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之役,作战范围达五六十万平方公里,横跨今中、蒙、俄三国。明帝国的兵锋深入蒙古高原,予鞑靼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不久以后,战败的阿鲁台遣使明廷表示归顺;而西奔投靠瓦剌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一年后被瓦剌顺宁王马哈木所弑。衰弱的鞑靼与瓦剌势力均衡,漠北重新恢复均势。朱棣分别在斡难河之战,飞云壑大战中击败靼鞑可汗木雅失里与阿鲁温。
第二次远征蒙古,朱棣在忽兰忽失温大会战击败瓦剌太师马哈木三万重装骑兵每名骑兵还携带从马三四匹,光是战马就不下10万匹,斩首数千。在战败后的第二年,瓦剌三王——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联袂遣使向明廷谢罪。从此,自永乐十二年到正统十四年(1414—1449年)土木堡之变的35年间,瓦剌与明帝国基本和谐相处。其次,在绰罗斯部首领马哈木丧失几乎全部精锐后,原本就是勉强臣服的太平和把秃孛罗开始与马哈木分庭抗礼,瓦剌又一分为三,直到马哈木之子脱欢再次统一瓦剌。
朱棣第三次远征蒙古在屈裂儿河之战,明军歼敌(兀良哈部)数万之众,在后续的扫荡中又毙敌超过一万。此战,虽然因阿鲁台远遁,明军没能在战场上真正击败鞑靼,但使其“盟友”兀良哈遭到空前沉重的打击,苟延残喘的兀良哈再次向明帝国输诚。鞑靼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巨大窘困:东边和南边是强大的明帝国;西边是虎视眈眈的瓦剌。无奈之下,阿鲁台只能向荒凉的极北苦寒之地迁徙,势力也间接受到削弱。
第四次五次远征则没有什么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