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按:十三年前的今天,1996年8月11日21:45,立品先生去了。这位终生未嫁的豫剧的女儿为美奋斗了一辈子,为艺术追求了一辈子,走过漫长而又艰难的七十六年岁月后,她疲倦的睡去了,只留下一句话:只求埋在母亲身边。
立品先生是梅兰芳先生主动提出收徒并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唯一的河南戏曲演员。阎老的艺术是豫剧的一座高峰。她的阎派祥符调优美细腻,表演清新雅致,不是简单的讲故事,演人物,而更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意境美。

亮敬佩立品先生,敬佩她一身铁骨,豆蔻年华的她宁可削尽青丝留光头也不给日寇演戏;敬佩她一身正气,纤纤弱女的她宁可豁出命不向恶势力低头让步;敬佩她一生不懈,耐得住寂寞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去打磨《秦雪梅》、《藏舟》,《碧玉簪》,《西厢记》为后人留下艺术精品;敬佩她一生好学,幼年文盲的她竟自学到能写诗填词、自己动手修改剧本;敬佩她一以贯之,咬定艺术目标不放松,白发上头的她在晚年又拿出了《西厢记》,硬是把豫剧唱得堪似昆曲般高雅幽远……
此文是好友东风劲先生贴到网上的,特表感谢!
初识阎立品
—庞无比
三年前,我到郑州采访阎立品。她在豫剧界是享有盛名的。对于这位老演员,我只听过她的唱腔,看过她写的文章,从未见过她本人。
那天,我来到郑州市经八路的一排二层简易楼前面,阎立品的家就在这儿。我下意识地在她门前环顾了一下,只见窗台上摆着两盆秀丽的君子兰,窗台下边是两株近人高的夹竹桃,门前是一块不大的正方形平地,看得出是经过精心修整的。
我敲了两下门。门开了。一个个子不高、略有些发胖的老太太出现在我面前。我赶忙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来意。主人满面笑容,连说:“欢迎,欢迎!进吧,进吧!”说着,热情地把我让进了屋里。
这是一间十五平米左右的房子。屋子里的陈设和我猜想的大相径庭,是那样的简单、朴素:旧大衣柜,旧床,旧桌椅……简朴得似乎有些过分了——这是我初识阎立品的第一个印象。阎立品一边招呼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给我倒水。一边把一把椅子拉到我面前,笑着说:“坐吧!我这屋子乱得很,也没时间收拾。”我刚坐下,小女孩端来了一杯茶水。她左看看,右看看,似乎不知道该把茶杯放在哪儿合适。我连忙把茶杯接过来。阎立品说:“这地方太乱,到我屋里坐吧。”说着,回身拉开了东墙上的一个门。我随即跟了过去。这时,我才注意到套间的门上写着这样几个字:“闲谈莫过半小时”。啊,这位老演员果真惜时如金!这一点我来之前就听人讲过,可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一张“告示”。此时,一种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当然,也有几分顾虑,怕违反了主人的“告示”的规定。她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我这里来人不断,有来学戏的,有来谈工作的,当然也有来闲坐的。我只是不赞成闲聊。你谈的是正事,不在此列。”听了这话,我才打消了顾虑。
我一边打量书架,一边说:“立品同志,您的藏书可真不少哇!”她笑着说:“不过,没什么太象样的书。”我凑到书架前浏览一下,第一个书架上有《汉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书,还有一部线装的《古今说部》。第二个书架上摆着《中国文学史》,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太平广记》等各类古典小说。第三个书架上有《舞台生活四十年》、《汤显祖集》、《中国戏曲史长编》、《闲情偶记》、《录鬼簿》、《关汉卿剧作选》等书。我一边看,一边称赞起这些书来。在闲谈中,她告诉我:“我这个人一生只有两个喜好,一是上台演戏,二是买书看书。”阎立品一边示意我喝水,一边对我说:“现在有些青年演员不重视看书学习,光想着怎样出名,这是很不好的。凡是跟我学戏的人,我都告诉他们要多读书,努力提高文化水平。拿我们常演的传统戏来说吧,我也演了几十年了。古人谁也没见过,我们要表现古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把握他们的性格,懂得他们生活的时代。这就需要看一些史书和古典文学作品。”
她沉吟了一下,问我,“你知道《秦学梅》这出戏吧?”我说:“知道,看过剧本,听过您的录音,就是没看过您的演出。”她点了点头,接着说:“就说秦雪梅这个人物,她出身官宦之家,是个闺阁千金,有文化,举止应当是文雅、矜持。她对于爱情敢于热烈追求,有反封建的精神。可是,不能把她演成林黛玉。她比林黛玉泼辣一些,勇敢一些。反过来,又不能把秦雪梅演成《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孙玉娇虽然也是少女,可是生在贫苦人家,是个小家碧玉,没文化,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比较少,对爱情的追求更外露、更明朗。秦雪梅、林黛玉、孙玉姣虽然在行当上同属闺门旦,可是在性格、气质、举止、谈吐等各方面都不同。如果把她们演成一个模样,就成了一道汤,没有个性了。你说是不是?”我点头称是。我问她:“您是怎么学到这么多东西的呢?”