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hu.com/a/322544458_124667
治疗 35 天后,患者面部 僵硬感觉明显改善,左眼闭合不全较前改善。
石学敏院士治疗面神经** 2019-07-11 23:43
面神经**
面神经**分为中枢性面神经**和周围性面神经**,本节主要介绍 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其下各段面神经受损 所致的面肌**。临床以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
在传统中医学中称为“口僻”“吊线风”等,诸多医家认为本病是由人体 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侵入面部脉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脉失133临证经验 养,经筋纵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
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为内外因综合致病。人体内部血 液衰涸,不能荣润面部筋脉,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等邪趁虚直中面部 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而发病。三阳经经筋受损,是该 病的病机关键。
针灸治疗
1. 治则
祛瘀除邪,疏筋活络。
2. 处方
(1)经筋刺法
主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太阳透 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
操作: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 针 1 寸,施捻转补法 1 分钟;四白穴向睛明穴透刺,进针 0.5 寸,施术同前, 手法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 1.5 寸,施术同前;太阳穴 透向地仓,太阳穴透向颊车,进针 2.5~3 寸,施捻转补法 1 分钟。沿颊车至 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 1 寸刺入 1 针,进入皮内为度,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总计施术 2 分钟,留针 20 分钟。以上部位透刺后均留针 20 分钟。
(2)毫针刺法
主穴:人中、风池、翳风、下关、颧髎、迎香、睛明、攒竹、丝竹空、 瘫痪对侧合谷。
配穴:久病加双侧太冲。
操作:风池、翳风向对侧眼角斜刺,进针 1~1.5 寸,施捻转泻法 1 分钟。 合谷直刺,进针 1.5 寸,施捻转泻法 1 分钟。两穴均留针 20 分钟。在针刺治 疗手法上,石学敏院士采用分期治疗法。急性期采用平补平泻法,面部穴位 均浅刺,轻刺激,针刺深度为 0.1~0.3 寸,留针 20 分钟,留针过程中不行针, 每日 1 次,4 周为 1 个疗程;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筋排刺,留针 30 分钟,留 针过程中每 10 分钟行针 1 次,共行针 2 次,疗程延至 3~6 个月。
(3)刺络法
主穴: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 颊车等部位刺络拔罐。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 4~5 点,速用闪火拔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其 出血 3~5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 5 分钟,每次选两个部位,以上部位交替使 用。病久体盛者,出血量控制在 5~10ml 为宜。
验案
周某某,男,50 岁。初诊日期:2015 年 12 月 8 日。
〔主诉〕左侧口眼斜 8 个月余。
〔病史〕患者于 2015 年 4 月出现左侧口眼斜,左耳后疼痛,在当地医 院治疗 4 个月余改善不明显,遂来就诊求助于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左 眼闭合不全,时有流泪,左口角下垂,左侧存食,左耳后微痛。舌质暗红、 舌苔白,脉细滑。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
〔中医诊断〕面瘫。
〔中医辨证〕风邪外袭证。
〔治则〕祛风润燥兼以养血。
〔选穴〕经筋刺法,颊车 - 地仓、大迎至承浆、口禾髎至下关多针浅刺, 阳白四透(分别透向攒竹、丝竹空、头维和头临泣),翳风。配穴:阴郄、合 谷、太冲。 每周 3~5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中药〕大秦艽汤加减。
〔治疗结果〕治疗 10 天后,左口角流涎症状好转;治疗 16 天后,左眼流 泪症状好转;治疗 30 天后,左口角斜症状好转;治疗 35 天后,患者面部 僵硬感觉明显改善,左眼闭合不全较前改善。 按语:《内经》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 卒视。”患者病程较久,则局部阳明血虚,故中药中酌加养血之品,针刺足三 里、解溪亦为调畅阳明气血,根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则而健侧取穴,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治疗 35 天后,患者面部 僵硬感觉明显改善,左眼闭合不全较前改善。
石学敏院士治疗面神经** 2019-07-11 23:43
面神经**
面神经**分为中枢性面神经**和周围性面神经**,本节主要介绍 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其下各段面神经受损 所致的面肌**。临床以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
在传统中医学中称为“口僻”“吊线风”等,诸多医家认为本病是由人体 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侵入面部脉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脉失133临证经验 养,经筋纵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
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为内外因综合致病。人体内部血 液衰涸,不能荣润面部筋脉,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等邪趁虚直中面部 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而发病。三阳经经筋受损,是该 病的病机关键。
针灸治疗
1. 治则
祛瘀除邪,疏筋活络。
2. 处方
(1)经筋刺法
主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太阳透 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
操作: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 针 1 寸,施捻转补法 1 分钟;四白穴向睛明穴透刺,进针 0.5 寸,施术同前, 手法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 1.5 寸,施术同前;太阳穴 透向地仓,太阳穴透向颊车,进针 2.5~3 寸,施捻转补法 1 分钟。沿颊车至 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 1 寸刺入 1 针,进入皮内为度,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总计施术 2 分钟,留针 20 分钟。以上部位透刺后均留针 20 分钟。
(2)毫针刺法
主穴:人中、风池、翳风、下关、颧髎、迎香、睛明、攒竹、丝竹空、 瘫痪对侧合谷。
配穴:久病加双侧太冲。
操作:风池、翳风向对侧眼角斜刺,进针 1~1.5 寸,施捻转泻法 1 分钟。 合谷直刺,进针 1.5 寸,施捻转泻法 1 分钟。两穴均留针 20 分钟。在针刺治 疗手法上,石学敏院士采用分期治疗法。急性期采用平补平泻法,面部穴位 均浅刺,轻刺激,针刺深度为 0.1~0.3 寸,留针 20 分钟,留针过程中不行针, 每日 1 次,4 周为 1 个疗程;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筋排刺,留针 30 分钟,留 针过程中每 10 分钟行针 1 次,共行针 2 次,疗程延至 3~6 个月。
(3)刺络法
主穴: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 颊车等部位刺络拔罐。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 4~5 点,速用闪火拔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其 出血 3~5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 5 分钟,每次选两个部位,以上部位交替使 用。病久体盛者,出血量控制在 5~10ml 为宜。
验案
周某某,男,50 岁。初诊日期:2015 年 12 月 8 日。
〔主诉〕左侧口眼斜 8 个月余。
〔病史〕患者于 2015 年 4 月出现左侧口眼斜,左耳后疼痛,在当地医 院治疗 4 个月余改善不明显,遂来就诊求助于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左 眼闭合不全,时有流泪,左口角下垂,左侧存食,左耳后微痛。舌质暗红、 舌苔白,脉细滑。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
〔中医诊断〕面瘫。
〔中医辨证〕风邪外袭证。
〔治则〕祛风润燥兼以养血。
〔选穴〕经筋刺法,颊车 - 地仓、大迎至承浆、口禾髎至下关多针浅刺, 阳白四透(分别透向攒竹、丝竹空、头维和头临泣),翳风。配穴:阴郄、合 谷、太冲。 每周 3~5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中药〕大秦艽汤加减。
〔治疗结果〕治疗 10 天后,左口角流涎症状好转;治疗 16 天后,左眼流 泪症状好转;治疗 30 天后,左口角斜症状好转;治疗 35 天后,患者面部 僵硬感觉明显改善,左眼闭合不全较前改善。 按语:《内经》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 卒视。”患者病程较久,则局部阳明血虚,故中药中酌加养血之品,针刺足三 里、解溪亦为调畅阳明气血,根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则而健侧取穴,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