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遣句吧 关注:14贴子:312
  • 2回复贴,共1

【万古之性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罢了


1楼2019-10-11 16:40回复
    【——————剧本背景——————】
    ①考题
    建昌元年,时任江苏巡抚曹元洵为正学风,于江苏省内发布《严禁私刻西学典籍告谕》,销毁西学典籍及其刻本,抑制西学宣化。后因此功提调回京,擢礼部尚书。逾一年,安徽士林领袖李徵将天主教适用教义和儒家观念结合,引入儒家教化体系,谓之“天学”,授与门生、士子。又二年,天学渐兴,影响广泛,安徽巡抚黄致平遂奏此事至京。
    部分朝臣斥其为妖言惑众的歪理邪说,议李徵及其门生三十四人该斩。风声甫至安徽,即引起轩然大波,加之曹元洵在苏抚任中整饬学风时手段凌厉,江南士子积恨甚深,籍此大作文章诗赋讽刺朝廷。
    ②补充背景
    建昌元年,徽州当地朱子学大家蔺枋因苏教改时期因不支持曹元洵的钢铁手腕,并对“学政”与“时文”持否定态度,认为当世学问式微,个人敝帚自珍,关闭学馆,避世不出。建昌元年末,安徽士林领袖李徵顺应南地反曹情绪,提出“重树儒家”之口号,推广天学。
    建昌二年,为笼络南地文人,李徵曾给蔺枋写信,推荐天学书籍,希望与其就西学、儒、理三家合著讨论之书,蔺枋回其《李徵与绝交书》,不再来往,一时为文坛哗然,形容蔺枋孤僻拗直,无出其右。
    建昌三年春,天学渐兴,蛊惑民众,安徽巡抚以民心浮动之由上呈此事,清廷下令安徽巡抚打压天学,抓捕李徵与安徽天学人士。部分文人逃往徽浙边界的徽州府避祸,而安徽省学台精吉里鸣叙善待士林,一向对西化持开放态度,故默许文人来到徽州避祸,后因此事受御史弹劾(贤达禅萨印剧本)。因天学影响不易消灭,各地检举查抄之时多兴文字狱,牵连甚广,史称“天学案”。
    文坛对天学案发出兔死狐悲之叹,结合曹元洵在苏时铁腕之影响,天下有“百家式微,儒家独尊”之传言,又因绍贞年间国力投入经济与拓疆事业甚重,而各地教育、文学风气不兴之倾向,士林在积极寻找上进之法(古者如朱子学、法学、道学,新者如天学一类)均获失败或以文字狱告终之后,各派文人一度低迷,复见清初(对照历史顺治康熙年间)逃禅之势。


    2楼2019-10-11 16:42
    回复
      2025-08-02 10:45: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十一幕】
      时间:建昌三年六月中
      地点:徽州 | 官邸
      人物:贤达禅萨印,武聂狼行
      内容:
      孰料同日下午,贤达禅萨印在鹤鸣楼辩论散去之后逮捕一名“代天学发言者”,抽丝剥茧,抓到其私宅中藏匿的洋传教士一名,断为天学案之主犯,主犯伏法,并将先前哭庙示威带头者以传播邪学之罪处决,中有梁渔,同时将梁渔等所著之相关天学书籍列为禁书,坊间不得传阅。
      蔺枋闻讯晕厥在蔺宅书斋之中,武聂质问贤达禅,事既有平息之势,为何决然如此,反被贤达禅嘲笑蔺枋是“关心则乱”,有失“大儒风范”,而自己的手段不过是“震慑之需,稳定之要”。
      随后贤达禅释放其余“受到蛊惑”的文人,安徽当地“皖报”追踪刊登此事见报,并重宣博学鸿词科,提倡江南士子提笔为国,不作无用之说。虽然几家牵涉其中的学门对此颇有微词,然清廷此举实震慑了大部分士林,加之明年博学鸿词科开考在即,尚未深陷其中的文人渐渐转为沉默,不再为天学案发声。
      【第十二幕】
      时间:建昌三年七月
      地点:徽州 | 学馆
      人物:武聂狼行
      内容:
      鹤鸣楼事后,虽然天学风气见消,但南地文人经此一事之后许多背上政治污点,渐熄以文经国的念头,多生避世之心,一时间引退避世者众,许多学谕与学生选择辞去官学,并有人转身投入修撰史集的队伍,不乏怀念明宋旧朝古风之心。武聂一边送别故友,一边见状为之担忧,以为隐患。
      【第十三幕】
      时间:建昌三年七月
      地点:徽州 | 学馆
      人物:武聂狼行,贤达禅萨印
      内容:
      贤达禅即将归京,临行前再与武聂见面时,武聂向贤达禅询问旧学台精吉里的处境,却原来其已遭贬岭南之地,武聂闻之伤悲,渐得天下文人寒心之感。武聂同贤达禅说,此次天学之案虽已平息,然贤达禅此回实只在政斗上做足手段,若要使士林顺化,防止类如天学之争端卷土重来,招揽在野文人,令其归顺或心向清廷,还应效仿修《四库全书》时期,请天下献籍、修史,对有过、勘误之籍既往不咎,一方面从中搜寻人才入馆修书,给天下仕林向上出头的希望,其次可以消除所谓“恶书”,更可按照朝廷的所需编撰一部当代推崇的经典文选,类《昭明文选》,正本清源。
      另一方面武聂狼行并没有提到的是,他觉得应该没有任何文人能够拒绝牵头修史撰典、名流后世的诱惑,特别是位极人臣的文人。
      ————
      Q&A:一个效仿《四库全书》修史用意的补充解释:
      其一,天学虽已无,但其流传在市井中的余籍仍未消,若天学在世间留有教义,便可有卷土重来的一天。所以若要使文人主动献出“恶书”,需以正学馆藏珍籍换取,相形之下,天学的收藏价值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其次申明对有过、勘误之籍既往不咎,更令深陷文字狱的文人看到希望,堪称大型脱罪现场,无后顾之忧,踊跃献书。
      其二,博学鸿词科之所以并不能激起大多数文人的希望,是因南地古为汉地,满人多官宦,汉人才是贫苦文人的主要构成部分,且都对自己的学风流派多有坚持(由前几次学堂与鹤鸣楼争论可体现)。自科举时文固化以来,文人多屡考而不中,时人一则多将其归咎于满汉之分,二则批判时文,认为帝王尊儒,使文林凋敝,任由儒家一统,导致了各派名人、大儒(譬如蔺枋)更是根本无意仕途。若要招揽大儒,就要冠以盛名,使其感觉责任重大,功在千秋,修史与当世文选就是其中非常吸引大儒的一个诱饵。
      其三,以修史为名,引导天下文人向考据学靠拢,兴起时文(科举)与考据(编修)双兴的主流学文倾向,鼓励文人不以流派之分,而回归经典正本,解构原有文坛各家自成一派的固化结构,使得新晋文人中因各人学派形成的结党之风减弱。
      最后,与其让民间自行修史,造出各种问题史集让清廷头疼,还不如把考据人才集中起来,与时俱进地翻修一下正史,给先帝和新帝上点最新的夸夸乐。
      ————

