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吧 关注:42,441贴子:643,011
  • 4回复贴,共1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针炙治疗面神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http://www.sohu.com/a/322544458_124667
治疗 35 天后,患者面部 僵硬感觉明显改善,左眼闭合不全较前改善。
石学敏院士治疗面神经** 2019-07-11 23:43
面神经**
面神经**分为中枢性面神经**和周围性面神经**,本节主要介绍 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其下各段面神经受损 所致的面肌**。临床以患侧眼裂变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等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
在传统中医学中称为“口僻”“吊线风”等,诸多医家认为本病是由人体 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侵入面部脉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脉失133临证经验 养,经筋纵缓不收,而致口眼歪斜。
石学敏院士认为:面瘫系属经筋发病,为内外因综合致病。人体内部血 液衰涸,不能荣润面部筋脉,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等邪趁虚直中面部 经筋,致使外邪瘀阻,经筋失利,纵缓不收而发病。三阳经经筋受损,是该 病的病机关键。
针灸治疗
1. 治则
祛瘀除邪,疏筋活络。
2. 处方
(1)经筋刺法
主穴: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如:阳白四透、太阳透 地仓、承浆透地仓、颊车地仓互透、颊肌排刺、瘫痪肌群围刺等。
操作:阳白穴以四枚针分别向上星、头维、丝竹空、攒竹方向透刺,进 针 1 寸,施捻转补法 1 分钟;四白穴向睛明穴透刺,进针 0.5 寸,施术同前, 手法轻柔,以免皮下出血,丝竹空沿眉横刺,进针 1.5 寸,施术同前;太阳穴 透向地仓,太阳穴透向颊车,进针 2.5~3 寸,施捻转补法 1 分钟。沿颊车至 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 1 寸刺入 1 针,进入皮内为度,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总计施术 2 分钟,留针 20 分钟。以上部位透刺后均留针 20 分钟。
(2)毫针刺法
主穴:人中、风池、翳风、下关、颧髎、迎香、睛明、攒竹、丝竹空、 瘫痪对侧合谷。
配穴:久病加双侧太冲。
操作:风池、翳风向对侧眼角斜刺,进针 1~1.5 寸,施捻转泻法 1 分钟。 合谷直刺,进针 1.5 寸,施捻转泻法 1 分钟。两穴均留针 20 分钟。在针刺治 疗手法上,石学敏院士采用分期治疗法。急性期采用平补平泻法,面部穴位 均浅刺,轻刺激,针刺深度为 0.1~0.3 寸,留针 20 分钟,留针过程中不行针, 每日 1 次,4 周为 1 个疗程;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筋排刺,留针 30 分钟,留 针过程中每 10 分钟行针 1 次,共行针 2 次,疗程延至 3~6 个月。
(3)刺络法
主穴:瘫痪侧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 颊车等部位刺络拔罐。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 4~5 点,速用闪火拔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其 出血 3~5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 5 分钟,每次选两个部位,以上部位交替使 用。病久体盛者,出血量控制在 5~10ml 为宜。
验案
周某某,男,50 岁。初诊日期:2015 年 12 月 8 日。
〔主诉〕左侧口眼斜 8 个月余。
〔病史〕患者于 2015 年 4 月出现左侧口眼斜,左耳后疼痛,在当地医 院治疗 4 个月余改善不明显,遂来就诊求助于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左 眼闭合不全,时有流泪,左口角下垂,左侧存食,左耳后微痛。舌质暗红、 舌苔白,脉细滑。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
〔中医诊断〕面瘫。
〔中医辨证〕风邪外袭证。
〔治则〕祛风润燥兼以养血。
〔选穴〕经筋刺法,颊车 - 地仓、大迎至承浆、口禾髎至下关多针浅刺, 阳白四透(分别透向攒竹、丝竹空、头维和头临泣),翳风。配穴:阴郄、合 谷、太冲。 每周 3~5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中药〕大秦艽汤加减。
〔治疗结果〕治疗 10 天后,左口角流涎症状好转;治疗 16 天后,左眼流 泪症状好转;治疗 30 天后,左口角斜症状好转;治疗 35 天后,患者面部 僵硬感觉明显改善,左眼闭合不全较前改善。 按语:《内经》说:“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 卒视。”患者病程较久,则局部阳明血虚,故中药中酌加养血之品,针刺足三 里、解溪亦为调畅阳明气血,根据“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则而健侧取穴,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楼2019-12-20 18:33回复
    1、不要相信,一针治面瘫,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都是不懂外行说的话。
    2、为什么一针治不了面瘫,因为现在的人,软过去年代人湿气重,好的要慢许多,想一针治好面瘫,是不可能的。
    3、就算是大师级的,现在也做不到扎一次就治好面瘫,大家就不要在相信了。
    4、我们要相信科学,面瘫的恢复,靠的是自身的自愈能力,只是用有效的方法针炙干预,针炙的方法,虽好,但也不至于只扎一次就可以治好面瘫,不管你是多高水平,名老中医,不管用什么特殊的针法,都是做不到的。因为面瘫的恢复要取决于你的自愈能力,不可能修复这么快。
    5、有没有只扎二次就好的,有,那是在40年前那个年代,现在人的体质和过去年代不同,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活,工作压力要大得多,加上吃的好,运动里少,多数气虚,湿气重的多,好的就慢,几乎在没出现过只扎二次就可以好的。
    6、等,不真懂针炙的,也不是太会的,根本没有经验,说的也就不太实际了。西医又激素冲击,又营养神经B1、B12、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都上上来,中成药也上上了,一二周都好不了,别说用针炙一次就治愈了,除非是相当轻微的,根本不用治疗也可以好的,一百个人里也没一个。


