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吧 关注:33,261贴子:392,542

回复:【科普】小篆和隶、楷在演变时候产生的差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寸”在楷书中变为类似“十”加一点结构,和“又”以及“右”再次脱离关系,而“厷”则是“肱”本字,用圆圈指代肱部,在楷书直接讹变成“ナ”,而原型指事标根据隶书常见“口”形讹变成为“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12-22 18:45
回复
    如“守”在金文写作“㝊”,“又”和“寸”在汉字里面大多数可以相互替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12-22 18:49
    回复
      支、攴(攵)、殳
      因为右手较为常使用,所以以“又”为本字派生出来众多偏旁,如以上三个字,“支”小篆为右手持半竹(个)象形,隶变强行把“个”擘直为“十”,而“攴”则像右手持棍象形,通常在构字中承担“做什么事”或者“用棍子敲打”的含义,该字在楷书中常常讹变为“攵”,俗称“反文旁”,但是实际上这个字和“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反而和“又”关系紧密;而“殳”金文系持锤殴打含义,小篆写法将持拿物和“又”分离,楷书讹变锤讹变为“几”,此字作为构字部件主要是形声用。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12-23 00:18
      回复
        字型演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12-23 00:21
        回复

          该字为“廾”和倒着写的一“ナ”一“又”构成,除了作为声符以外,该字参与构字主要表示托举或者教授什么东西,如“學”、“輿”,在楷书中演变成类似两个轴对称拉丁字母“E”少最后一横,和原手型脱离关系,而下面两只手参照“廾”演变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12-23 00:28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12-23 00:30
            回复
              “キ”
              这字没什么好说的,后起的“手”本字,同样表示手的动作,但是不一样的是,这只手并不强调左右,而是从下面伸出来,需要讲的是这个字中国人普遍知道它在左边是“扌”就是“手”,但是并不知道在下面的“キ”也是“手”(如“舉”),而比较离奇的是这个一个简单的字在楷书中竟然分裂成了“手”、“扌”和“キ”三个变体,另外一提,可能是为了找寻字源方便,日本和韩国均将“舉”定为“擧”的写法(其中日本新字体简化为“挙”),而中国无论大陆台湾还是港澳均立“舉”为正(其中大陆简体字为“举”),也是挺有趣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12-23 00:36
              回复
                最后以一张手型全家福作为“手”系列收尾,请欣赏(顺便看看括号内的楷书多么自由奔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12-23 00:40
                回复
                  下一系列开启“人”,作为各类语言中最最核心的要素,我们将欣赏在小篆之前单一写法的“人”如何在楷书之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12-23 00:46
                  回复
                    总结的不错,给楼主点赞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12-23 12:22
                    回复
                      真的是耳目一新,多謝樓主科普,長知識了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9-12-24 00:45
                      回复
                        “人”系列
                        终于开启这个汉字中最重要的部件了。“人”这个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几乎没怎么变(隶书楷书严格来说本字变得也不多),为一人侧面形象,左边是胳膊下面是腿(而非按照楷书理解的两条腿),不过只是背部到楷书越来越弯了,而作为构字成分,“人”在小篆写法几乎没什么变形,无非是背部曲折度存在差异,但是因为这个差异,导致在楷书之中产生了繁杂的变形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9-12-24 12:32
                        回复
                          第一变体:“人”
                          这个“人”在楷书中可以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篆的形态,但是将小篆手和弯曲的背以及腿拉直成了一捺,呈现出两腿站立的形态,虽然这个隶变本身问题不算很大,但是因为“人”的出现害苦了另外一个与它无关的汉字“入”。“入”小篆作类似箭头符号,本义未知(可能是指导进入的含义),因为“人”占据了“入”本该隶变的字型,导致“入”只能以一种非常别扭的姿势变成楷书,把右边一笔画拉长,也导致“人”和“入”在楷书中经常被认错写错。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9-12-24 12:46
                          回复
                            第二变体:“亻”
                            此形态主要出现在“人”作为左边和上部分构字结构之中,因为“人”右边一捺对于构成楷书来说不友好,所以演变成“亻”更好参与构字,如“何”左边和“千”的上部分均为“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12-24 12:50
                            收起回复
                              還真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9-12-24 1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