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中的宇宙
谈成 20200311
一、概述
宇宙可以看成一个巨大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多维度的空间,多维度空间也是相互交错和联系的,如果我们要细分它,那么可以分为0维(无限小的点)、1维、2维、3维……N维(数学已经研究到11维,但这不是整体的全貌,毕竟人类处于有限空间和科技内,所以设定n未知,即n→∞)。人类生活在4维空间(现有认知),从4维到3维再到2维、1维、0维来阐述认识理解这个宇宙,然后再看看5维、6维……n维的推测性猜想。最后把无穷大的整体与无穷小(空无)关系推测一下,打通微观与宏观链接,形成具有自洽性宇宙观。
二、定义
无穷大:即思维可想象的最大范围。数学中无穷大为不可知,想多大就多大。而人类工程应用是根据需要来定范围,从目前科学来讲,人类可观察的无穷大约930亿光年为半径的空间,但这不是最大宇宙(整体),这个空间可随人类的见识而扩大。
无限小:即思维可想象的最小范围。数学中无限小也是不可知,想多小就多小。而人类工程应用是根据精度需要来定范围,从目前科学来讲,人类认知可测量无限小达到普朗克尺寸(1.62*10-35米),也是光在一个普朗克单位时间(10-43)内通过的距离,但这不是宇宙本原最小的尺寸,这个微观长度可随人类的技术进步而更小。
整 体:整个宇宙,包括人类认识(可认知)和人类不知的宇宙范围。暂假设为无穷大,也可以细分至无限小。
维 度:本文指独立不可分解的可度量参数数目,是构建宇宙及各种联系的基础单位,又称维数。数学中指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中,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其中,0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可以比普兰克长度还小。1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2维是无限扩展的平面,3维是无限扩展成立体的空间,等等。
有限线段:1维线(尽管它是无限延长)无限分割后而得到的可测量的有限长度的段元(即∞x=1段),它是1维线的微分成形。
三、4维空间及以下空间
4维是时间加上3维的立体空间所构建时空;3维是4维空间压缩时间维度至0维后而成的由长宽高构成的可无限扩展的立体空间;2维是3维空间压缩长宽高任一维度为0维后而成的由两个1维线量构成的可无限扩展的平面;1维是2维平面压缩任一个1维线量为0维后构成的由无数个点量有规则成直线性组成的无限延伸的线;0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不可测,可以比普兰克长度还小,也可以看成1维线量无限压缩而成的微小单元,或者看成有限连续线段无限割裂后的微小单元。也可理解成有限连续线段的微分成型,还可看成1维线的二阶微分成形。或者是有限连续曲线无限微分后的不可测单元。
四、4维空间以上空间
4维以上的时空,推论如下:5维是4维时空加上“方向”这一个维数构成的有向时空,6维是5维有向时空加上“次数”这一维而成的次向时空,7维是6维的次向时空加上“场(力)”这个维度所构成的场次向时空,8维是7维的场次向时空加上“质量”这个维度而成的质场次向时空,9维是8维的质场次向时空加上“能量”这个维度而成的能质场次向时空,10维是“熵”(“有序度”或“混乱度”)这个维数加上9维的能质场向时空后构成的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1维是10维的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信息”(是指可记忆性,简称信)这个维度构成的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2维是11维的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感知”这个维度而构成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3维是12维的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思维”(简成称思)而成的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4维是13维的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分形”(及复制遗传变异而体现延续性,简称续)这个维度而构成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5维度是14维度加上“对称性”构成对称性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这是目前可认知的空间,也是我们现实世界。后面的16维、17维、……N维。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无法列出,但可以继续下去,从而更清楚认识世界。