阎立品呷了一口茶,笑着说:“其实,我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我小时候学戏,老师并不教文化。师傅怎么教,我就怎么学,也就是所谓得口传心授。后来长大了,戏也会得多了,我就感到演不同的人物心里空得慌,没有形象的东西;有的戏词,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这样,我才逐步领悟到应当学习文化,特别使增长历史知识,加强文学修养。”说到这里,她眯起眼睛,悄声问我:“我还出过家你知道吗?”我说:“没听说过。”“是的,”她点了一下头,接着说,“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太多。旧社会女演员是最受欺侮的。特别是有点名气的年轻女演员,日子更难过。我从小脾气就掘,坚决不唱堂会,不拜高门,不唱粉戏,他们就来捣乱,甚至砸戏园子。后来,我为了躲避他们,便投到了一个尼姑庵里,但不是真出家。当时,在尼姑庵附近住着一位饱学的老先生。那会儿我刚二十岁出头。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位老先生古文和书法都很好。我就拜他为师,学了一点古文和书法。我现在的文化知识就是那时打下的底子。”
听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了《秦雪梅》一剧中秦雪梅祭奠商林的那段长达八十多句的祭文。祭文有四六句式的骈文写成,对仗、协韵都很工稳、妥贴。阎立品扮演的秦雪梅把那段祭文读得如泣如诉,撕人肺腑。想到这里,我说:“立品同志,秦雪梅读祭文那段戏,您演得那样好,读得那样动人,可以看出您的良好的文学修养。”她欠身给我添了一杯水,略带思索地说:“那段祭文我修改了多次,并请教了不少人。象这么长的念白在传统豫剧中还是不多的。还有秦学梅读的那首诗,也是我在修改老本子的时候加上去的。”说着,她走到写字台前,从一大堆杂乱的报刊中抽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我说:“这是新出版的《秦雪梅》剧本,你看看那首诗。”我翻开剧本,找到了那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一梅忽作两重芳,红白分明觉异常。
认作红眼晓白色,疑为白云透霞光。
莫非浅醉添微晕,敢是初醒薄晓妆?
银楼繁花凌寒放,雪梅丽质倾商郎。
我连连说:“这首诗确实不错。”她笑了笑,说:“这首诗也不见得多好,但我是看了不少古诗才编出来的。特别是宋朝的林逋写的那几首咏梅诗,对我启发很大。”
我一边听,一边端详着眼前这位建树了一个豫剧声腔、表演流派的艺术家。从那朴素的穿着上,谁能看得出她是一位满腹文章、声名远杨的大演员呢?她年逾花甲,满头银丝,两个眼泡略显浮肿,神情也稍带倦意。我想,这大概是她刻苦学习的缘故吧?此时此刻,我业已产生的那种崇敬之情更深、更强了。于是,我说:“您年纪大了,要好好保重身体,不可劳累过度啊!”她眼里透出感激的神情,点头说:“谢谢你。很多朋友也这样劝我。可我总感到年岁大了,时间不够用。我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起床,在门口练功。”“就是门前那块平地吗?”我若有所悟地插问了一句。“就是那块平地。”
原来如此!我这才明白那块地方为何修整得那样平坦。阎立品又说:“我还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想看的书太多了,越想看书,越感到时间可贵。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一点不错。我有时为杂志写点东西,就深感力不从心。”“您在写作方面有什么打算呢?”她略微停顿了一下,告诉我:“我准备把我演的比较好的戏,陆续整理出剧本来。我还想把我一辈子演戏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留给后人。因为我想,一个演员不能光想着自己有多大名气,挣多少钱,享受什么待遇,而应当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告别了阎立品,我走在林荫道上。眼下正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暮春季节。中州暮春之夜,温馨宜人。星河静谧,晚风拂面,多么令人沉醉的良夜呀!我想,此时此刻,也许恋人们正在花丛之侧、林影之下并肩柔语,吃罢晚饭的人们正全家聚在电视机前。而阎立品呢?我不禁停足回首,透过婆娑的树影,仿佛看见了这位老艺术家在那斗室之中、灯光之下展卷攻读的情景……
立品先生是梅兰芳先生主动提出收徒并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唯一的河南戏曲演员。阎老的艺术是豫剧的一座高峰。她的阎派祥符调优美细腻,表演清新雅致,不是简单的讲故事,演人物,而更向观众展示了一种意境美。

亮敬佩立品先生,敬佩她一身铁骨,豆蔻年华的她宁可削尽青丝留光头也不给日寇演戏;敬佩她一身正气,纤纤弱女的她宁可豁出命不向恶势力低头让步;敬佩她一生不懈,耐得住寂寞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去打磨《秦雪梅》、《藏舟》,《碧玉簪》,《西厢记》为后人留下艺术精品;敬佩她一生好学,幼年文盲的她竟自学到能写诗填词、自己动手修改剧本;敬佩她一以贯之,咬定艺术目标不放松,白发上头的她在晚年又拿出了《西厢记》,硬是把豫剧唱得堪似昆曲般高雅幽远……
此文是好友东风劲先生贴到网上的,特表感谢!
