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交流吧 关注:20贴子:983

健脑止动汤和家长们一起战胜抽动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抽动症,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快速无目的又无节律的不随意运动(肌肉或动作抽动),或不随意、突发、经常重复性发出声音和/或字词(发声抽动)。如果出现动作或发声抽动一年以上,则可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和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多见


1楼2020-01-19 13:15回复
    五分之一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某种形式的抽动。许多此类抽动较为轻微,家长和医生均未将之视为一种疾病。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最严重的抽动疾病,儿童发病率低于1/100。男孩的抽动发病率可能是女孩的3倍。抽动开始于18岁以前(通常介于4至6岁),在10至12岁时严重程度达到顶峰,在青春期有所降低。最终,多数抽动均可消失。但是,在约1%的儿童中,抽动会持续至成人期。


    2楼2020-01-19 13:15
    回复
      在抽动症的治疗上,中药的优势往往是大于西药的。因为治疗抽动症的西药主要以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这类精神药物为主,这类药物主要是强行去镇定患儿的神经系统,经常出现吃药时就好转,停药后就复发,治标不治本,并且长期服用,容易让患儿产生对药物的戒断反应,甚至对患儿的肝肾功能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害。而中药的话,主要是通过药物去调节患儿体内的脏腑功能,让心、肝、脾、肾处于一个协调的状态,从而达到目的。


      3楼2020-01-19 13:16
      回复
        眨眼、眼球转动、挤眉、皱额、面部表情的扭曲、张口伸舌、摇头、点头、仰头、伸脖、耸肩、挺腹、扭腰、甩手等,而发声性抽动则是因为累及呼吸肌、咽喉肌、口腔肌等所产生声音,多表现为清嗓、干咳、哼声、吠叫声、吸鼻、咂舌声、深吸气等。出现了这些情况一定要注意了,因为这是抽动症的表现


        4楼2020-01-19 13:16
        回复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时代病。其发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如环境污染,铅中毒,长期精神刺激,过多食用方便面、火腿等含有防腐剂、添加剂的食品,烤羊肉串、涮羊肉,用饮料代替喝水,剖腹产,新生儿窒息,病毒感染,脑外伤,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


          5楼2020-01-19 13:17
          回复
            抽动症主要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造成,因此孩子对这些行为无法自控。不进行诊治的话,大约70%的患者会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者会持续到成年期。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难,包括学校生活、家庭关系及社会交往等。如在校学习成绩差,小伙伴不爱和他们玩,和父母关系紧张,逆反心理,性格孤僻、抑郁等;到青春期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物质滥用;成年期时,虽然很多患者会采用一套应对技巧来掩饰其本身的症状,但依然无法避免它的影响,如很难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很难与他人融洽相处、社会关系紧张等。如果不及时诊治,将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而早期诊治可完全康复。


            6楼2020-01-19 13:17
            回复
              要消除各种紧张因素,合理教养并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使孩子活泼快乐地生活是很重要的,家长、老师多作开导劝慰,亲属及周围人不宜对孩子的症状表示过分注意,以免孩子紧张不安,使病理惰性更加固定;更不应责骂或惩罚,否则抽动次数更加频繁


              7楼2020-01-19 13:17
              回复
                应避免过高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引导孩子从事正常学习、文体活动,鼓励孩子与其它孩子一起玩,以转移注意力;向孩子说明疾病的性质及可治疗性,以消除顾虑,要发挥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信心,逐渐控制抽动的发作;及时治疗眼部、咽部、皮肤等部位的疾病


                8楼2020-01-19 13:17
                回复
                  部分儿童可以服用一些抗焦虑药。儿童精神-习惯性抽动属祖国医学“目扎”、“抽搐”范畴,病位在脑(心),与肝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心失调,初期多为实证,继而实中夹虚,日久则由实转虚。治疗初宜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继而平肝清热、滋阴熄风,久则滋养肝肾、条达肝气,可辨证健脑止动汤加减等方药。


                  9楼2020-01-19 13:18
                  回复
                    抽动发生之前,可能感觉到抽动冲动,这种冲动类似于需要打喷嚏或抓痒。简单的抽动在动作上的表现有眨眼、做鬼脸、甩头、耸肩,抽动在声音上的表现有哼叫或吠叫、嗅闻或吸鼻、清嗓。复杂性的抽动表现如转头加耸肩,模仿别人的动作,重复自己或另一个人的声音或者言词,做出不文明的动作和手势。


                    10楼2020-01-19 13:18
                    回复
                      有时,只有在集中注意力努力尝试时,才可使抽动延迟数秒至数分钟。通常,最终无法抗拒抽动冲动。在情绪应激时期,精神压力和疲劳可加重抽动症状。身体放松时(如看电视时),抽动通常也会加重。过度注意抽动,尤其是儿童,可加重抽动发作。通常情况下,抽动不会发生在睡眠期间。当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如学校)或处在陌生的地方时,抽动可能会有所减轻。


                      11楼2020-01-19 13:18
                      回复
                        抽动障碍,即抽动症,为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由Itard于1825年首先描述,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表现。常见的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眼球转动、挤眉、皱额、面部表情的扭曲、张口伸舌、摇头、点头、仰头、伸脖、耸肩、挺腹、扭腰、甩手等,而发声性抽动则是因为累及呼吸肌、咽喉肌、口腔肌等所产生声音,多表现为清嗓、干咳、哼声、吠叫声、吸鼻、咂舌声、深吸气等。患儿常常因为这种非特异性的表现,被误诊为鼻炎、结膜炎等,或者被家长或老师冠以恶作剧的“罪名”问责,结果孩子的症状并没有得到控制。


                        12楼2020-01-19 13:19
                        回复
                          抽动症多于4~6岁起病,发病率为1%-3.8%,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1。大部分的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及其他心理行为异常,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13楼2020-01-19 13:19
                          回复
                            许多抽动症的患儿会被人嘲笑,所以我们对于这个疾病都是要好好注意的。那么,轻微儿童抽动症真的很可怕吗? 轻微儿童抽动症虽然不是重危疾病,也没有明显的脏器损害,但发病后不能很快控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困难,给家庭造成很大心理负担。所以,对此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4楼2020-01-19 13:19
                            回复
                              在抽动症的治疗上,中药的优势往往是大于西药的。因为治疗抽动症的西药主要以盐酸硫必利、氟哌啶醇这类精神药物为主,这类药物主要是强行去镇定患儿的神经系统,经常出现吃药时就好转,停药后就复发,治标不治本,并且长期服用,容易让患儿产生对药物的戒断反应,甚至对患儿的肝肾功能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害。


                              15楼2020-01-19 13: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