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格斗吧 关注:76,701贴子:1,344,644
  • 3回复贴,共1

用力的太极拳(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到用力,应该是许多太极拳者心中最敏感的一条神经。许多先贤前辈留下之心血,均告
诉我们要放松、不用力,岂料后辈们松著松著,却成了松懈、瘫软,恐怕也是其所始料未
及吧。
太极绝对是要用力的!
首先我们得定位一下所谓的【力】,一般未受训练者,在遭遇突发状况时,往往会卷曲全
身、绷紧肌肉来做防卫,以将自身受损减低。这是大部分生物的本能反应,先贤经过验证
,认为这种运作模式,仅能做消极之抵抗,并无法彻底解决状况。故以此种出力模式不够
完善叮嘱后辈。
这种力或可称之为【硬力、僵力】,作用时间长,但变化间很难流畅的对应来力,我们当
然不可以这样的力来用太极。
以此为基,太极演化出一整套对应模式,以更轻更短更顺的作用时间,来掌握并控制来力
。其基本原理,是增强下盘基点的稳固,透过躯干的拱型结构运作,使与对方接触的上肢
,能够更柔顺契合。
说的简单些,就是对方迫来时,并不是在迫己轻柔之手,而是在对整个地表做功。来力经
轻柔之手透过合理之躯干结构,导入地底。相对而言,当己发劲时,亦是整体结构作用,
非仅以手力做压迫。对太极运作身体结构的原理有了了解后,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极重要的
环节:
【如何维持合理的躯干结构】
为了维持这合理的躯干结构,身体在做不同的力量输出时,必须随时调整该出力与放松的
结构点,这就是太极必须出的【活力】!也是一般习者最易忽略之处。与其说太极不用力
,不如说太极不强调使用局部单一力量,用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微调的力,因变化不断契
合来力,甚至控制来力,故往往给人不硬做、不出力的表面印象。
检测结构力运用的最佳方式,在发人而不在受人。测时两人以定步相对,一发一受。发者
以单掌横贴受者腹部,力微迫出,并与受者抗力造成力量串接,两者合为一完整结构。注
意此时不可任意更动接触点力量,后以腿而膝而胯而腰而肋而肩肘腕,斜向之横力传至受
方。因瞬间加压之第二次压力,造成受者结构判断错误,而往前脚外侧晃跌而动。加压时
注意意念非以劲发跌人,而是体会以最小压力,透过合理结构传导,轻晃受者。
大多发者易犯盲点,均在以手推人,力量经由脚传导至腰时即断,关键在於肘未能保持与
肋之相对位置,试想,腰胯转动横力一发,若相对位置不变,则手掌早以不在原位上。可
多少人,腰一转,手却不动,续以手力往前推,当然拖拖拉拉、藕断丝连,这腰胯岂不白
转。看起来似以手迫人,实际乃整体结构将对方【挤出】而已!
以此例,於横力发动时,肩胛处肌肉必然得绷紧来维持肘部之相对位置,则传导乃不至断
续。不同状况,所需调整维持之点各异。至於该绷多紧多久,就是功夫所练精华处了,少
了结构涣散,多了莽夫之勇,实非文字能尽述。
做为一个以实用价值发展的技术,太极绝对不仅止於偏颇松柔或清谈玄学的心理运动,而
其实用部分若舍弃、若误解,还有多少剩馀价值,还能否达到造拳时之理想,实值深思。
此篇文章仅对过度忌力者切入论述,非针对所有太极同好。


IP属地:宁夏1楼2009-09-21 00:33回复
    写得好!


    2楼2009-09-21 13:06
    回复


      3楼2009-09-22 12:49
      回复
        恩,写的太好了,让我对发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IP属地:湖北4楼2009-09-23 1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