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农场是以当地县名“克山”命名。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这里曾是日伪开拓团鲸吞地区,1948年,克山县人民政府在这块日伪开拓团和大地主遗留的荒地上创建了以畜力耕种为主的克山县第二农场。1954年,省农业厅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要求及东北局会议精神,决定将克山县第二农场扩建为国营克山机械农场。1955年1月,省勘测队完成了对克山农场区域勘测规划任务,3月26日农业厅批准正式建立国营克山机械农场,并将县第二农场划归该场范围之内,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厅。1958年下放归克山县领导,1959年将农场乡改为红光人民公社。1960年克山县将西建公社和14个管理区划归农场,农场场部被批准为红光镇,成立镇人委,农场场长兼镇长,一名专职副镇长,共8名编制;负责民政、武装、公安工作,镇人委专职干部的工资及办公费由县财政开支。1961年农场又被恢复隶属省农业厅领导,西建公社划回克山县,克山农场继续下设5个分场,实行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1968年克山农场被列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序列,为第五师五十四团,下设5个营,按团、营、连、排、班设置,团主要领导由现役军人担任。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称克山农场,归属黑龙江省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到2000年底农场下设3个督导站,27个农业生产队、34个与农业配套的工商运建服企业,5所学校,1所医院。
从建场到1977年,11年盈利,11年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克山农场职工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勇于攀登”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农机设备管理标准化,农业生产作业标准化,连续20年获得高产丰收、盈利,创造了黑龙江农垦史上的奇迹。20年来,农场共生产粮豆147.5万吨,上交商品粮82.5万吨,累计盈利近亿元,连续多次被管局、总局、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场;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机械设备管理获得了国优。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场。
植树造林、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基础。大风和春旱是西部地区的戬特征,建场初期每年要出现20天大风天气,春季降水不足50毫米,致使自然生态系戬到破坏,地表裸露,风害加重,水土流失。从70年代以来,围绕防风固土保水,农场大雕树造林,到2000年末,造林面积达78 750亩,森林覆盖率达16.9%,其中农田防护酌,3万亩,总长2 500公里的1 039条林带纵横交错,将耕地整齐地分割成672个网格,酚率达100%。大面积的林木发挥了明显的调节气候、防风固土、涵养水份、美化环境等兽,极大地增强了抗御风灾的能力,形成了农场特有的小气候,致使这里年平均降水达拨毫米左右,比周边地区多40—50毫米,被称为“绿色水库”。实行科学种田,建立独具特色的“六制配套”早作农业流程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关l;20多年来,克山农场以创新精神,制定了以抗旱增温、保墒为中心的轮作制,建立了殴、玉、豆”、“麦、玉、杂、豆”轮作形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耕作制度,建立了以深松为基酥以少翻为原则,以培肥地力为核心,翻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制,即少耕免耕法;施勖度,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针,建立五级配肥标准,使农田能量与产出物质的动态医衡;良种制度,实现种子供应一体化,全场优良种子率100%,平均3—4年更新一个高坠品种;植保制度,将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化学措施综合应用,使全场无一块草荒地际;喷灌制度,将每年5月1日定为机灌水日,年喷灌面积达10万自然亩。这六制配套有匡链条环节,环环相扣,互为补充,使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确保了农场高产丰收。 农机管理标准化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保证。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田间机械化作业离度达96%以上。自1978年以来,深入开展农机设备管理标准化活动,实现了规范化、制骏化、经常化。至2000年末,全场建立了机车档案、机具卡片,制定了“三库一场管理制陵”(零件库、油料库、保养库,农具停放场),“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油料、物资和库房阶理制度”,农机具达不到检查验收标准,不允许下田间作业等项规章制度。酵 1985年,克山农场在实行家庭农场联产承包制中,创造出“一大多小”的经营模式。即龇机械为主体的联合作业承包,使90%的耕地集中到占职工总数20%的人手里;对多数鮰余劳动力采取小型、独产,兼营的方式,耕种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生萨,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第三产业发展。1990年,克山农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如何滇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讨,提出农场实现现代化必须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推进阵作农业规模效益。1992年,克山农场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本场实际出发,制定了“三田、灭自”(生活田、规模田、商品田,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实行租赁、机车转卖的模式。渣场每口人生活田5亩,规模田20—30%,其余大部分耕地为商品田。规模田、商品田实绗统一种植,统一轮作,统一管理,农机具实行“十统一”(统一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标摊,统一作业收费标准,统一农机具停放场
从建场到1977年,11年盈利,11年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克山农场职工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勇于攀登”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农机设备管理标准化,农业生产作业标准化,连续20年获得高产丰收、盈利,创造了黑龙江农垦史上的奇迹。20年来,农场共生产粮豆147.5万吨,上交商品粮82.5万吨,累计盈利近亿元,连续多次被管局、总局、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场;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机械设备管理获得了国优。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场。
植树造林、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基础。大风和春旱是西部地区的戬特征,建场初期每年要出现20天大风天气,春季降水不足50毫米,致使自然生态系戬到破坏,地表裸露,风害加重,水土流失。从70年代以来,围绕防风固土保水,农场大雕树造林,到2000年末,造林面积达78 750亩,森林覆盖率达16.9%,其中农田防护酌,3万亩,总长2 500公里的1 039条林带纵横交错,将耕地整齐地分割成672个网格,酚率达100%。大面积的林木发挥了明显的调节气候、防风固土、涵养水份、美化环境等兽,极大地增强了抗御风灾的能力,形成了农场特有的小气候,致使这里年平均降水达拨毫米左右,比周边地区多40—50毫米,被称为“绿色水库”。实行科学种田,建立独具特色的“六制配套”早作农业流程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关l;20多年来,克山农场以创新精神,制定了以抗旱增温、保墒为中心的轮作制,建立了殴、玉、豆”、“麦、玉、杂、豆”轮作形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耕作制度,建立了以深松为基酥以少翻为原则,以培肥地力为核心,翻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制,即少耕免耕法;施勖度,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针,建立五级配肥标准,使农田能量与产出物质的动态医衡;良种制度,实现种子供应一体化,全场优良种子率100%,平均3—4年更新一个高坠品种;植保制度,将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化学措施综合应用,使全场无一块草荒地际;喷灌制度,将每年5月1日定为机灌水日,年喷灌面积达10万自然亩。这六制配套有匡链条环节,环环相扣,互为补充,使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确保了农场高产丰收。 农机管理标准化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保证。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田间机械化作业离度达96%以上。自1978年以来,深入开展农机设备管理标准化活动,实现了规范化、制骏化、经常化。至2000年末,全场建立了机车档案、机具卡片,制定了“三库一场管理制陵”(零件库、油料库、保养库,农具停放场),“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油料、物资和库房阶理制度”,农机具达不到检查验收标准,不允许下田间作业等项规章制度。酵 1985年,克山农场在实行家庭农场联产承包制中,创造出“一大多小”的经营模式。即龇机械为主体的联合作业承包,使90%的耕地集中到占职工总数20%的人手里;对多数鮰余劳动力采取小型、独产,兼营的方式,耕种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生萨,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第三产业发展。1990年,克山农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如何滇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讨,提出农场实现现代化必须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推进阵作农业规模效益。1992年,克山农场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本场实际出发,制定了“三田、灭自”(生活田、规模田、商品田,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实行租赁、机车转卖的模式。渣场每口人生活田5亩,规模田20—30%,其余大部分耕地为商品田。规模田、商品田实绗统一种植,统一轮作,统一管理,农机具实行“十统一”(统一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标摊,统一作业收费标准,统一农机具停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