    2楼2019-12-20 18:57
    回复
      2025-08-20 16:5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看,国医大师,是怎么治面瘫的,怎么配穴的
      国医大师石学敏经筋刺法及应用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临床中重视经筋刺法的运用。他师古而不泥古,梳理经筋理论,总结临床经验,对经筋刺法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筋刺法学术思想。
      经筋病及经筋刺法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极则反折,阴极则俯不伸。”经筋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
      外感病因:即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其性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伤筋。”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助肘不得伸,内为骨痹。”暑为阳邪,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挟湿邪,可致经筋为病。湿性黏滞重浊,湿邪结聚其他邪气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灵枢·经筋》将十二经筋病候皆名之曰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燥邪为干涩之病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燥邪最易损伤津液,而致经筋失养。火为阳邪,易伤阴动血,《灵枢·痛疽》曰:“热气淳淳,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名曰疽。”
      内伤病因:《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可见六淫邪气伤人是有内因作为基础的。年老体衰,气血衰少,不濡筋脉,经筋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所愿不遂,情志拂郁,《素问·疏五过论》曰“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饮食失宜,嗜食偏食,《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劳逸失度,《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行伤筋。”
      其他病因:跌仆外伤,损及形骸,气滞血瘀,瘀血停留经筋为病。
      经筋病多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运动障碍或伴有感觉障碍。临床许多运动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性面神经**、软组织损伤、脊髓空洞症、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皆可归结为经筋病。
      治疗经筋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隋代杨上善在《太素·经筋》中进一步阐述道:“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石学敏总结临床经验,将“以痛为腧”引申为在整体观念基础上,根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局部取穴,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常规刺等刺法,辅以刺络、拔罐等疗法,临床收获佳效。
      周围性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属中医学“面瘫”“卒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石学敏指出,该病责之于经筋病变,病本在经脉,病标在经筋,正气内虚,腠理疏松,经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手足三阳筋脉,经气阻滞,致使气血失和、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发为面瘫。正如《灵枢·经筋》篇云:“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筋急、筋纵均可引起该类病变,如口僻、目不合、耳中鸣痛及口角歪斜等。外感寒邪则筋急,外感热邪则筋纵。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急疼痛,运动不利;热为阳邪,易伤筋耗气,气津不足则经筋失去濡养温润,以致纵缓不收。所以该病关键在于经筋功能的恢复,因此该病的治则是“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
      主穴:阳白四透(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刺法:阳白四透及四白两透为一穴多针多向刺,针尖与表皮成15度;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用多针浅刺、排刺,每隔0.5寸1针,除睛明不做手法、下关用平补平泻法外,余穴用捻转泻法。
      注意:急性期内面部穴位宜浅刺,轻度刺激;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透穴不宜穿透皮肤;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临床上约有80%~90%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3~4周后出现上肢屈肌肌张力增强,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呈折刀状,腕、指关节屈曲僵硬;下肢伸肌痉挛,呈伸直状态,表现为髋、膝、踝关节僵硬,屈曲困难,足内旋及下垂,行走呈偏瘫步态,临床上称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脑卒中后偏瘫的恢复趋势是从弛缓状态逐渐发展到痉挛状态,这两种状态的肌张力不同,故临床治疗亦有差异。中医称痉挛状态为“筋病”“痉证”,经筋拘急、肢体屈伸不利,病位在筋,属于经筋病范畴。石学敏认为针刺治疗应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配合经筋刺法。根据经筋循行在关节处有结聚的特点以及临床上经筋病多在关节肌腱附近出现压痛点,故经筋刺法多在患侧关节肌腱附近的压痛点或经筋结点处针刺。
      主穴: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均患侧)。