五、微观与宏观联系
1、粒子计算
设定宇宙可分割成无限小(、)的粒子单位,也可看成一个宏大的整体单位1或A,即无限(∞)个无限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即∞x=1、∞x=A。这是可以用数学计算的,尽管数学上认为∞和无意义。这里可以有∞和出现,甚至、也看作是有意义的,或表示无限小, 或 表示无限大,且得出lim0X∞=1或lim0X∞=A。
推理: ∞x=1 ∞x=A 其中 A是一个整体单位数(设为有限值)
∵
∴
⟹ x=1 ⟹ x=
其中A2表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宇宙整体
这是用数学计算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联系。
2、能量计算
我们知道质能守恒定律,质能只可转化不会消失,无论微观分割到小什么程度,它不会消失,无论宏观大到什么级别,质能总量还在在宇宙中,总量不变。
无限小的单位的质能为无限小,整体质能是由无限多个(∞)无限小质能组成,那么整体的质能 E=∞X,也就是整体的质能E完全是一个具体数据,尽管这个整体质能E的数据很大,但看成一个相对恒定数字(常数)是合理的。
3、无限大与无限小
既然数学中无限大、无限小可以相互转化,即 = ∞ = lim0,即哲学中的物极必反。或者说宇宙的两个极端状态是无穷大与无限小,而人类正好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状态,可以看出人类生存在客观宇宙给与最佳状态下的环境中,尽管人类不知道客观宇宙演变的原点和来路、去向和终点,至少现实是一个很稳定的相对舒适的中观世界。
4、质能品质预测宇宙的发展方向
针对 对称性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其品质上是随时间而演化的,现知宇宙朝向熵增方向发展,单位时空内质能密度是逐步减小的,序度是朝越来越混乱方向变化,预示着现有的对称性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走向冷寂的宿命,说明它是有寿命的,虽然她的时间跨度很长,这印证一句哲学思想“有生有死,有始有终”。
六、有关宇宙的几个问题
无限小的存在预示着无限可分,无穷大预示着宇宙没有尽头。如何理解,就现在人类科技,已达到普朗克尺寸,但真实的世界是以此维最小单位吗?可能不是这样。或许还可细分下去,不能分割仅说明人类认识水平没到那个更加无限小的水平,而不能说是客观世界的本性。无限小的极限应该与“无”、“完全真空”、“几乎为0”、“10-n(n→∞)”接近。所以达成“无中生有”是可能的。
真实宇宙到底多大?现有科技估计宇宙有半径930亿光年的时空,但那也是人类科技受限的条件下的可观宇宙,真实宇宙可能无限大,如何理解这个无限大?感觉上无封顶较为明智,也就是930亿光年时空或许不是最大世界,也可能还有更大一层次时空,如5500亿光年的时空,思想上它存在不合理吗?非也。
还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出发,来理解思想中的宇宙。
根据现有的观察数据结果,推测出目前宇宙产生于138亿年前大爆炸,而人类可观察的范围达到930亿光年,这两个数据差异能推导如下问题:
1、多重宇宙问题。138亿光年的时空之外的宇宙,能观察到吗? 既然有930亿光年的时空,是不是可以说,130亿年前大爆炸形成的时空很年轻,其之外的古老时空也存在,其他时空存在与否可从930亿年前发出的“原始光子”能被人类捕获来证明。如果“930宇宙”真实存在(也就是抓获930亿年前发出的“原始光子”),且138亿年宇宙大爆炸也成立的话,则多重宇宙真实存在,且至少推测到宇宙有2重结构;如果“930宇宙”不存在,那多重宇宙理论不可证,也就未知。假定(这样假定可以参考后文的二次宇宙三次宇宙来源而类推设定)930亿光年空间也是大爆炸而形成的结构(简称“930宇宙”),那从时间年龄来看,138亿年前大爆炸形成的宇宙(简称“138宇宙”),从属于“930宇宙”。或者说“930宇宙”是“138宇宙”的始祖。为此模型中存在多重宇宙,如同俄罗斯套娃,大一层包含小一层。
