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奇吧 关注:325贴子:1,095
  • 0回复贴,共1

吉林云尚:2020年直销转型出路,回归消费者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吉林云尚:今年中国经济碰到了比较复杂的局面,最近中央的经济政策有三句话,第一句“宏观政策要放宽”。为什么放宽?因为我们过去还有很多政策方面束缚了经济的活力。第二句“微观政策要搞活”。第三句“民生政策要托底”。为什么要托底?医疗、教育房产等,这些都属于民生政策要托底。这三句话背后说明我们的经济碰到了困难。那么我们的经济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一、传统产能过剩,新动能还没起来
吉林云尚:传统的产能,例如:过去40年累计的鞋子、帽子、玩具、钢铁、水泥、建材,无论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占到我们GDP的比重超过了七成,但是现在都面临“过剩”问题。单单就消费品这一块,现在就有价值1万多个亿的库存。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正是因为我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需求侧的变化决定了供给侧必须要改革。
如今消费的形态、消费的水平发生了变化,在国内的消费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重复建设、工厂重复去买设备,再去生产一些库存的产品,那么这只会导致资源的重复浪费。因为市场经济信息不对称,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一旦过剩和剩余库存发酵,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如果内销销不动,外贸也销不动的话,那么过剩产能没有出路,就会导致大量的工厂和过剩产能倒闭。
在我们国家整个GDP里面,新的动能,例如: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讯等,现在占到GDP的比重还不到15%。所以现在就面临新的动能在经济结构里面没有补上来,旧的动能又没有出路,所以未来中国经济处在这样的一个转型期。
二、未来生意在两个地方
吉林云尚:第一做消费升级。比如无人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数字化技术工具的转型等新的业态。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进入新的动能真的不容易,但传统的产能现在要转移特别困难。近几年国内成本连连攀升,许多企业搬到了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土地、厂房、人工都很便宜,但是配套的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隐性的成本很高。在广东,一台手机的零件有2000多个,需要什么一个小时就可以全部配套,但在东南亚就不行了。没有相关的配套产业链,配套不行就意味着开工厂的效率低。但是企业待在国内又面临房租、人工成本飞涨的问题。
吉林云尚:第二做去库存的生意。去库存,是在传统产能存量巨大的现实环境下,延伸出来的一种生意模式。例如:阿里、京东、云集、贝店的商业模式就是去库存,但是洋葱OMALL、唯品会的商业模式就是做消费升级。
吉林云尚:今天,消费者对商品所掌握的信息比我们过去掌握的要对称。自从有了电商,有了网购以后,我们发现价格越来越透明。产能过剩让大部分产品失去了议价能力。除了少数的品牌,一般的商品在市场上没有定价权。同样出厂价的产品,过去零售端要溢价10倍,但是今天,社交电商和电商已经把溢价降到了5倍甚至3倍左右。
那么人员直销为什么会进入拐点?是因为过去直销产品的溢价可以达到10倍。但是消费者会反问,一家直销公司的产品又不是品牌,又没有实体店,商品的属性也不唯一,凭什么能够溢价10倍?例如一款牙膏就是用来刷牙的,凭什么比超市的卖贵2倍甚至10倍呢?
吉林云尚:过去靠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赢得高额溢价的商业模式,在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今天,最终要回归到基本的价值规律。早几年人员直销还能利用人口红利,是因为三、四、五线的消费者对电商、社交电商还不熟悉。人员直销如果没有打造实体商品以外的消费价值、企业价值、心智价值、情感价值,那就意味着没有定价权,意味着那种靠信息不对称来赢得高额溢价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三、人员直销还有没有前途?
吉林云尚:过去的十年,中国许多直销公司实际上是在做代理商价值,做经销商价值,没有去做消费者价值。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在瞄准了少数的人口,组织的是人,导致的结果就是,经销商有价值,但是产品不一定有价值。谁掌握了经销商,谁就有业绩,产品好不好不一定。他们关注的是大的经销商是不是有高收入,但是忽视了最广大的、最广泛的消费者的价值。
吉林云尚:今天,在过剩的产能上做生意,在这条链条上,产品的价格是透明的。企业在市场没有定价权。当消费者不能拿到你的正品、低价的产品,而在别的平台可以拿到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离开。那么人员直销的认知要突围,如果认知不调整,还依然跟趋势来对抗,那么做人员直销就会越来越难。也就是说,未来的新直销首先要解决价值要回归的问题。
来源:直销邦


1楼2020-03-13 17: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