      【第十四幕】
      时间:建昌三年十月
      地点:京城
      人物:贤达禅萨印
      内容:
      贤达禅萨印回京复命。未数月,福建出类“莊廷鑨明史案”,照应前时之忧。又一月,果然政令下达,为修《钦定四库荟要》重启史馆,征流散之古籍,裨补旧四库之缺漏,凡采纳者送珍藏书籍的抄本,如有违禁之书上缴者既往不咎,并于各地或遴选经学之能人,各方之大儒入馆修撰。又因翰林院随之上疏,并开《建昌文选》之修撰工作。
      贤达禅在拟定邀入馆修的大能名录时,给武聂写信,“希望”武聂帮助当地的募才和收书计划,起到带头作用,让朝廷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第十五幕】
      时间:建昌三年十一月初
      地点:徽州 | 蔺宅
      人物:蔺枋,学馆学谕
      内容:
      政令一出,上行下效,地方县衙在收书的时候行事武断,与文人多生争执,部分文人因此不忿。士林同时见蔺门捐书甚少,一问之下原是蔺枋之旧习,时阅旧文,觉之时过境迁者则埋故稿腐于槐树下,不求著作传世。学坛认为蔺枋此举是道貌岸然、故弄玄虚之为,有一学馆中的学谕故意前来拜访蔺枋,告知前几月时疑似武聂向贤达禅出谋献策,是为了帮助朝廷剿灭清廷不喜的学说,蔺枋意外非常,当即失色。
      【第十六幕】
      时间:建昌三年十一月初
      地点:徽州 | 蔺宅
      人物:蔺枋,武聂狼行
      内容:
      蔺枋当晚叱责武聂,对其向清廷建议修《四库全书》与《昭明文选》,无疑是让天下文人改推崇学文为推崇修史,就是变相将考据学推上神坛。蔺枋本人对此法多有批判,认为其失却学说本身的传承,是舍本逐末。武聂向蔺枋解释,考据学就如时文一样,并非是复兴某一学说的办法,而是能将文统和政统共存、长治久安的解法,正如师兄昔日用市井小说行逃禅之法,今日也不过是给天下文人引出另一条逃禅的道路罢了。二人提及故人,一时默然,蔺枋遂称闭关,令武聂退去。武聂出门后并未退去,于窗前静立守护。时近三更,蔺枋从窗中掷出一笺提点修史之要,上有十必与十不可,皆为大家学者拳拳肺腑之言,师徒二人隔窗对立,半晌,武聂于窗前立誓,必以其师之期望辅佐人君,复兴理学,后叩首而去。
      【第十七幕】
      时间:建昌三年十一月中
      地点:徽州 | 蔺宅
      人物:蔺枋,武聂狼行,新安徽学台
      内容:
      新安徽学台上门邀蔺枋入馆修理学篇,看似诚意拳拳,实为胁徽州学子上进之路为迫。蔺枋以知天命之年为由拒之,反推荐其徒武聂狼行前往,并着称其有能有志。而京中由贤达禅引荐,武聂竟也册上有名,学台转询武聂,武聂遂应召,当地文人见朱子学儒之门出人应招,渐有人才自荐或应招入馆。


      5楼2019-10-11 16: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