2、平行宇宙及数量问题。“930宇宙”中不仅包含138亿前大爆炸形成的“138宇宙”,按宇宙大爆炸规模和光速不变理论估算,在“930宇宙”中可能还有6-7个“138宇宙”规模的时空(解释:930/138≈6.74,当然得出6-7个的数量是不准确,或多或少,但人类知识局限只能以人类所处的宇宙时空作为规模参照物来测算。这是人类思维一种现实选择)。或许各自时空有大有小,无论大小,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存在与“138宇宙”同时存在且包含于“930宇宙”之中的“其他宇宙”,毕竟超大时空在那里,不会空空如也,观察数据证明大尺度全时空质能分布相对均衡,为此推测平行宇宙存在。
3、宇宙暴涨、角动量问题。138亿年前的大爆炸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假设930亿年至138亿年之间的存在的两个庞大的星系体在138亿前某个时间发生碰撞而产生大爆炸,且形成今天人类生存的宇宙,那么目前科学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探索。且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有物理学理论失效的说法或许不成立,对多重宇宙来看,星系碰撞完全符合物理学定律。
如果以上三个推测为真,则我们来推测“138宇宙”的情况,由于是假定“138宇宙”(总质量为C,总能量为E')由两个古老星系碰撞而成,则两个古老星系(假设质量为G1和G2,能量E1和E2)G1+G2=C,E1+E2=E’。由根据“138宇宙”形成过程中有一个暴涨期,则是否有第三个古老星系星系和能量介入?值得研究。假设第三个古老星系质量和能量介入大爆炸其中就能很好地解释暴涨和星系以及星球的形成,尤其是角动量来源将更加有说服力。
假设“930宇宙”形成后完全遵循物理学规律,这次爆炸后星云开始是直线发散,后在各维数作用下,冷却抱团成星系,且质量过大(均比“138宇宙”规模大),时空半径规模≤930-138=792亿光年,在引力作用下,各星系与星体相互吸引而作曲线运动,然后就发生相互的碰撞,形成二次乃至三次大爆炸,于是,带有各种角度的星系碰撞就形成旋转物质体,没有碰撞的物质和星系逐步被旋转星系吸收和吞并,然后逐步形成自旋体和环绕恒星运转球体以及周边的碎片,还有空间漂流的碎片。
二次宇宙大爆炸形成旋转星系(930亿-138亿前) 三次宇宙大爆炸形成旋转星系(138亿)
4、次序宇宙问题。从微观结构、中观物质结构(太阳系内),到银河系结构的角度来推测,930亿年形成一个巨大的宇宙中心,比银河系中心大得多,且大部分物质集中于这个“930宇宙”中心,可认为是超超级黑洞,周边存在围绕它运转的小宇宙或星系。按照地球和银河系的物质分配比例(地月系统中,地球占比为98.8%,月球约为7.348*1022Kg;木星系统木星占比几乎100%,土星系中土星占比99.9%,冥王星系中冥王星占比达89.3%,太阳系中太阳占比全部质量的99.86%,大概为19.98*1030Kg)趋势看,选择2/8理论的80%(为何选用这个比例?过小,星系会分崩离析,过大不符合我们的观察值,也不符合空间大小与质量以及规模的匹配性。同时2/8比例出现根源或许就是宇宙物质比形成的较为完美结构的结果)来计算“930宇宙”中心与“930宇宙”全质量比例(此比例如过小,引力不足以维持星系围绕中心运动,过大地月系如此,太阳系如此,银河系或许如此,河外星系也如此,推论整个宇宙如此)。而138亿年前形成的“930宇宙”也是有中心,其质量占比按80%,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次序的宇宙体系,尽管其中一些区域很混乱。
5、“泡利不相容”和物质螺旋运动轨迹问题。我们知道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周围绕着电子,电子(1至多个)高速转动,形成电子云,固体物质原子核是固定不动的吗?非也,它也在震荡,只是低温下震荡幅度非常小,震荡的幅度与环境能量大小有关。原子核作震荡,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迹就应该是周期性螺旋线(能量以格波传递),原子也是震荡的,且应该是周期性,那么对电子轨迹来讲,从整个原子来看,电子轨迹是螺旋线运动。再看太阳系,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银心转,银河围绕“138宇宙”中心转,“138宇宙”围绕“930宇宙”中心转。从银河系来看,地球轨迹是螺旋线,从“930宇宙”中心看银河银河系运动轨迹也是螺旋线,从“930宇宙”看地球运转轨迹就是大螺旋中套中螺旋线,中螺旋线又是由小螺旋线组成低温复杂螺旋体,所以银河、太阳、地球等星系星体每一天位置都不同,这没有一个固定参照物,只能以某处作为相对固定的参照位置(因为银河中心还没找到,“138宇宙”更不知道在何处,“930宇宙”就不用多说了,我们人类技术还没有达到探测它的程度),所以“泡利不相容”就此落下了根基。
