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几个关于西晋分封诸王的帖子,本人有些浅见,仅供参考。
关于西晋分封诸王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分封诸王。看到很多朋友发帖的切入点,要么是骚操作,昏聩,要么是借鉴早于西晋的其他朝代,个人认为其实不然。
西晋分封诸王有很多政治考虑,这个要从司马氏起家的模式开始说起。
很多朋友认为司马懿的成就是他能够隐忍、他性格中的沉稳以及后天练就的城府、对时机的把握,但是有一个真理是颠簸不破的,很简单,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没有人是靠一己之力就能成就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事业的。
事实上司马氏是一个整体,在很多回复中我都曾经说过,司马懿只是司马氏的代表人物,司马氏能够完成魏晋嬗代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司马懿一个人的努力。
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任豫章太守,从司马量开始,司马氏下了马背,开始经学传家。到了司马防这一代,已经一派儒学大家的风范。司马氏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因为军功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司马氏想要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就要作出改变。
司马氏在河内温县经营多年,在今天看来,乡里关系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司马氏崛起之初那个时代,乡里秩序是维护封建统治最基本的单位。这个问题在距今最近的清朝就有所体现,雍正一朝就很重视亲民的基层官吏,是政权存续的根本所在。
同样,在东汉,乡里秩序是一项制度,而不是自发形成的自然秩序。通过家族成员遵循和利用乡里秩序,司马氏以通婚和交游等方式编织起了地方势力网络,地方豪族就是起步阶段司马氏的社会形象。
在那个以清议为潮流,互相品题、交游来提高社会声望的时代,即使司马氏无法与百年世家大族拉近关系,但是乡里网络中有人可以做到,于是司马朗可以与崔琰相善,继而崔琰表示“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 ...”。崔琰是什么人?崔琰的老师是郑玄,隶属清河崔氏,不知道的请百度一下,我不做过多解释。
司马懿能够进入曹操幕府,并非只是依靠司马防与曹操的特殊关系,其中还有同乡王俊的品题;有清河崔氏崔琰的赞赏;更重要的是颍川荀氏掌门人荀彧的推荐。可能会有人说司马懿毕竟出类拔萃,但是请注意,那个时候司马氏最出类拔萃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大哥司马朗!另一方面,司马懿的其他兄弟也在不断成长,他们也将步入仕途,为家族辉煌而努力。
说到这里,应该很清楚了,司马氏的崛起是司马氏先祖埋下根基,司马懿这一代八个兄弟各个房头前赴后继步步为营一起经营的结果。
因此,到了曹叡时代,司马氏几辈人数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司马氏已经是曹魏政权举足轻重的家族,虽然依旧不能与颍川荀氏、陈氏、钟氏这样的世家大族比肩,却已经与世家大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姻亲关系还是交游形成的利益关系,世家大族已经离不开司马氏。
我们都知道,曹魏的基本盘就是宗室与世家大族共治天下,司马氏对这种利益格局认识相当深刻,所以在曹爽试图改变这种格局时,世家大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资历、威望铸就的朝中第一人的司马懿,寄希望他可以恢复旧有的利益制衡状态。
司马懿,应该说司马氏看透了这一点,他们做出了新的目标调整。从司马氏前期的政治行动,投射出的是跻身社会顶层,家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高平陵之后,司马氏看到了取代曹魏的希望,进而将目标上升到魏晋嬗代。
进入魏晋嬗代的阶段,司马氏各个房头都是司马家崛起的功臣,虽然有功劳大小,却是有着一致的利益。
高平陵之变最大的功臣除了司马懿这一房,还有司马孚这一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替司马懿。司马师在人望、资历都远不及司马懿的情况下艰难的稳定局势,但是因为他的突然死亡,过继过来的司马攸年幼不能担当大任,权力落到了司马昭一系。这个权力交接在晋书景帝纪、文帝纪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其实却暗流涌动,首先,司马师生前并没有明确继承人的归属,另一方面,家族中司马孚作为长老地位呼声更高,高平陵中更是立下大功,最重要的是司马攸才是司马师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迫于压力,司马昭不断在公共场合明示或者默示的表示自己只是摄政,将来是要还政司马师一系后人的。
虽然伐蜀之役的胜利,司马昭开始在司马攸和司马炎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是整个司马氏家族给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自己这一系对于魏晋嬗代果实的渴望。基于以上考虑,司马昭在生前就培植了一批亲司马炎的势力。
当司马炎称帝完成魏晋嬗代之后,因为是受成之主,他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嫡系势力,面对从曹魏移植过来的世家大族基本盘以及在魏晋嬗代中立下赫赫功劳的功臣集团,司马炎执政初期处处小心,左右平衡。首先需要司马炎解决的就是自己本族司马氏各个房头的利益关系,这是司马家的原始力量。因为司马炎的称帝,司马炎一系已经独立于司马氏其他房头成为了皇族,利益共同点已经失衡,失去司马氏其他房头支持的司马炎会迅速被孤立,刚刚获得的帝位将岌岌可危,所以分封诸王,给与他们相应的政治地位和实际利益分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一批分封的诸王当中并没有看到司马昭一系子孙,是因为他的子孙还年幼,不但没什么功劳,更不具备称王的资格。
尽管司马炎在称帝之初还没有能力挑战或者说改变世家大族和功臣集团共同理政的利益格局,但是他也默默地做着努力,比如司马孚一支在分封诸王中势力最强,为了分化瓦解诸王的军政实力,司马炎通过制度和政策弱化诸王的血脉继承关系,司马孚当初获封的安平国很快就没落甚至不足为患。
之后的问题在此不做赘述了,以上是我个人对于西晋分封诸王原因的认识,嘲讽系离我远点,谢谢,欢迎讨论的真知灼见。
