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层面看,现代性是一种普遍的原则和价值立场,是一种精神取向。之所以称它为普遍原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原理或原则,而且是人们对待几乎所有问题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人们形成对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和立场。人们的精神活动,被这种原则所支配,因而只能朝某些方向发展。那么,这种现代性原则究竟是什么,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
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最初都非常自觉地追求事物的最终根据,追求一个超越的原理,中国人称之为天道,希腊人称之为逻各斯。无论是天道还是逻各斯,其共同的特点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与它们有根本的关系,但就它们无限、绝对的性质讲,它们在人之外,或者说它们超越人,因为人是有限。内在超越的主张在古人眼里是说不通的,那是要把有限的人变为无限,这恰恰是主体主义的思路。近代主体主义哲学苦心孤诣,想了很多办法要证明人的无限和绝对,其中一个就是德国哲学家的办法,把经验主体变成先验主体,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人的有限性和偶然性。
但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对人的非理性属性的揭示,暴露出那种建立在纯理性基础上的主体主义本身可怕的盲区。随着非理性成为哲学思考的焦点,人的有限性、偶然性得到了最终的确认。其实近代哲学家已经看到激情往往胜于理性,柏拉图想让理性控制欲望和激情只是哲学家的一厢情愿。如果人除了自身的要求外再无别的超越原则,那么结果一定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主体主义的必然结果,发明“虚无主义”这个术语的雅各布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虚无主义之可怕,从20世纪开始,已表现得相当充分。
目睹现代性的种种问题,西方哲学家从卢梭、黑格尔开始就批判现代性,形成了一个传统。现代性批判至少是两百年来欧陆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主题。
--------------------------------
西方文化和历史的近现代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吊诡,那就是以启蒙精神为代表的现代性既拯救了“人”,又葬送了“人”。
从历史上看,“人的发现”无疑是使现代性赢得重大声誉的文化事件。人本主义替代神本主义,被人们普遍地视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历史解放。然而,当我们“从后思索”历史的时候,却蓦然发现,“解放的目标”沦为“解放的陷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大写的“人”恰恰以“解放”的名义被“解构”掉了。从“人”的发现到“人”的丧失、从“人”的确立到“人”的剥夺、从对“人”的肯定到对“人”的否定……使启蒙现代性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乖戾。问题的深刻性和尖锐性在于,“人之生”和“人之死”均源自同一个基础、同一个事件。这一悖谬正是启蒙的辩证法。
作为一种人格的存在,“人”绝不是一个生物学事实。
“人之死”当然不是作为生物学事实的人的死亡,不是人的肉体生命的终结,而是“人”作为人格意义上的规定的被解构、被颠覆。作为人的一种无可逃避的现代命运,“人之死”不过是现代性的一个历史后果。
但必须追问的是,在现代性所建构的历史语境中,“人”究竟“死”于什么?现代性对“人”的解构,无疑是一个多层面协同的历史进程,它体现在世俗基础、制度安排和学理依据等不同维度。
关于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定义,仅仅是现代人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生存格局所得出的一种修辞,它遮蔽了科学技术的存在论含义。
商品经济及其市场逻辑是以资源稀缺性为绝对前提的,由此决定了它在本性上必然依赖于需求的人为制造。市场逻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面宰制,极大地诱发并放大了人的欲望。
诚然,任何时代的人都有贪欲,但是在传统社会,人的贪欲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制度安排上得到的都是负面评价,处于被抑制状态。到了现代社会,人的贪欲却得到了道德和制度的双重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贪婪的欲望就是占有关系的主观诉求和表征。
在某种意义上,古希腊时代的俄狄浦斯神话所蕴涵的深刻隐喻,已经先行地暗示了人的现代性境遇。人与自然之间由母子关系演变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乱伦”。其历史后果是作为“人”的生存之绝对前提的大自然把人抛入了一种空前深刻的危机之中。
作为实证科学始祖的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箴言,以知识论的方式隐含着一种外向的占有诉求。
正如罗素所指出的,当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时,“培根心目中的知识是他所谓的科学知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现代社会“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这种“统治”是现代意义上的“占有”的实现。“占有”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关系,动物没有这种关系,尽管动物也有对于自然界的耗费,但它却不“占有”。当马克思说人还处于“动物期”或“史前期”时,有两种历史内涵值得辨析。一是说人还未能以主体性的姿态建构自身,这时人尚处于前现代状态,他同动物一样不存在与自然物之间的“占有”关系。
因此,无论在哪个意义上,“占有”都不过是一个现代性的事实,它体现着现代社会所塑造的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基本姿态。在占有关系的建构中,自然界面临着“祛魅化”命运。当自然界沦为人的占有对象时,其神性不仅随之消失,而且变成一种从属性和工具性的规定,从而丧失自身的尊严。所以,正如霍克海默和阿道诺所说的那样,“神话变成了启蒙,自然界变成了单纯的客观实在”。
主体性的历史内涵在于人作为占有者而建构起占有和被占有关系,形成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因此,主客体关系并不是一种超历史的规定,相反,它不过是现代性所特有的历史形式和存在格局而已。