6、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根据以上推论,90-93%暗物质和暗能量猜测是存在于“930宇宙”和“138宇宙”等中心物质与能量,也就是暗物质暗能量这个根本不存在,它是宇宙各种旋转星系中心不可见不可测物质而已,人类没有探测到,就出现95%物质能量不知所终。不是暗物质暗能量,是人类技术低下无法选找到各宇宙中心体而设想出一个新的名词“暗物质”和“暗能量”来弥补。而且“930宇宙”过于庞大和古老,其引力几乎微乎其微,无法约束新爆炸生成的宇宙,从而造成宇宙加速膨胀和红移。
7、反物质的存在问题。从微观上看,量子力学设想物质起源于“无”,“无”与“无限小”几乎没有距离,量子起伏足以引起大量的“无限小”出现和集聚。从宏观上看,无穷多的“无限小”是带有正反两种物质的“稀汤”,开始于杂乱无章的分布,整体呈现“无”。但由于物质有物以类聚,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且极小量子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集聚(此时电磁力极其微弱),带有正电荷的物质吸引带有负电荷的物质进行组队,逐步形成正反物质堆,部分正反堆相互撞击相互溟灭,形成初始的能量,有能量加入,物质出现分形和分类(此时空里 在各维数作用下 可能出现 正反物质 形成相互排斥的微观量子,这是推测,因为分形和分类具备熵减的特性,它消耗正反物质泯灭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达到降温提高量子稳定性和对立统一的特点),大量的正反物质各自集聚成型后形成各种正反的色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原子。形成物质的比例远远小于真空的量子起伏的数量(可见时空量子起伏无处不在无时不成),形成正反物质的概率是小概率事件,但就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形成正反物质,从而演化成宏观星系星体,运行在“930宇宙”和“138宇宙”等宇宙空间中。正反物质性质高度同性,目前观测时很难区分。但可以推测宇宙是由正反物质组成,且正反物质组成的星系相距很远,加上不同时间多次大爆炸的动能推动下,正反物质组成的星系相互远离和膨胀,直至N亿年后寂寞,形成正反物质对称的宇宙。
谈成 20200311
一、概述
宇宙可以看成一个巨大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多维度的空间,多维度空间也是相互交错和联系的,如果我们要细分它,那么可以分为0维(无限小的点)、1维、2维、3维……N维(数学已经研究到11维,但这不是整体的全貌,毕竟人类处于有限空间和科技内,所以设定n未知,即n→∞)。人类生活在4维空间(现有认知),从4维到3维再到2维、1维、0维来阐述认识理解这个宇宙,然后再看看5维、6维……n维的推测性猜想。最后把无穷大的整体与无穷小(空无)关系推测一下,打通微观与宏观链接,形成具有自洽性宇宙观。
二、定义
无穷大:即思维可想象的最大范围。数学中无穷大为不可知,想多大就多大。而人类工程应用是根据需要来定范围,从目前科学来讲,人类可观察的无穷大约930亿光年为半径的空间,但这不是最大宇宙(整体),这个空间可随人类的见识而扩大。
无限小:即思维可想象的最小范围。数学中无限小也是不可知,想多小就多小。而人类工程应用是根据精度需要来定范围,从目前科学来讲,人类认知可测量无限小达到普朗克尺寸(1.62*10-35米),也是光在一个普朗克单位时间(10-43)内通过的距离,但这不是宇宙本原最小的尺寸,这个微观长度可随人类的技术进步而更小。
整 体:整个宇宙,包括人类认识(可认知)和人类不知的宇宙范围。暂假设为无穷大,也可以细分至无限小。
维 度:本文指独立不可分解的可度量参数数目,是构建宇宙及各种联系的基础单位,又称维数。数学中指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中,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其中,0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可以比普兰克长度还小。1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2维是无限扩展的平面,3维是无限扩展成立体的空间,等等。
有限线段:1维线(尽管它是无限延长)无限分割后而得到的可测量的有限长度的段元(即∞x=1段),它是1维线的微分成形。
三、4维空间及以下空间