      配穴:上肢痉挛性瘫痪取穴肩髃、合谷、上八邪(均患侧);下肢痉挛性瘫痪取穴阳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侧)。
      刺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沿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肢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肩髃,向下斜刺1.5~2寸,用提插补法,使针感缓慢下传,同时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合谷穴于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取穴后,先向后溪针刺,以提插泻法待患手四指由拘挛转为弛缓后,再向拇指、示指以提插泻法针刺,以手指抽动为度,然后向三间穴方向进针1寸,留针;八邪穴上1寸为上八邪,针刺进针0.5~1寸,针尖指向指缝,行提插泻法,以与针刺穴位相邻的两指抽动为度;阳陵泉,沿皮肤呈45度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丘墟透照海,先使患足被动尽量摆正,直刺入2~2.5寸使针尖达到照海穴皮下,施用捻转泻法30秒,将针撤回1.5寸后留针。诸穴合用,共奏醒神开窍、舒筋解挛之功。
      吉兰—巴雷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伤,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病程。常见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障碍,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呼吸衰竭。病情一般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继而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开始恢复,少数患者在病情恢复过程中出现波动。本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多由湿热之邪浸淫经筋所致。石学敏重视经筋刺法在该病不同时期针刺治疗中的应用。急性期治疗以清利湿热、通经活络为主。
      主穴:华佗夹脊穴。疏通经脉、统理阴阳,起到运行气血、营阴阳、润筋骨的效果。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华佗夹脊穴可以直接刺激脊神经根,改善神经代谢,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配穴:大椎、阴陵泉、极泉、太溪、肩髃、曲池穴。以清热透邪、利湿运脾、通经活络。
      恢复期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兼以疏络和营。取穴大杼、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血海、大包等,以收益气养血、振颓扶痿之效。对于肌肉萎缩明显者,可针对萎缩肌肉、肌群进行经筋排刺,促进肌肉萎缩的恢复。分期辨证论治,配合西医规范诊治,可加快该病的恢复。
      经筋刺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后来历代医家补充完善了此理论。石学敏对经筋刺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融西贯中充实其内涵,发展“以痛为腧”的传统取穴法,强调根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局部取穴,重视中医整体观念,强调针刺调神,并根据临床需要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常规刺等刺法为经筋刺法注入了新的内涵。


      3楼2019-12-20 19:36
      回复
        就不一一回答了,在这里和大家说一下
        1、对于,普通针炙医生,因水平有限,我多次告诉一定要多针,有的持反对意见,认为针要少而精。
        2、我是针对普通针炙医生的水平,普通针法提出来的,是为了能让大家得到更好的治疗,本身普通医生水平有限,扎的针在少,本身针就少,你还让他往那少而精,那还会有疗效了吗,普通的针炙医生,不是用特殊的针法,少而精,只是用通用全国都差不多的普通的针法而己。
        3、大家按国医大师的针法,配穴算,是扎多少针,真的是少而精的吗,还是要疗效。少而精是在不低于疗效的前提下,水平高的过去年代老中医采用的方案。但现实我们很难找到过去年代老中医的针炙水平,己经没人了,那我们怎么办,就不如,先把少而精先放放,如何让普通的针炙医生提高疗效,更好的让大家得到恢复,得到更好的治疗,就简单的一句话,医生,多给你扎几针,会恢复的更快一些。
        4、面瘫的治疗,要求针炙医生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水平,不是只会针炙,就可以提高疗效,并不是普通的针法,就能做到,急症期,第一时间截住病情的发展,在恢复期的治疗过程中,抢时间治疗,不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联动和痉挛。
        5、面瘫的治疗,是抢时间的治疗,才不会出现联动和痉挛。如果你错过了,第一时间有效的治疗,也不要紧,坚持住传统手针的治疗,你会得到很好的恢复。
        6、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下,水平高的针炙医生,很少用电针的,对久治不愈的,还是越少用电针越好,防止强刺激加速联动和痉挛的出现。
        7、不要在听,什么一针治面瘫,还是三针治面瘫的,都不是真实的,没人可以做得到。你要可以做得到,你就是国医大师,还大师的水平了,是高手,但别忘了,当今现实高速发展的社会 ,生活的节奏,工作的效率,精神压力,都在加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营养过剩,缺乏运动,人的休质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湿气重的,气虚血瘀,内分秘失调的人群普遍增多,否则就不会出现,上亿多人的糖尿病(有研究显示,在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病人的数量已高达1.096亿,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正逐渐的升高)。在这有前提下,你如果还在谈什么一针治面瘫,还是三针治面瘫,说明你还真不是太懂针炙的治疗,还是少说为好。




        8楼2019-12-21 11:13
        回复
          联动不可怕的,针灸专治联动的。
          联动并不难治的,只是面瘫并发症之一。


          9楼2019-12-23 1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