主客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展现,已经把人抛入了一种“无根”状态。现代人的“无根”状态,最直观地表征为我们对于“大地”的疏远和逃离。诚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
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最初都非常自觉地追求事物的最终根据,追求一个超越的原理,中国人称之为天道,希腊人称之为逻各斯。无论是天道还是逻各斯,其共同的特点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与它们有根本的关系,但就它们无限、绝对的性质讲,它们在人之外,或者说它们超越人,因为人是有限。内在超越的主张在古人眼里是说不通的,那是要把有限的人变为无限,这恰恰是主体主义的思路。近代主体主义哲学苦心孤诣,想了很多办法要证明人的无限和绝对,其中一个就是德国哲学家的办法,把经验主体变成先验主体,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人的有限性和偶然性。
但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对人的非理性属性的揭示,暴露出那种建立在纯理性基础上的主体主义本身可怕的盲区。随着非理性成为哲学思考的焦点,人的有限性、偶然性得到了最终的确认。其实近代哲学家已经看到激情往往胜于理性,柏拉图想让理性控制欲望和激情只是哲学家的一厢情愿。如果人除了自身的要求外再无别的超越原则,那么结果一定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主体主义的必然结果,发明“虚无主义”这个术语的雅各布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虚无主义之可怕,从20世纪开始,已表现得相当充分。
目睹现代性的种种问题,西方哲学家从卢梭、黑格尔开始就批判现代性,形成了一个传统。现代性批判至少是两百年来欧陆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主题。
--------------------------------
西方文化和历史的近现代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吊诡,那就是以启蒙精神为代表的现代性既拯救了“人”,又葬送了“人”。
从历史上看,“人的发现”无疑是使现代性赢得重大声誉的文化事件。人本主义替代神本主义,被人们普遍地视做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和历史解放。然而,当我们“从后思索”历史的时候,却蓦然发现,“解放的目标”沦为“解放的陷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个大写的“人”恰恰以“解放”的名义被“解构”掉了。从“人”的发现到“人”的丧失、从“人”的确立到“人”的剥夺、从对“人”的肯定到对“人”的否定……使启蒙现代性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乖戾。问题的深刻性和尖锐性在于,“人之生”和“人之死”均源自同一个基础、同一个事件。这一悖谬正是启蒙的辩证法。
作为一种人格的存在,“人”绝不是一个生物学事实。
“人之死”当然不是作为生物学事实的人的死亡,不是人的肉体生命的终结,而是“人”作为人格意义上的规定的被解构、被颠覆。作为人的一种无可逃避的现代命运,“人之死”不过是现代性的一个历史后果。
但必须追问的是,在现代性所建构的历史语境中,“人”究竟“死”于什么?现代性对“人”的解构,无疑是一个多层面协同的历史进程,它体现在世俗基础、制度安排和学理依据等不同维度。
关于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定义,仅仅是现代人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生存格局所得出的一种修辞,它遮蔽了科学技术的存在论含义。
商品经济及其市场逻辑是以资源稀缺性为绝对前提的,由此决定了它在本性上必然依赖于需求的人为制造。市场逻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面宰制,极大地诱发并放大了人的欲望。
诚然,任何时代的人都有贪欲,但是在传统社会,人的贪欲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制度安排上得到的都是负面评价,处于被抑制状态。到了现代社会,人的贪欲却得到了道德和制度的双重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贪婪的欲望就是占有关系的主观诉求和表征。
在某种意义上,古希腊时代的俄狄浦斯神话所蕴涵的深刻隐喻,已经先行地暗示了人的现代性境遇。人与自然之间由母子关系演变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乱伦”。其历史后果是作为“人”的生存之绝对前提的大自然把人抛入了一种空前深刻的危机之中。
作为实证科学始祖的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箴言,以知识论的方式隐含着一种外向的占有诉求。
正如罗素所指出的,当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时,“培根心目中的知识是他所谓的科学知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现代社会“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这种“统治”是现代意义上的“占有”的实现。“占有”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关系,动物没有这种关系,尽管动物也有对于自然界的耗费,但它却不“占有”。当马克思说人还处于“动物期”或“史前期”时,有两种历史内涵值得辨析。一是说人还未能以主体性的姿态建构自身,这时人尚处于前现代状态,他同动物一样不存在与自然物之间的“占有”关系。
因此,无论在哪个意义上,“占有”都不过是一个现代性的事实,它体现着现代社会所塑造的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基本姿态。在占有关系的建构中,自然界面临着“祛魅化”命运。当自然界沦为人的占有对象时,其神性不仅随之消失,而且变成一种从属性和工具性的规定,从而丧失自身的尊严。所以,正如霍克海默和阿道诺所说的那样,“神话变成了启蒙,自然界变成了单纯的客观实在”。
主体性的历史内涵在于人作为占有者而建构起占有和被占有关系,形成主体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因此,主客体关系并不是一种超历史的规定,相反,它不过是现代性所特有的历史形式和存在格局而已。
主客体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展现,已经把人抛入了一种“无根”状态。现代人的“无根”状态,最直观地表征为我们对于“大地”的疏远和逃离。诚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