4维是时间加上3维的立体空间所构建时空;3维是4维空间压缩时间维度至0维后而成的由长宽高构成的可无限扩展的立体空间;2维是3维空间压缩长宽高任一维度为0维后而成的由两个1维线量构成的可无限扩展的平面;1维是2维平面压缩任一个1维线量为0维后构成的由无数个点量有规则成直线性组成的无限延伸的线;0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不可测,可以比普兰克长度还小,也可以看成1维线量无限压缩而成的微小单元,或者看成有限连续线段无限割裂后的微小单元。也可理解成有限连续线段的微分成型,还可看成1维线的二阶微分成形。或者是有限连续曲线无限微分后的不可测单元。
四、4维空间以上空间
4维以上的时空,推论如下:5维是4维时空加上“方向”这一个维数构成的有向时空,6维是5维有向时空加上“次数”这一维而成的次向时空,7维是6维的次向时空加上“场(力)”这个维度所构成的场次向时空,8维是7维的场次向时空加上“质量”这个维度而成的质场次向时空,9维是8维的质场次向时空加上“能量”这个维度而成的能质场次向时空,10维是“熵”(“有序度”或“混乱度”)这个维数加上9维的能质场向时空后构成的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1维是10维的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信息”(是指可记忆性,简称信)这个维度构成的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2维是11维的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感知”这个维度而构成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3维是12维的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思维”(简成称思)而成的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4维是13维的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加上“分形”(及复制遗传变异而体现延续性,简称续)这个维度而构成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15维度是14维度加上“对称性”构成对称性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这是目前可认知的空间,也是我们现实世界。后面的16维、17维、……N维。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无法列出,但可以继续下去,从而更清楚认识世界。
五、微观与宏观联系
1、粒子计算
设定宇宙可分割成无限小(、)的粒子单位,也可看成一个宏大的整体单位1或A,即无限(∞)个无限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即∞x=1、∞x=A。这是可以用数学计算的,尽管数学上认为∞和无意义。这里可以有∞和出现,甚至、也看作是有意义的,或表示无限小, 或 表示无限大,且得出lim0X∞=1或lim0X∞=A。
推理: ∞x=1 ∞x=A 其中 A是一个整体单位数(设为有限值)
∵
∴
⟹ x=1 ⟹ x=
其中A2表示两个相互垂直的宇宙整体
这是用数学计算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联系。
2、能量计算
我们知道质能守恒定律,质能只可转化不会消失,无论微观分割到小什么程度,它不会消失,无论宏观大到什么级别,质能总量还在在宇宙中,总量不变。
无限小的单位的质能为无限小,整体质能是由无限多个(∞)无限小质能组成,那么整体的质能 E=∞X,也就是整体的质能E完全是一个具体数据,尽管这个整体质能E的数据很大,但看成一个相对恒定数字(常数)是合理的。
3、无限大与无限小
既然数学中无限大、无限小可以相互转化,即 = ∞ = lim0,即哲学中的物极必反。或者说宇宙的两个极端状态是无穷大与无限小,而人类正好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状态,可以看出人类生存在客观宇宙给与最佳状态下的环境中,尽管人类不知道客观宇宙演变的原点和来路、去向和终点,至少现实是一个很稳定的相对舒适的中观世界。
4、质能品质预测宇宙的发展方向
针对 对称性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其品质上是随时间而演化的,现知宇宙朝向熵增方向发展,单位时空内质能密度是逐步减小的,序度是朝越来越混乱方向变化,预示着现有的对称性续思知信序能质场次向时空走向冷寂的宿命,说明它是有寿命的,虽然她的时间跨度很长,这印证一句哲学思想“有生有死,有始有终”。
