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天池雅致论坛»论坛›莲情逸致(现代文学区)›杂文戏说›[原创] 如何理解“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原创] 如何理解“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复制链接]
我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过郑经将军写的一首诗:
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诗的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标题可能会让人费解——网络上有人曾经发出疑问:满清既然提出“不登岸不易服”之说,郑经为什么还要“愤而赋之”?
我们先来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
17世纪60年代,清廷已经剿灭了大陆地区的抗清势力,只剩下郑氏势力还据守台湾顽强地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继承父辈的事业。
一方面,郑氏势力也知道除非大陆地区爆发大的政治事件,否则凭台湾一岛之力要收复沦陷的大陆河山,无疑是渺茫的。另一方面,当时的清廷还缺乏一支可以渡海直接攻击台湾的强大水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拿郑氏势力无可奈何,只能在沿海地区推行强迁政策。
因此,郑氏势力和清廷多次展开谈判,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郑氏坚决主张保留汉人的传统衣冠文明,如清廷同意这一条件,并给予台湾高度的自治权,那郑氏可以在形式上向清廷称臣。而清廷则已征服者自居,坚决要求郑氏必须剃发易服,彻底投降清廷。双方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让步,谈判也难以取得进展。
实际上,政治谈判不过是政治集团施展的手段而已。郑氏势力的本意并不是真正向清廷屈服,而是争取时间充实力量,以等待有利时机反攻大陆国土。清廷也想通过谈判手段迷惑郑氏势力,如果自己认为条件成熟,干脆撕掉和平的面具,直接出兵攻陷台湾。
1674年,吴三桂举起反清旗帜,天下汉人为之震动,清廷也一度惊慌失措。郑经果断地投入到这场反清战争中,他亲率大军出征福建,一度和反清的耿精忠结成联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终于翻脸,善于见风使舵的耿精忠最后向清廷投降。郑经经过奋战,一度收复过福建的不少领土,也使该地区长期忍受清廷统治的汉人恢复了本民族的衣冠发式。
不过,由于清廷在综合力量上占据优势,郑经后来也遭遇到一系列的挫折,战况出现僵局。
由于清廷当时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吴三桂势力上面,因此再对郑氏势力玩弄会谈的把戏:
1678年,清军将领赖塔给郑经写信,声称只要郑军肯退守台湾,郑氏就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 (节选自魏源《圣武记》卷八)。
1680年,由于反清的吴氏集团已经丢掉大部分地盘,清军完全占据主动权,得以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福建对付郑氏势力。经过苦战,郑经忍痛放弃收复的故地,收兵回到台湾。但是,清廷仍然没有必胜信心去进攻台湾,秋八月,清贝子赖塔致书郑经,又提出了所谓不必登岸,不必剃发的要求。
尽管相关资料上并没有写明《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的写作时间,但是,通过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出郑经创作该诗的时间大致在1678-1680年,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长达17字的标题:
一、郑经继承父辈的事业,顽强地坚持抗清斗争,保卫台湾这片最后的汉土。尽管同清廷之间有过谈判,但这是权宜之计,在原则问题上也不让步!当然,更不会把侵占汉人江山的满人当成是合法统治者,因此将从那边派来的使者称为“满酋使”。
二、郑经始终不忘恢复沦陷的大陆河山,在形势有利时还亲率大军出征。可是,由于世事难料,自己没能完全实现想要的目标,“满酋使”却前来和谈,难道自己的心里不难过吗?
三、“满酋使”提出“不登岸”——表面上是尊重郑氏势力,实际上是要求这个长期坚持抗清立场的势力放弃收复大陆失地的愿望。满人把汉人的土地都侵占了,还理直气壮地要求汉人不收复失地,郑经难道不气愤吗?
四、“满酋使”又提出“不易服”——表面上是尊重郑氏势力在衣冠文明上的选择,实际上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心态。难道汉人要保留自己传统的衣冠文明,还需要看满人的脸色吗?郑经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面对“满酋使”的欺骗,郑经忍不住“愤而赋之”——如果清廷的实力继续膨胀,完全会收起和谈的假面孔,肯定要强制登上台湾岛再强迫这里的汉人剃发易服。他也许担心自己去世后,后代还能不能守住父辈艰辛创下的那份基业,保存汉民族在当时的最后一丝希望。
[原创] 如何理解“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复制链接]
我在网络上曾经看到过郑经将军写的一首诗:
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
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日夕整戈矛。
诗的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标题可能会让人费解——网络上有人曾经发出疑问:满清既然提出“不登岸不易服”之说,郑经为什么还要“愤而赋之”?
