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术吧 关注:659贴子:145,785
  • 259回复贴,共1

为什么存在即合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梅格仁 答:因为事物存在的条件决定事物存在的状态。


1楼2019-10-16 06:33回复
    定位是怎么存在的,才是正确的问题,歪瓜裂枣,还是根正苗红。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0-16 09:57
    收起回复
      一切出现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
      所以说一切存在都有它背后的道理与缘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0-16 09:58
      收起回复
        存在特指我们能通过五官察觉到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存在是人类视域之下的。那些超出人类视角的东西,我们规定为不存在。
        存在即合理,那些能被我们感官认识到的东西,必然与我们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因为我们与存在之物有联系,我们才能发现它们,我们没有联系的东西,我们无法认识。
        存在之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都处于一个循环内、聚合散,所以,我们看见、发现的任何存在之物,都是在循环系统内有着特定的方位与作用。就像一个打乱的高阶魔方,不管怎么转,怎么旋,处于任何方位、角度,它都在系统之内。这就是存在即合理的本质含义。


        IP属地:广东4楼2019-10-16 11:05
        回复
          存在的本来就是和合构造的 而非和合的 需要理吗?或者说必须在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0-16 12:12
          收起回复
            存在即是客观事实,一个观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即是否合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10-17 13:55
            回复
              我的天呐,你们怎么还在讨论这种问题
              自己百科一下不就好了,“存在即合理”是从人家那引用来的话,“存在”和“合理”就有特定语境下的意思,要不你们先来哲学反思一波这两个概念是什么,然后再讨论问题,不要上来就武断地下结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10-20 09:12
              收起回复
                我选择抄百科
                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绝对精神。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而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存在的事物就有有它存在的原因。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10-20 22:02
                收起回复
                  首先你要反思你的思维模式,摆常识,在给词下定义,然后得结论,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任何理论成立。我知道你想表达“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过黑天鹅所以我们的理论现在不必考量黑天鹅的存在”,不过抛开这个不谈,我所指的是你的论证方法,是不可采用的,这和你的观点正确与否没关系。
                  首先你先摆了个常识: 在生活中总结经验能学会加减法。 然后你下了个定义: 总结经验就是学习。 于是你得出结论: 通过学习能学会加减法。 那我模仿一下: 我通过打了你一下使你疼。 我将打你定义为抚摸。 我通过抚摸使你疼。 很明显的,我在模仿的例子里的定义就是胡扯,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极端的语境(比如力气很大的人摸人像打人),那么这个定义也是可以成立的。类似的,尽管你的定义咋一看合情合理,但是并不是能在所有的语境下都能成立,那么你的结论便不能在“学习不包含总结经验”的语境下成立,你可能觉得你并不使用这种语境,所以没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人对于常识性语言的理解更换完全是无意识,它会影响到你在其它一些无关领域的思维。众所周知,马哲的物质性指的是客观实在,但是有多少不懂哲学的人把这当成了物理上的物质,这又影响了多少人了思维?所以给常识性语言不适合下定义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10-27 21:24
                  收起回复
                    生活中的语言是根据需要演化而来的,往往一词多义并且界限不明,我们每个人都认识树,但是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无法描述树的定义,只能在看到树之后辨识出它是树,“树”在这里就是个界限不明的家伙,或许因为每个人经历的不同我们不同人的理解还会有微妙的差异。以前音乐是xxx,后来摇滚、电子诞生了,xxx就只能指代古典乐了,音乐的词义就变化了,变得不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而是时间上有演变连续性的一个家族。之所以在这里谈常识性语言,就是为了和逻辑里的语言做区分,逻辑里的语言向来没有实体,都是先有定义然后产生概念,这样才适合用来严谨推论。于是这里就有个问题,就是我们描述现实中的存在的常识性语言总是不能和概念完美对应,结果逻辑和实践就分了家。
                    所幸的是,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人更关注实际,他们意识到必须将两者结合才能使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所以他们能容许那一点点并不严谨、不可或知的误差,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不少哲学家都是极端的杠精,非要决出个胜负来,后来怎么样...你懂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10-27 21:42
                    收起回复
                      稍微有点偏题了
                      所以我的意见就是你通过总结尝试并不能得出一个逻辑上正确的命题(但是逻辑正确有p用啊,逻辑正确却不存在的东西也多了去了),但是因为你是实证主义者,所以不如爽快地说:“理性主义者们,你们赢了,因为我得不出一个逻辑上绝对正确的命题,但是就算我放弃了完美的正确性,我也取得了生活生产上的便利,所以真正赢的人其实是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10-27 21:50
                      收起回复
                        我想到一个点子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事实画成一个圆,分为外环,中环,内圆。然后“正确”与“不正确”的分界线理论上应当在中环内部(包含边界)
                        外环是逻辑上不成立的。
                        中环是尚不可知的。
                        内圆是已实践检验的。
                        理性是从外围开始切掉多余的部分,因为理性只能切,所以保险起见只切掉了外环,剩下来中环和内圆,于是理性主义者声称正确与不正确的分界线要么就是外环和中环的分界线,要么再里面一点。
                        实证是从内圆开始添加,一点点累计增加,因为只能加不能减所以保险起见只加满了内圆,于是实证主义者声称正确与不正确的分界线要么就是内圆和中环的分界线,要么再外面一点。
                        虽然正确与不正确的分界线尚不可知,但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见,我建议我们可以先假定分界线在中环最中间,少了就加,多了就减,这样趋近真实的效率更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10-27 22:00
                        收起回复
                          你可以这样认为:证明对了的就是对的,证明错了的就是错的。没有证明的猜想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23楼2019-10-28 04:57
                          回复
                            关于张三学数学
                            张三的妈妈给了张三两个苹果。
                            张三一开始只知道他有“一些苹果”。
                            妈妈拿走了他一个苹果,张三看到自己有“一点苹果”(显然他至少不会把两个苹果的整体和一个苹果当成一回事,这是辨别事物区别的基本能力),他去找妈妈想把苹果讨回来,看到妈妈手上也有一个苹果,根据特征相似的评估他显然察觉到了妈妈手上的一个苹果和自己的一个苹果具有相同的特征(这里他把数量特征和形态特征混在一起了),他把这两个相似的事物都叫做“苹”(实际上把一的数量特征也包含进去了,实际上就是一个苹果),妈妈就把苹果还给了他,他定睛一看,哎呦,现在我有“苹”和“苹”,比“苹”多了“苹”,这时他看到别的小朋友也有“苹”和“苹”,他对事物的占有欲很方便的帮他做了“他的所有物”和“另一个小朋友的所有物”做了区分,他而且他也能看出这两者有相同特征(依然是把数量特征和形态特征混在一起了),他把这相似的两个人的所有物称之为“果”,这时他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刚刚他为自己有“苹”和“苹”感到高兴,现在他却只有“果”了,但是既没有人给他东西或是把他的东西拿走,所以“苹”和“苹”与“果”应当是同一个东西。
                            后来他又拿到了香蕉,西瓜,零食,等等东西,于是他从
                            “苹”和“苹”同于“果”
                            “香”和“香”同于“蕉”
                            诸如此类的事实中抽象出了“某”和“某”同于“哇啦哇啦”,而这的涵义与1+1=2是一致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10-30 22: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