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屋吧 关注:21贴子:3,699
  • 2回复贴,共1

为什么再苦再难也要自己带孩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要问妈妈们最最开心的事,
莫过于看着宝宝从刚出生时的小肉球,
长成一个满地乱跑的萌娃。
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妈妈都不愿意错过:
第一次叫妈妈、
第一次剃掉胎发、
第一次萌出牙齿、
第一次迈出步伐.....
而一本装满这些美好回忆的成长记录册,
就是送给宝宝们最好的礼物!
前两天,有位宝妈给科大大留言:
刘大大,我家宝宝现在刚满一岁,
我想趁着孩子还小,
只需要吃好喝好的时候,
出去工作多赚点钱,
可又舍不得离开宝宝,
怎么办?
我好纠结呀……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向左走是离别,
为孩子换来更好的物质保障;
向右走是陪伴,
却可能让孩子失去优渥的经济条件。
向左还是右?
刘大大很想张口就来:
当然是向右啦,
钱什么时候赚都不晚,
可是孩子的成长时光却一去不复返啊!
但刘大大明白,
当家庭条件捉襟见肘时,
当看到别人家孩子要啥有啥时,
谁不想拼尽全力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每一个选择都会有舍有得,
刘大大能做的,
就是告诉大家,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有奶就是娘”?
小孩子嘛,
“有奶就是娘”,
只需要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
果真如此吗?
美国心理学家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恒河猴94%基因与人类相同):
他在小猕猴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铁丝妈妈”由硬邦邦的铁丝做成,但胸前有奶瓶;
“绒布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
结果是:
小猕猴只在饿了时才在“铁丝妈妈”那喝几口奶水,
一吃完奶,就紧紧地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
当哈里·哈洛
把一只“怪物”放进笼子里的时候,
小猕猴会立刻跑到“绒布妈妈”身边
寻求安全感,紧紧抱住她。
恒河猴代母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1.“有奶未必就是娘”,
孩子对母亲温暖的依恋和柔软怀抱的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2.母乳喂养的宝妈要明白,
按需喂养比按时喂养更重要,
要加强和孩子的情感互动,
温柔的抚摸、慈爱的眼光、温暖的怀抱……
都是孩子成长必备的精神食粮。
3.奶粉喂养的宝妈也需注意,
在给孩子提供奶瓶的同时,
别忘了微笑着把孩子抱在怀里,
轻轻拍打。
孩子只需要静静的陪着?
做一个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就够了吗?
实验并未到此结束,
无论是“铁丝妈妈”,还是“绒布妈妈”,
它们抚养长大的猕猴
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无法长成正常的猴子,不能正常地繁衍后代。
后来,
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为小猕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
并保证小猕猴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改进后的实验表明,
这样哺育大的猕猴基本上正常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明白:
1.陪着≠陪伴,我们要和孩子多做互动,
增加身体肌肤的接触以及眼神、精神上的交流。
2.错过的陪伴和关爱,永远也弥补不回来。
3.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需要身体的抚育,
更需要心灵的慰藉。慈爱的眼神、
温柔的话语和有温度的怀抱,
这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东西。
为什么孩子胆小、孤僻?
时隔一年后,
哈洛把小猕猴带到一个只有“铁丝妈妈”的房间,
对于这个曾经24小时提供食物、超有耐心的“妈妈”,
小猕猴依然不会投入她的怀抱。
它只是蜷缩在一块布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而当把“铁丝妈妈”换成“绒布妈妈”后,
小猕猴毫不犹豫地冲入妈妈的怀抱,
没过多久就开始探索周围,
去玩玩具了。
实验证明:
1.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比我们想象中更持久。
2.越缺少关爱,孩子越容易胆小、孤僻;
得到的爱越多,孩子越开朗,越敢于独立探索;
3.科学家在这个实验中得出结论,
我们的神经系统需要: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能保持正常!
无法陪伴孩子的父母父母该怎么办?
6个月之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
因此科长建议,
各位宝妈在此之前最好陪在孩子身边,
让孩子知道,你是他完全可以依赖和信任的人!
如果可以,谁不想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对于那些不得不腾出双手、挣钱养家的父母,
也可以通过努力以下努力,
将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做好过渡工作
离开孩子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处在2岁敏感期的宝宝来说,
可以提前一天告诉孩子自己第二天要暂时离开。
太早告知,
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也不要用商量的语气,
不要让孩子空有希望。
可以这样说:
“宝宝,明天下午妈妈就要出去工作了,
回来的时候会给你带礼物哦!”
然后观察宝宝的反应。
如果宝宝抗拒、哭泣,
千万不要大声斥责宝宝,
请接纳他们的小情绪。
2尽量让思想开明的长辈带孩子
隔代抚养不一定不好。
但是,直接抚养人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长辈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思想开明,
愿意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也可以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3.常跟孩子联络、邮寄礼物
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
让宝宝熟悉自己的声音、面庞,
了解孩子的近况。
定期给孩子邮寄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等礼物,
别让孩子忘了你,
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妈妈时刻牵挂着。
4.定期看望孩子、为孩子制造惊喜
即使工作再忙,
也要定期抽出时间回去看望孩子,
身体的亲密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尤其是在宝宝生日、
中秋节等这些特殊的日子里,
回去给宝宝制造惊喜。
5.提高陪伴的质量
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就好好陪陪孩子吧:
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机,陪孩子做游戏,
为孩子读绘本,带孩子去逛商店采购生活用品……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因为补偿心理,
而用享乐来一味地满足孩子,
一味地纵容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索取。
6.为孩子制作成长册
让家里老人帮忙拍下孩子有纪念意义的成长瞬间,
制作成DIY相册或者是电子相册(可以把自己的照片p上去呦),
再配上动听的音乐,
让老人经常拿给孩子看,
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注。
生活纵然有很多无奈,
但是否真的别无选择了,
需要自己去判断。
来源: 科学家庭育儿


IP属地:浙江1楼2019-12-29 12:58回复
    我也是自己带孩子,没人帮忙,好累,又赚不了多少钱,生活过得很紧促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20-02-15 11: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