关于西晋分封诸王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什么要分封诸王。看到很多朋友发帖的切入点,要么是骚操作,昏聩,要么是借鉴早于西晋的其他朝代,个人认为其实不然。
西晋分封诸王有很多政治考虑,这个要从司马氏起家的模式开始说起。
很多朋友认为司马懿的成就是他能够隐忍、他性格中的沉稳以及后天练就的城府、对时机的把握,但是有一个真理是颠簸不破的,很简单,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没有人是靠一己之力就能成就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事业的。
事实上司马氏是一个整体,在很多回复中我都曾经说过,司马懿只是司马氏的代表人物,司马氏能够完成魏晋嬗代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司马懿一个人的努力。
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任豫章太守,从司马量开始,司马氏下了马背,开始经学传家。到了司马防这一代,已经一派儒学大家的风范。司马氏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因为军功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司马氏想要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想要跻身上流社会,就要作出改变。
司马氏在河内温县经营多年,在今天看来,乡里关系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司马氏崛起之初那个时代,乡里秩序是维护封建统治最基本的单位。这个问题在距今最近的清朝就有所体现,雍正一朝就很重视亲民的基层官吏,是政权存续的根本所在。
同样,在东汉,乡里秩序是一项制度,而不是自发形成的自然秩序。通过家族成员遵循和利用乡里秩序,司马氏以通婚和交游等方式编织起了地方势力网络,地方豪族就是起步阶段司马氏的社会形象。
在那个以清议为潮流,互相品题、交游来提高社会声望的时代,即使司马氏无法与百年世家大族拉近关系,但是乡里网络中有人可以做到,于是司马朗可以与崔琰相善,继而崔琰表示“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 ...”。崔琰是什么人?崔琰的老师是郑玄,隶属清河崔氏,不知道的请百度一下,我不做过多解释。
司马懿能够进入曹操幕府,并非只是依靠司马防与曹操的特殊关系,其中还有同乡王俊的品题;有清河崔氏崔琰的赞赏;更重要的是颍川荀氏掌门人荀彧的推荐。可能会有人说司马懿毕竟出类拔萃,但是请注意,那个时候司马氏最出类拔萃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大哥司马朗!另一方面,司马懿的其他兄弟也在不断成长,他们也将步入仕途,为家族辉煌而努力。
说到这里,应该很清楚了,司马氏的崛起是司马氏先祖埋下根基,司马懿这一代八个兄弟各个房头前赴后继步步为营一起经营的结果。
因此,到了曹叡时代,司马氏几辈人数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司马氏已经是曹魏政权举足轻重的家族,虽然依旧不能与颍川荀氏、陈氏、钟氏这样的世家大族比肩,却已经与世家大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姻亲关系还是交游形成的利益关系,世家大族已经离不开司马氏。
我们都知道,曹魏的基本盘就是宗室与世家大族共治天下,司马氏对这种利益格局认识相当深刻,所以在曹爽试图改变这种格局时,世家大族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资历、威望铸就的朝中第一人的司马懿,寄希望他可以恢复旧有的利益制衡状态。
司马懿,应该说司马氏看透了这一点,他们做出了新的目标调整。从司马氏前期的政治行动,投射出的是跻身社会顶层,家族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高平陵之后,司马氏看到了取代曹魏的希望,进而将目标上升到魏晋嬗代。
进入魏晋嬗代的阶段,司马氏各个房头都是司马家崛起的功臣,虽然有功劳大小,却是有着一致的利益。
高平陵之变最大的功臣除了司马懿这一房,还有司马孚这一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替司马懿。司马师在人望、资历都远不及司马懿的情况下艰难的稳定局势,但是因为他的突然死亡,过继过来的司马攸年幼不能担当大任,权力落到了司马昭一系。这个权力交接在晋书景帝纪、文帝纪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其实却暗流涌动,首先,司马师生前并没有明确继承人的归属,另一方面,家族中司马孚作为长老地位呼声更高,高平陵中更是立下大功,最重要的是司马攸才是司马师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迫于压力,司马昭不断在公共场合明示或者默示的表示自己只是摄政,将来是要还政司马师一系后人的。
虽然伐蜀之役的胜利,司马昭开始在司马攸和司马炎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是整个司马氏家族给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自己这一系对于魏晋嬗代果实的渴望。基于以上考虑,司马昭在生前就培植了一批亲司马炎的势力。
当司马炎称帝完成魏晋嬗代之后,因为是受成之主,他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嫡系势力,面对从曹魏移植过来的世家大族基本盘以及在魏晋嬗代中立下赫赫功劳的功臣集团,司马炎执政初期处处小心,左右平衡。首先需要司马炎解决的就是自己本族司马氏各个房头的利益关系,这是司马家的原始力量。因为司马炎的称帝,司马炎一系已经独立于司马氏其他房头成为了皇族,利益共同点已经失衡,失去司马氏其他房头支持的司马炎会迅速被孤立,刚刚获得的帝位将岌岌可危,所以分封诸王,给与他们相应的政治地位和实际利益分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一批分封的诸王当中并没有看到司马昭一系子孙,是因为他的子孙还年幼,不但没什么功劳,更不具备称王的资格。
尽管司马炎在称帝之初还没有能力挑战或者说改变世家大族和功臣集团共同理政的利益格局,但是他也默默地做着努力,比如司马孚一支在分封诸王中势力最强,为了分化瓦解诸王的军政实力,司马炎通过制度和政策弱化诸王的血脉继承关系,司马孚当初获封的安平国很快就没落甚至不足为患。
之后的问题在此不做赘述了,以上是我个人对于西晋分封诸王原因的认识,嘲讽系离我远点,谢谢,欢迎讨论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