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纸上尘吧 关注:21贴子:1,636

回复:【朝会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暗涌渐起,已掀浪潮凌于镜上。我观东元韬言语,只觉是强辞,所谓未见廓尔喀之忠诚,不过是身居安乐。不见廓尔喀受英敌侵扰,经年战火肆虐,背敌困苦,百姓流离。待他话后终捺不住,徐徐出言。】
东大人以唐太宗例论今日,恐也不妥。唐太宗时强敌环伺,吐蕃、西突厥虎视眈眈,尤是吐蕃,唐太宗发兵驰援新罗,倘若吐蕃借势东侵,便腹背受敌。故此唐太宗有所顾虑,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亦未令藩属寒心,终要出兵助新罗平乱。
【话至此一顿,侧首复道。】而我大清今日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并无伺敌在后之忧虑,难道还非要再冷眼几年,待廓尔喀三回求援方可出手?廓国多少百姓泯于战火摧残,经年互商,又有多少藏人在廓,这些人都得悬着一颗脑袋,担惊受怕地吊着一条命,撑到第三回向我大清求援?东大人,这就是大国纵横之道了?就不失稳重、不失偏颇了?
【目朝东元韬望去,尾声一叹,重了又重。】如今廓尔喀已是二次求援,英人贪相毕露,何等嚣张?廓尔喀失守,西藏便袒露于外敌爪下,还要如何师出有名?况若如东大人言,待廓国三回请奏,恐也不会是什么英人斩使,倒会是失地去国!
【后闻宁王出言,其从容不迫,亦令众人静闻。初时觉宁王所言在理,但越听亦越觉有异,待其音落才道。】
宁王一向周全,此雄谋伟略,也实在诡道。廓尔喀与英人战峙,已使周边哲孟雄、不丹岌岌可危,暹罗、安南、继而也要生忧。余下藩属臣国,即便今日无外敌侵扰,亦要生来日思虑。而我大清为天下国君,不及时援,还要令英廓相争,从中谋利。致使生灵涂炭,仍冷眼在上,待国之将覆,辅立新主?未免太过无情。
而此无情之举,将尽被天下人观望,众藩属国又当作何想?他们当以廓尔喀自比,岁岁年年贡奉君主,外敌来侵时,君主却借此时机要我亡国,重立新权——
【至此略顿,再望其人,复道。】况且,臣以为兵事一时千变,岂会尽如人意?倘是廓尔喀求援不得,支撑艰难,为免国家倾覆而改顺英国,届时英站廓地,再进犯藏地,又当如何?虽可顺意,发兵灭廓尔喀旧王改立新主,可原本只需进廓地,援廓拒英即可,却成了守防藏地,再攻英廓两军。不是劳军伤财,本末倒置了吗?


IP属地:吉林28楼2020-01-05 15:34
回复
    【澹台金马倒有颗不知真假的菩萨心肠。,开口无情,闭口冷眼,未免荒唐。】
    澹台大人,届时众藩国将想,我大清容人过甚,一欺再欺,犹可施以援手。难道澹台大人视之其余小国,也如廓尔喀一般,朝贡大清如儿戏。其余小国,若足恭敬之心,自无惶惶之情,无须揣度太多。再观廓尔喀,二次求援又如何,当日二次进犯,怎不见早止?澹台大人,您这般有情之论,宁不早生二十年,与昔日之廓尔喀论去。
    【敛了神色,又道】
    唐太宗三请方援,是因需出师有名,只待高句丽斩了来使。英人蓄意让大清担了插手这事儿的名声,已知如此,却仍要中其下怀,予英人一与大清交战、刺探军力、游走藏地边缘的借口?
    【廓尔喀悍勇之军,如今却如匙中饭粒,随口舌拨弄,心中若说恻隐,亦是存有。】
    澹台大人,原来在您眼中,廓尔喀之诚心也不过如此。朝可投靠大清,暮可倒戈英人,为这见风使舵之流,您竟甘心求和,折损大清将士性命。无论英人,或是廓尔喀人,若犯藏地,则当退敌,护卫疆域,此为天下臣民尽忠之责。难道您将尽忠卫国之事,视为徒劳,而将驰援外藩,视为本分,防备英廓两军,也成本末倒置。
    况且澹台大人能想到,英人便想不到?难不成英人不知,廓尔喀背后是大清,若真侵扰廓尔喀,廓尔喀会向大清求援。既向大清求援,朝中又有您这般无私之人,大清将驰援廓尔喀,也可想见。澹台大人也说,战事一时千变,岂会尽如人意。大人即也知廓尔喀反复无常,为何仍以为只需防明日之廓尔喀,而不需防今日之廓尔喀。
    【少与宁王有私交,今日一事,得见其锋芒】
    英人本就对藏地虎视眈眈,若大清驰援廓方,战事一起,边关必乱,若有差池,或廓方变卦,或英人暗藏兵马,则藏地亦在英人探指之距。大人无私,臣却有私,臣私心在于不愿大清臣民去为昔日葬送同胞性命的豺狼送命,更不愿为一时之快,予人口实,动摇边防。
    臣赞同宁王之言。国与国之间,稍有摩擦,即兵戎相见,自然痛快,然大国用兵,当百倍谨慎于小国。《史记》有言: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轻率用兵,为下下策。如今朝中能臣贤士众多,不先探查虚实,不与英廓交涉,廓方作请,即发援兵,此非大国之道,更非宗主之道。
    【不再看其人面容,又行一礼,朝尚未表态的帝王道】
    臣还是那句话,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大囯派兵遣将,不可视为儿戏。遣则必胜,否则于囯无利。如今情况未明,轻言援助,有失谨慎。


    30楼2020-01-05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