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玛派吧 关注:205贴子:522
  • 3回复贴,共1

唐玄宗的教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长恨歌和推背图第五象》
我们今天把长恨歌和推背图第五象联合起来读,会很有一些觉悟性质的感慨。能够由此更加明白般若经所说的摩呵般若波罗蜜多道理。长恨歌主要是把唐明皇那种享乐的场面进行了铺排描绘,它说,姊妹兄弟皆列土(册封),可怜光彩生门户。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长恨歌又说,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又说,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这些都是铺排唐明皇的荒淫无道场面。因业如是,果业自然非常不堪。那唐明皇也不是很昏庸,也不是没有功劳,前期的开元盛世,总是大功劳一件。后来被盛世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但是前面的功劳还是有。所以阎罗王也十分慈悲,没有给予商纣的下场,而是给予了相对纣来说比较轻的报应,现世报对比后世报,有个特征需要注意,就是相对后世报来说,比较轻,后世报那往往是三恶道**地狱等烟熏火燎。所谓火狱。当世报,阎罗王就让他到四川避避难,闭关反思而已。是这个理。他有开元盛世的功绩故,轻报。纣没有开元盛世,当然报得比较惨烈。然后我们对照长恨歌,读推背图第五象的前一首诗歌。李淳风等人说得更加比较有讽刺意味。他说,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字面的意思就是讽刺。杨花飞,蜀道难。杨贵妃因为军队哗变而毙命,没有了,飞走了,前面的道路,犹如蜀道那样艰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暗示断了丝竹管弦这类荒淫享受地造恶业,才能见到大日,见到大光明。但是即便如此,前面的恶业也还是要报的。就像前些天关于忏悔的条目说的那样,忏悔了也不是说不果报了,只是果报时有抵消的力,稍微好受些。所以下面一句是,仍然无一吏赖平安。有这样一段消业时期需过。当然,推背图是预言书,作为预言来分析,无一吏是字谜,表示史,史思明,安字表示安禄山,截断竹箫表示箫字去竹字头,肃字,预言唐肃宗将重新匡定大唐天下。当然唐肃宗的谥号肃,是他驾崩以后后代给予的册封。所以由此反观推背图有的象有的句子,跨度比较大。在唐肃宗驾崩以前,得到谥号以前,根本难以领会,截断竹箫方见日的预言含义。当然从所含道妙来分析,仍然使人觉悟到因果律,和般若对举空性规律的道妙理来。那是肯定的。南无无量光佛。南无明庄严佛,南无香自在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2-11 13:00回复
    論一体有二用,需择妙觉为用
    宗镜录卷23则谈到体用问题。进一步说明菩提道者,是离相之相。菩提道是体,相是用,其本相究竟相是离相之相。其余相,亦多有法身佛为觉悟众生所现的法相。故禅宗门人有见山顿悟者,见水顿悟者。以此山水,乃法身佛化现故。所以用有迷惑觉悟之差别,体只是离相之相,究竟一个空性相。也可概括此理为一体二用,当然不是同时二用。是众生和佛在用的问题上有差别。佛是将法身妙用,化法相自度度他。众生是迷惑颠倒地作用。故有的佛論就说,众生是一心起烦恼,烦恼障起,卷入万劫红尘轮回,没有好处。佛是一心起觉性,觉悟法性空,处于妙觉妙吉祥当中,当然日日大乐于净土法界中。故皆是一心为体,迷惑烦恼还是觉悟法性,用则二致。犹如会用炮弹部队的将军,弹无虚发,都落在魔军阵地上,给予魔军巨大杀伤,安守一真法界大觉观。水平迷惑颠倒落伍的将军,试验一百次,都不知道炮弹是如何用,每试验一次,炮弹都打到自家阵地,自家城市。此可谓对众生迷惑于苦轮轮回的苦相做了比喻性的描摹。故,总之,一心,一体,其自性法身本体,或用于颠倒起烦恼中,或用于觉悟九法界般若规律中,用之妙也与否,决定后面很多劫很多苦乐事情,实不可忽忽也。南无法意佛。南无无边明王佛。南无法幢佛。(以上也可简称为一体二用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2-11 13:00
    回复
      論五欲六尘皆是小节
      话说,成大事者,需不拘(这里是管理义)小节,何者是小节?五欲六尘是也。何者是大事?以精修法门的精神,突破六道轮回,才是大事。其余何足轻重?是梦中做梦,是枯井打水而已。皆是本来乌有,今亦不有,未来亦无的事情。空性是其质地和究竟相。就像科学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搞坏身体,奄奄一息,终于研究出核弹,可以在广岛上空爆炸,听个响,大家都兴奋不已。但是就其实质来说,就如来上妙大方广的理来说,和小孩子丟石头到河里听个响,有何差别?无非就是空性而已。此理识透,就接近于中八洞神仙例如吕洞宾的境界。此理识不透,无量轮回大苦厄等着他(她)。大苦厄在他们未来劫海密集散布,你说可怕不可怕,恐惧不恐惧?故修例如莲花生大师红教法门宗喀巴黄教法门,其实是最吉祥之道,这才是属于直通华严经描述的华藏世界做出世间大富贵菩萨的佳路。南无无量光佛,南无光明轮佛,南无天威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2-11 13:03
      回复
        論执取即是苦,非执取是大乐的基础
        法相若是可执可取者,
        悉皆是空不可有所得,
        不以为空而欲执取之,
        此即无明需练度破除。
        道教法理曰周天世界,
        悉皆是假不可执毫分,
        执着毫分末日时有份。
        何况其他些些之法相,
        玉帝皆作本来清净观,
        故尔稳坐天庭万亿劫。
        修士常存如是清净志,
        万劫大灾不干(犯)泰而安。
        诸佛皆作得法之赞叹,
        安然妙吉祥境大乐中。
        如此境界皆由不执取,
        不执取故阴郁不相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2-16 1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