初识阎立品
—庞无比
三年前,我到郑州采访阎立品。她在豫剧界是享有盛名的。对于这位老演员,我只听过她的唱腔,看过她写的文章,从未见过她本人。
那天,我来到郑州市经八路的一排二层简易楼前面,阎立品的家就在这儿。我下意识地在她门前环顾了一下,只见窗台上摆着两盆秀丽的君子兰,窗台下边是两株近人高的夹竹桃,门前是一块不大的正方形平地,看得出是经过精心修整的。
我敲了两下门。门开了。一个个子不高、略有些发胖的老太太出现在我面前。我赶忙作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来意。主人满面笑容,连说:“欢迎,欢迎!进吧,进吧!”说着,热情地把我让进了屋里。
这是一间十五平米左右的房子。屋子里的陈设和我猜想的大相径庭,是那样的简单、朴素:旧大衣柜,旧床,旧桌椅……简朴得似乎有些过分了——这是我初识阎立品的第一个印象。阎立品一边招呼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给我倒水。一边把一把椅子拉到我面前,笑着说:“坐吧!我这屋子乱得很,也没时间收拾。”我刚坐下,小女孩端来了一杯茶水。她左看看,右看看,似乎不知道该把茶杯放在哪儿合适。我连忙把茶杯接过来。阎立品说:“这地方太乱,到我屋里坐吧。”说着,回身拉开了东墙上的一个门。我随即跟了过去。这时,我才注意到套间的门上写着这样几个字:“闲谈莫过半小时”。啊,这位老演员果真惜时如金!这一点我来之前就听人讲过,可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一张“告示”。此时,一种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当然,也有几分顾虑,怕违反了主人的“告示”的规定。她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我这里来人不断,有来学戏的,有来谈工作的,当然也有来闲坐的。我只是不赞成闲聊。你谈的是正事,不在此列。”听了这话,我才打消了顾虑。
我一边打量书架,一边说:“立品同志,您的藏书可真不少哇!”她笑着说:“不过,没什么太象样的书。”我凑到书架前浏览一下,第一个书架上有《汉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书,还有一部线装的《古今说部》。第二个书架上摆着《中国文学史》,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以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太平广记》等各类古典小说。第三个书架上有《舞台生活四十年》、《汤显祖集》、《中国戏曲史长编》、《闲情偶记》、《录鬼簿》、《关汉卿剧作选》等书。我一边看,一边称赞起这些书来。在闲谈中,她告诉我:“我这个人一生只有两个喜好,一是上台演戏,二是买书看书。”阎立品一边示意我喝水,一边对我说:“现在有些青年演员不重视看书学习,光想着怎样出名,这是很不好的。凡是跟我学戏的人,我都告诉他们要多读书,努力提高文化水平。拿我们常演的传统戏来说吧,我也演了几十年了。古人谁也没见过,我们要表现古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把握他们的性格,懂得他们生活的时代。这就需要看一些史书和古典文学作品。”
她沉吟了一下,问我,“你知道《秦学梅》这出戏吧?”我说:“知道,看过剧本,听过您的录音,就是没看过您的演出。”她点了点头,接着说:“就说秦雪梅这个人物,她出身官宦之家,是个闺阁千金,有文化,举止应当是文雅、矜持。她对于爱情敢于热烈追求,有反封建的精神。可是,不能把她演成林黛玉。她比林黛玉泼辣一些,勇敢一些。反过来,又不能把秦雪梅演成《拾玉镯》中的孙玉姣。孙玉娇虽然也是少女,可是生在贫苦人家,是个小家碧玉,没文化,受封建礼教的约束比较少,对爱情的追求更外露、更明朗。秦雪梅、林黛玉、孙玉姣虽然在行当上同属闺门旦,可是在性格、气质、举止、谈吐等各方面都不同。如果把她们演成一个模样,就成了一道汤,没有个性了。你说是不是?”我点头称是。我问她:“您是怎么学到这么多东西的呢?”阎立品呷了一口茶,笑着说:“其实,我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我小时候学戏,老师并不教文化。师傅怎么教,我就怎么学,也就是所谓得口传心授。