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方文脉、旅游资源条件、区位因素、战略管理等,以及其在国内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型空间格局的基本认知下,这一战略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提出了新发展观。这一新思路启示我们:旅游业在海峡两岸区域发展建设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以海峡旅游为主题,立足西岸,联手东岸,推进海峡两岸旅游业对接与提升,是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命题;把握海峡两岸旅游目的地的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海峡西岸旅游竞争力,是加快促进其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建设的重要保证。
旅游竞争力,可涉及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区域(如城市、景区等)以及国家等诸多层面竞争力。旅游中心建设,应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层面加以理解,识别出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优化处理好各关键因素的发展关系,以利于旅游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性因素有:核心吸引物(如赋存旅游资源和创造旅游资源),基础性资源(主要是目的地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禀赋),支持性因素(如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和可进入性),发展性因素(指目的地对各种资源加以利用的能力),资格性因素(如目的地区位、安全感,目的地成本率,旅游产品与服务成本等),管理创新因素(如提供区域市场营销以及投资导向信息,产业组织与协调,对旅游目的地设施、土地利用程度、环境容量、旅游业资金的管理、监督、评价,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进行可持续发展知识与意识教育,提供旅游需求服务、产品开发导向信息,规划目的地旅游形象)等。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是在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等关键性因素)基础上,发掘其旅游竞争优势的过程。
据课题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的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旅游竞争力较强区域的对比发现,海峡西岸经济区除了旅游资源环境生态具有较大优势外,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政策管理、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海峡两岸旅游发展竞合态势看,海峡两岸地区旅游资源,如海洋旅游资源与环境、山林旅游资源与环境、气候水文旅游资源与环境等大同小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有传承与变异,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与环境差距虽大,但正在缩小。两岸地区具有较为相似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近年来,一些地缘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区,如金厦、两马等,已先行探索和尝试建立旅游共同体。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两岸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政策支持各不相同,地区旅游发展仍不平衡。海峡两岸旅游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组织。海峡西岸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呈现出一种自发发展状态,多停留在观光式旅游的认知水平上,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选择开发景点和打造精品时定位偏小、偏低。对于适合当代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资源深度价值和旅游景观的多元价值开发不足。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近期提升海峡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是:
挖掘独特性旅游资源,突出唯一性、垄断性旅游产品。海峡两岸旅游区是中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世界海洋文化的东方发祥地,对海内外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集中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在世界上都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当前,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于分散的旅游景区开发,不少旅游景区还不构成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独特性、垄断性优势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旅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此,要以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和建设自然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邀请浙赣粤等省和台湾省专家,统筹更新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要联合各地力量,高质量重点开发垄断性旅游产品,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舆论环境氛围,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发挥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实行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全省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争取在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局,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构建海峡西岸与台湾(或其组成地区)旅游发展协调机构或旅游城市联盟。完善并落实省政府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要尽快解决旅游产业定位、旅游项目用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等关键问题,并在两岸旅游合作上争取中央更大的政策支持。邀请学术专家开展“旅游发展贡献率”等专题研究,使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量化指标来体现,提高旅游产业社会地位。
科学认知旅游市场结构,系统建设海峡旅游品牌。客源市场开发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要发挥积极培育、规范引导的宏观管理作用,以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为基础,加强旅游整体形象促销,保证旅游供给要素的协调发展,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心的旅游条件。企业要不断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各项服务,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市场促销,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旅游者。为建设海峡旅游中心,从关键的旅游地理区位出发,除继续重视珠三角、长三角市场外,也要关注华北及西部地区客源地市场。海峡两岸应重视共同开发跨地域的欧美发达国家客源地市场,避免开发某些旅游环境雷同的中近程国外市场,兼顾与两岸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要利用与台港澳、广大内陆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日益优化的交通区位,加强商务交往沿线市场开拓。要以“海峡旅游”自然文化品牌建设为先行目标,设计海峡旅游目的地形象标识系统,大力发展旅游创意产业,不断挖掘海峡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扩大海峡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品牌的影响力。
旅游竞争力,可涉及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区域(如城市、景区等)以及国家等诸多层面竞争力。旅游中心建设,应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层面加以理解,识别出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优化处理好各关键因素的发展关系,以利于旅游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关键性因素有:核心吸引物(如赋存旅游资源和创造旅游资源),基础性资源(主要是目的地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禀赋),支持性因素(如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和可进入性),发展性因素(指目的地对各种资源加以利用的能力),资格性因素(如目的地区位、安全感,目的地成本率,旅游产品与服务成本等),管理创新因素(如提供区域市场营销以及投资导向信息,产业组织与协调,对旅游目的地设施、土地利用程度、环境容量、旅游业资金的管理、监督、评价,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进行可持续发展知识与意识教育,提供旅游需求服务、产品开发导向信息,规划目的地旅游形象)等。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是在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等关键性因素)基础上,发掘其旅游竞争优势的过程。
据课题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的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旅游竞争力较强区域的对比发现,海峡西岸经济区除了旅游资源环境生态具有较大优势外,在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政策管理、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海峡两岸旅游发展竞合态势看,海峡两岸地区旅游资源,如海洋旅游资源与环境、山林旅游资源与环境、气候水文旅游资源与环境等大同小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有传承与变异,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与环境差距虽大,但正在缩小。两岸地区具有较为相似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近年来,一些地缘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区,如金厦、两马等,已先行探索和尝试建立旅游共同体。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两岸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政策支持各不相同,地区旅游发展仍不平衡。海峡两岸旅游区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组织。海峡西岸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呈现出一种自发发展状态,多停留在观光式旅游的认知水平上,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选择开发景点和打造精品时定位偏小、偏低。对于适合当代客源市场需求的旅游资源深度价值和旅游景观的多元价值开发不足。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近期提升海峡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是:
挖掘独特性旅游资源,突出唯一性、垄断性旅游产品。海峡两岸旅游区是中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世界海洋文化的东方发祥地,对海内外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集中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在世界上都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当前,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局限于分散的旅游景区开发,不少旅游景区还不构成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独特性、垄断性优势没有形成竞争力强的旅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为此,要以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和建设自然文化旅游中心为目标,邀请浙赣粤等省和台湾省专家,统筹更新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要联合各地力量,高质量重点开发垄断性旅游产品,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环境,提高旅游产业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舆论环境氛围,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发挥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实行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全省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争取在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局,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构建海峡西岸与台湾(或其组成地区)旅游发展协调机构或旅游城市联盟。完善并落实省政府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要尽快解决旅游产业定位、旅游项目用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等关键问题,并在两岸旅游合作上争取中央更大的政策支持。邀请学术专家开展“旅游发展贡献率”等专题研究,使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量化指标来体现,提高旅游产业社会地位。
科学认知旅游市场结构,系统建设海峡旅游品牌。客源市场开发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要发挥积极培育、规范引导的宏观管理作用,以深入细致的市场研究为基础,加强旅游整体形象促销,保证旅游供给要素的协调发展,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心的旅游条件。企业要不断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各项服务,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市场促销,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旅游者。为建设海峡旅游中心,从关键的旅游地理区位出发,除继续重视珠三角、长三角市场外,也要关注华北及西部地区客源地市场。海峡两岸应重视共同开发跨地域的欧美发达国家客源地市场,避免开发某些旅游环境雷同的中近程国外市场,兼顾与两岸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要利用与台港澳、广大内陆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日益优化的交通区位,加强商务交往沿线市场开拓。要以“海峡旅游”自然文化品牌建设为先行目标,设计海峡旅游目的地形象标识系统,大力发展旅游创意产业,不断挖掘海峡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扩大海峡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