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
罗大佑较早尝试了音乐多样性,吸收了甚至包括前卫摇滚等西方先进音乐元素。
但有两个局限性。
不谈制作粗糙这些时代因素,有时粗糙的制作更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厚重感,也不算缺点。
1 罗大佑的新曲风听众限于台湾,大陆人熟知的罗大佑是他的芭乐:比如明天会更好。
所以对大陆人来说,罗大佑恐怕还是一个芭乐歌手。
2 即使芭乐,罗大佑在80年代的大陆也并无实质影响力。同期的邓丽君,张蔷,费翔等才是大陆人爱听的歌手。
所以罗大佑第二个局限性是走红时间晚(相比他的台湾生涯)。
罗大佑在大陆真正走红的时间比周杰伦只早了三四年,这恐怕是大多人想不到的。
97年左右,罗大佑借着香港东风,红了一波诸如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一类的歌曲。
某个老文青曾谈到罗大佑在90年前后大学校园有些听众,关于这一点的确如此,但也仅限于某些高校(非主流高校,恐怕全国这样的学校
并不多)。
因为罗大佑歌曲文艺性较强,介于当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大陆,他的文艺芭乐也并无真正的广泛影响力。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罗大佑到大陆开演唱会的情况可知一二,这里就不揭短了。
所以很多罗吹说什么80,90后听周杰伦,而罗大佑是60后听的纯是无稽之谈了。
我们随意在街头找几个50岁以上的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罗大佑。
所以罗大佑别说影响一代人,恐怕知名度都没在一代人中真正打开。
罗大佑较早尝试了音乐多样性,吸收了甚至包括前卫摇滚等西方先进音乐元素。
但有两个局限性。
不谈制作粗糙这些时代因素,有时粗糙的制作更能听到那个年代的厚重感,也不算缺点。
1 罗大佑的新曲风听众限于台湾,大陆人熟知的罗大佑是他的芭乐:比如明天会更好。
所以对大陆人来说,罗大佑恐怕还是一个芭乐歌手。
2 即使芭乐,罗大佑在80年代的大陆也并无实质影响力。同期的邓丽君,张蔷,费翔等才是大陆人爱听的歌手。
所以罗大佑第二个局限性是走红时间晚(相比他的台湾生涯)。
罗大佑在大陆真正走红的时间比周杰伦只早了三四年,这恐怕是大多人想不到的。
97年左右,罗大佑借着香港东风,红了一波诸如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一类的歌曲。
某个老文青曾谈到罗大佑在90年前后大学校园有些听众,关于这一点的确如此,但也仅限于某些高校(非主流高校,恐怕全国这样的学校
并不多)。
因为罗大佑歌曲文艺性较强,介于当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的大陆,他的文艺芭乐也并无真正的广泛影响力。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罗大佑到大陆开演唱会的情况可知一二,这里就不揭短了。
所以很多罗吹说什么80,90后听周杰伦,而罗大佑是60后听的纯是无稽之谈了。
我们随意在街头找几个50岁以上的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罗大佑。
所以罗大佑别说影响一代人,恐怕知名度都没在一代人中真正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