后来长大了,戏也会得多了,我就感到演不同的人物心里空得慌,没有形象的东西;有的戏词,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这样,我才逐步领悟到应当学习文化,特别使增长历史知识,加强文学修养。”说到这里,她眯起眼睛,悄声问我:“我还出过家你知道吗?”我说:“没听说过。”“是的,”她点了一下头,接着说,“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太多。旧社会女演员是最受欺侮的。特别是有点名气的年轻女演员,日子更难过。我从小脾气就掘,坚决不唱堂会,不拜高门,不唱粉戏,他们就来捣乱,甚至砸戏园子。后来,我为了躲避他们,便投到了一个尼姑庵里,但不是真出家。当时,在尼姑庵附近住着一位饱学的老先生。那会儿我刚二十岁出头。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位老先生古文和书法都很好。我就拜他为师,学了一点古文和书法。我现在的文化知识就是那时打下的底子。”
听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了《秦雪梅》一剧中秦雪梅祭奠商林的那段长达八十多句的祭文。祭文有四六句式的骈文写成,对仗、协韵都很工稳、妥贴。阎立品扮演的秦雪梅把那段祭文读得如泣如诉,撕人肺腑。想到这里,我说:“立品同志,秦雪梅读祭文那段戏,您演得那样好,读得那样动人,可以看出您的良好的文学修养。”她欠身给我添了一杯水,略带思索地说:“那段祭文我修改了多次,并请教了不少人。象这么长的念白在传统豫剧中还是不多的。还有秦学梅读的那首诗,也是我在修改老本子的时候加上去的。”说着,她走到写字台前,从一大堆杂乱的报刊中抽出一本小册子递给我说:“这是新出版的《秦雪梅》剧本,你看看那首诗。”我翻开剧本,找到了那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一梅忽作两重芳,红白分明觉异常。
认作红眼晓白色,疑为白云透霞光。
莫非浅醉添微晕,敢是初醒薄晓妆?
银楼繁花凌寒放,雪梅丽质倾商郎。
我连连说:“这首诗确实不错。”她笑了笑,说:“这首诗也不见得多好,但我是看了不少古诗才编出来的。特别是宋朝的林逋写的那几首咏梅诗,对我启发很大。”
我一边听,一边端详着眼前这位建树了一个豫剧声腔、表演流派的艺术家。从那朴素的穿着上,谁能看得出她是一位满腹文章、声名远杨的大演员呢?她年逾花甲,满头银丝,两个眼泡略显浮肿,神情也稍带倦意。我想,这大概是她刻苦学习的缘故吧?此时此刻,我业已产生的那种崇敬之情更深、更强了。于是,我说:“您年纪大了,要好好保重身体,不可劳累过度啊!”她眼里透出感激的神情,点头说:“谢谢你。很多朋友也这样劝我。可我总感到年岁大了,时间不够用。我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起床,在门口练功。”“就是门前那块平地吗?”我若有所悟地插问了一句。“就是那块平地。”
原来如此!我这才明白那块地方为何修整得那样平坦。阎立品又说:“我还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想看的书太多了,越想看书,越感到时间可贵。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一点不错。我有时为杂志写点东西,就深感力不从心。”“您在写作方面有什么打算呢?”她略微停顿了一下,告诉我:“我准备把我演的比较好的戏,陆续整理出剧本来。我还想把我一辈子演戏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留给后人。因为我想,一个演员不能光想着自己有多大名气,挣多少钱,享受什么待遇,而应当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告别了阎立品,我走在林荫道上。眼下正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暮春季节。中州暮春之夜,温馨宜人。星河静谧,晚风拂面,多么令人沉醉的良夜呀!我想,此时此刻,也许恋人们正在花丛之侧、林影之下并肩柔语,吃罢晚饭的人们正全家聚在电视机前。而阎立品呢?我不禁停足回首,透过婆娑的树影,仿佛看见了这位老艺术家在那斗室之中、灯光之下展卷攻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