这段路单说人们常说的南大街这段其实真可以改为单行线,这段路三个标准,唯一有点古今结合的也就数南薰楼周边这段了(与其交叉的迎新正街说了几年要修也招标了几年一直停留在设想中),汾州路由于是新修的标准较高没法比拟(这也是本市能拿出手的条道路只可惜有路无网,一条干吧吧的大道没有十字路网,这可是城南平地规划建设的呀,惋惜)。
(3)鼓楼西 从鼓楼旧址往西直至西外环即西北环,这段路五个标准三个断点,较早开发的是西大街这个可以理解在80年代开发当时毕竟没有那么前卫,上了西门坡坡的汾州市场一段,穿过西河路一段也算是个小断头,金鼎大街一段,最后一小段又是一段,此街可为是没的说。
(4)鼓楼北 从鼓楼旧址往北直至禹门河即滨河东路,这段目前有两个标准一个小断头,在长远的规划中也没有见把辰北路跨过禹门河直通郭宏线,就当下也未能将北大街与辰北路直线对接(虽然是历史留下的路型但既然其它都拆了改造了那还再乎这个吗,往年见报告中有提到要拉直只可惜又一次停留在了规划设想中)
综上述的描述人们会觉得不同时期的开发导致路的标准不一,这个确实,人们之所以习惯的叫东南西北大街说明这个在当时对汾阳来说算是较宽的马路了,可时至今日已然落伍了,就不用说通到各个外环,就到原有古城范围也未能做到古今结合,没有一点特色,唯一对我们北方的山西来说鼓楼北算是一个不错的风景了(因为是浙商开发多多少带南方的风格,不过还是觉得别有一番特别)
也许这应该就是人们习惯印象中的市中心吧,而对于一个市中心居然有块地能闲置了近十来年,要么建个广场要么好好利用,当初规划的鼓楼新天地也在那个时候夭折,外地人来了如果想去汾阳最繁华的区域转转,你们会推荐往哪?实在找不出个像样的地标区域来。
同条线路这么好且有历史韵味的路名为何要多个命名,不能统一下......
二、近来研究地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地人多数觉得自己的家乡有历史有内涵有底蕴......这个也不能否认,但如今回想起汾阳的各个乡镇命名发现其实不然。汾阳其实蛮喜欢“村庄”命名的乡镇(当然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村名由来),如11个乡镇中占了2个“村级镇”杏花村镇、冀村镇;5个“庄级乡镇”石庄镇、杨家庄镇、栗家庄乡、贾家庄镇、肖家庄镇占比达64%,这几大庄紧紧环绕着城区,更为有意思的是城区居然也巧合的有几大庄社区围绕着城区街道,如西面的冯家庄社区、北面的米家庄社区、东面的西路家庄社区(还有内围的古庄社区、曹兴庄社区)、南面的赵家庄社区,可谓是如出一折,当然这也只是调侃,只是借此来谈论下汾阳在路名、地名等方面的命名总是那么的随性......
曾经的万宝山已然被峪道河吞并,其实那也是个不错的地方;城子乡已然被冀村镇拿下,其实到不如这个名;有些好的地名在撤并过程中悄然消失,唯一留下的只是百科里的词条,三大有韵味的乡镇正好镇守在汾阳的南大门,当初见喜这个乡的名也不错只可惜历史的必然。
原本以为汾阳现有的五个街道命名还都挺有历史气息底蕴和韵味的,如文峰街道、南薰街道、西河街道、辰北街道、太和桥街道,这些名不仅代表了方位的所在也代表着历史的曾经,尤其是东关、南关、西关、北关这些社区存在,甚至还有东北、东南、西门、北门这几个社区的存在同样也是代表着汾阳的曾经,有着一看地名就有回味历史的存在。这些也许将不复存在或逐渐缺失......(因为近来听说汾阳要撤并街道,消息有待核实,故不作多言)
在路名的命名上只作简单例举:英雄路整出三个路名(英雄路、学院路、汾洒大道),各东南西北鼓楼街(路)建议全程一个咱名至少在市区范围内;富民路这个路名真不如叫人民路,也正好和英雄路对应;庆成大街一点也不觉得是大街,到不如将现有汾阳(汾阳东)高速口出来的路打通至新G307直接起名庆成大街,汾阳西高速口本来就应对接一条大路拉直并重新取名为永和大街,正好也能与东西两府对应,也是一下高速的一张亮丽风景和名片......这些从属个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