我们先来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
17世纪60年代,清廷已经剿灭了大陆地区的抗清势力,只剩下郑氏势力还据守台湾顽强地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继承父辈的事业。
一方面,郑氏势力也知道除非大陆地区爆发大的政治事件,否则凭台湾一岛之力要收复沦陷的大陆河山,无疑是渺茫的。另一方面,当时的清廷还缺乏一支可以渡海直接攻击台湾的强大水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拿郑氏势力无可奈何,只能在沿海地区推行强迁政策。
因此,郑氏势力和清廷多次展开谈判,其中一条重要内容是:郑氏坚决主张保留汉人的传统衣冠文明,如清廷同意这一条件,并给予台湾高度的自治权,那郑氏可以在形式上向清廷称臣。而清廷则已征服者自居,坚决要求郑氏必须剃发易服,彻底投降清廷。双方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让步,谈判也难以取得进展。
实际上,政治谈判不过是政治集团施展的手段而已。郑氏势力的本意并不是真正向清廷屈服,而是争取时间充实力量,以等待有利时机反攻大陆国土。清廷也想通过谈判手段迷惑郑氏势力,如果自己认为条件成熟,干脆撕掉和平的面具,直接出兵攻陷台湾。
1674年,吴三桂举起反清旗帜,天下汉人为之震动,清廷也一度惊慌失措。郑经果断地投入到这场反清战争中,他亲率大军出征福建,一度和反清的耿精忠结成联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终于翻脸,善于见风使舵的耿精忠最后向清廷投降。郑经经过奋战,一度收复过福建的不少领土,也使该地区长期忍受清廷统治的汉人恢复了本民族的衣冠发式。
不过,由于清廷在综合力量上占据优势,郑经后来也遭遇到一系列的挫折,战况出现僵局。
由于清廷当时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吴三桂势力上面,因此再对郑氏势力玩弄会谈的把戏:
1678年,清军将领赖塔给郑经写信,声称只要郑军肯退守台湾,郑氏就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 (节选自魏源《圣武记》卷八)。
1680年,由于反清的吴氏集团已经丢掉大部分地盘,清军完全占据主动权,得以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福建对付郑氏势力。经过苦战,郑经忍痛放弃收复的故地,收兵回到台湾。但是,清廷仍然没有必胜信心去进攻台湾,秋八月,清贝子赖塔致书郑经,又提出了所谓不必登岸,不必剃发的要求。
尽管相关资料上并没有写明《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之》的写作时间,但是,通过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出郑经创作该诗的时间大致在1678-1680年,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长达17字的标题:
一、郑经继承父辈的事业,顽强地坚持抗清斗争,保卫台湾这片最后的汉土。尽管同清廷之间有过谈判,但这是权宜之计,在原则问题上也不让步!当然,更不会把侵占汉人江山的满人当成是合法统治者,因此将从那边派来的使者称为“满酋使”。
二、郑经始终不忘恢复沦陷的大陆河山,在形势有利时还亲率大军出征。可是,由于世事难料,自己没能完全实现想要的目标,“满酋使”却前来和谈,难道自己的心里不难过吗?
三、“满酋使”提出“不登岸”——表面上是尊重郑氏势力,实际上是要求这个长期坚持抗清立场的势力放弃收复大陆失地的愿望。满人把汉人的土地都侵占了,还理直气壮地要求汉人不收复失地,郑经难道不气愤吗?
四、“满酋使”又提出“不易服”——表面上是尊重郑氏势力在衣冠文明上的选择,实际上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心态。难道汉人要保留自己传统的衣冠文明,还需要看满人的脸色吗?郑经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面对“满酋使”的欺骗,郑经忍不住“愤而赋之”——如果清廷的实力继续膨胀,完全会收起和谈的假面孔,肯定要强制登上台湾岛再强迫这里的汉人剃发易服。他也许担心自己去世后,后代还能不能守住父辈艰辛创下的那份基业,保存汉民族在当时的最后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