六、有关宇宙的几个问题
无限小的存在预示着无限可分,无穷大预示着宇宙没有尽头。如何理解,就现在人类科技,已达到普朗克尺寸,但真实的世界是以此维最小单位吗?可能不是这样。或许还可细分下去,不能分割仅说明人类认识水平没到那个更加无限小的水平,而不能说是客观世界的本性。无限小的极限应该与“无”、“完全真空”、“几乎为0”、“10-n(n→∞)”接近。所以达成“无中生有”是可能的。
真实宇宙到底多大?现有科技估计宇宙有半径930亿光年的时空,但那也是人类科技受限的条件下的可观宇宙,真实宇宙可能无限大,如何理解这个无限大?感觉上无封顶较为明智,也就是930亿光年时空或许不是最大世界,也可能还有更大一层次时空,如5500亿光年的时空,思想上它存在不合理吗?非也。
还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出发,来理解思想中的宇宙。
根据现有的观察数据结果,推测出目前宇宙产生于138亿年前大爆炸,而人类可观察的范围达到930亿光年,这两个数据差异能推导如下问题:
1、多重宇宙问题。138亿光年的时空之外的宇宙,能观察到吗? 既然有930亿光年的时空,是不是可以说,130亿年前大爆炸形成的时空很年轻,其之外的古老时空也存在,其他时空存在与否可从930亿年前发出的“原始光子”能被人类捕获来证明。如果“930宇宙”真实存在(也就是抓获930亿年前发出的“原始光子”),且138亿年宇宙大爆炸也成立的话,则多重宇宙真实存在,且至少推测到宇宙有2重结构;如果“930宇宙”不存在,那多重宇宙理论不可证,也就未知。假定(这样假定可以参考后文的二次宇宙三次宇宙来源而类推设定)930亿光年空间也是大爆炸而形成的结构(简称“930宇宙”),那从时间年龄来看,138亿年前大爆炸形成的宇宙(简称“138宇宙”),从属于“930宇宙”。或者说“930宇宙”是“138宇宙”的始祖。为此模型中存在多重宇宙,如同俄罗斯套娃,大一层包含小一层。
2、平行宇宙及数量问题。“930宇宙”中不仅包含138亿前大爆炸形成的“138宇宙”,按宇宙大爆炸规模和光速不变理论估算,在“930宇宙”中可能还有6-7个“138宇宙”规模的时空(解释:930/138≈6.74,当然得出6-7个的数量是不准确,或多或少,但人类知识局限只能以人类所处的宇宙时空作为规模参照物来测算。这是人类思维一种现实选择)。或许各自时空有大有小,无论大小,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存在与“138宇宙”同时存在且包含于“930宇宙”之中的“其他宇宙”,毕竟超大时空在那里,不会空空如也,观察数据证明大尺度全时空质能分布相对均衡,为此推测平行宇宙存在。
3、宇宙暴涨、角动量问题。138亿年前的大爆炸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假设930亿年至138亿年之间的存在的两个庞大的星系体在138亿前某个时间发生碰撞而产生大爆炸,且形成今天人类生存的宇宙,那么目前科学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探索。且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有物理学理论失效的说法或许不成立,对多重宇宙来看,星系碰撞完全符合物理学定律。
如果以上三个推测为真,则我们来推测“138宇宙”的情况,由于是假定“138宇宙”(总质量为C,总能量为E')由两个古老星系碰撞而成,则两个古老星系(假设质量为G1和G2,能量E1和E2)G1+G2=C,E1+E2=E’。由根据“138宇宙”形成过程中有一个暴涨期,则是否有第三个古老星系星系和能量介入?值得研究。假设第三个古老星系质量和能量介入大爆炸其中就能很好地解释暴涨和星系以及星球的形成,尤其是角动量来源将更加有说服力。
假设“930宇宙”形成后完全遵循物理学规律,这次爆炸后星云开始是直线发散,后在各维数作用下,冷却抱团成星系,且质量过大(均比“138宇宙”规模大),时空半径规模≤930-138=792亿光年,在引力作用下,各星系与星体相互吸引而作曲线运动,然后就发生相互的碰撞,形成二次乃至三次大爆炸,于是,带有各种角度的星系碰撞就形成旋转物质体,没有碰撞的物质和星系逐步被旋转星系吸收和吞并,然后逐步形成自旋体和环绕恒星运转球体以及周边的碎片,还有空间漂流的碎片。
二次宇宙大爆炸形成旋转星系(930亿-138亿前) 三次宇宙大爆炸形成旋转星系(138亿)
4、次序宇宙问题。从微观结构、中观物质结构(太阳系内),到银河系结构的角度来推测,930亿年形成一个巨大的宇宙中心,比银河系中心大得多,且大部分物质集中于这个“930宇宙”中心,可认为是超超级黑洞,周边存在围绕它运转的小宇宙或星系。按照地球和银河系的物质分配比例(地月系统中,地球占比为98.8%,月球约为7.348*1022Kg;木星系统木星占比几乎100%,土星系中土星占比99.9%,冥王星系中冥王星占比达89.3%,太阳系中太阳占比全部质量的99.86%,大概为19.98*1030Kg)趋势看,选择2/8理论的80%(为何选用这个比例?过小,星系会分崩离析,过大不符合我们的观察值,也不符合空间大小与质量以及规模的匹配性。同时2/8比例出现根源或许就是宇宙物质比形成的较为完美结构的结果)来计算“930宇宙”中心与“930宇宙”全质量比例(此比例如过小,引力不足以维持星系围绕中心运动,过大地月系如此,太阳系如此,银河系或许如此,河外星系也如此,推论整个宇宙如此)。而138亿年前形成的“930宇宙”也是有中心,其质量占比按80%,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次序的宇宙体系,尽管其中一些区域很混乱。
5、“泡利不相容”和物质螺旋运动轨迹问题。我们知道原子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周围绕着电子,电子(1至多个)高速转动,形成电子云,固体物质原子核是固定不动的吗?非也,它也在震荡,只是低温下震荡幅度非常小,震荡的幅度与环境能量大小有关。原子核作震荡,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迹就应该是周期性螺旋线(能量以格波传递),原子也是震荡的,且应该是周期性,那么对电子轨迹来讲,从整个原子来看,电子轨迹是螺旋线运动。再看太阳系,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银心转,银河围绕“138宇宙”中心转,“138宇宙”围绕“930宇宙”中心转。从银河系来看,地球轨迹是螺旋线,从“930宇宙”中心看银河银河系运动轨迹也是螺旋线,从“930宇宙”看地球运转轨迹就是大螺旋中套中螺旋线,中螺旋线又是由小螺旋线组成低温复杂螺旋体,所以银河、太阳、地球等星系星体每一天位置都不同,这没有一个固定参照物,只能以某处作为相对固定的参照位置(因为银河中心还没找到,“138宇宙”更不知道在何处,“930宇宙”就不用多说了,我们人类技术还没有达到探测它的程度),所以“泡利不相容”就此落下了根基。
6、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根据以上推论,90-93%暗物质和暗能量猜测是存在于“930宇宙”和“138宇宙”等中心物质与能量,也就是暗物质暗能量这个根本不存在,它是宇宙各种旋转星系中心不可见不可测物质而已,人类没有探测到,就出现95%物质能量不知所终。不是暗物质暗能量,是人类技术低下无法选找到各宇宙中心体而设想出一个新的名词“暗物质”和“暗能量”来弥补。而且“930宇宙”过于庞大和古老,其引力几乎微乎其微,无法约束新爆炸生成的宇宙,从而造成宇宙加速膨胀和红移。
7、反物质的存在问题。从微观上看,量子力学设想物质起源于“无”,“无”与“无限小”几乎没有距离,量子起伏足以引起大量的“无限小”出现和集聚。从宏观上看,无穷多的“无限小”是带有正反两种物质的“稀汤”,开始于杂乱无章的分布,整体呈现“无”。但由于物质有物以类聚,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且极小量子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集聚(此时电磁力极其微弱),带有正电荷的物质吸引带有负电荷的物质进行组队,逐步形成正反物质堆,部分正反堆相互撞击相互溟灭,形成初始的能量,有能量加入,物质出现分形和分类(此时空里 在各维数作用下 可能出现 正反物质 形成相互排斥的微观量子,这是推测,因为分形和分类具备熵减的特性,它消耗正反物质泯灭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达到降温提高量子稳定性和对立统一的特点),大量的正反物质各自集聚成型后形成各种正反的色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原子。形成物质的比例远远小于真空的量子起伏的数量(可见时空量子起伏无处不在无时不成),形成正反物质的概率是小概率事件,但就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形成正反物质,从而演化成宏观星系星体,运行在“930宇宙”和“138宇宙”等宇宙空间中。正反物质性质高度同性,目前观测时很难区分。但可以推测宇宙是由正反物质组成,且正反物质组成的星系相距很远,加上不同时间多次大爆炸的动能推动下,正反物质组成的星系相互远离和膨胀,直至N亿年后寂寞,形成正反物质对称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