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对不起!有点离题了。就说回黛玉之死吧!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曹雪芹笔下一出场,其实已注定了会是个悲剧人物。甫出场,曹君对她有以下形容:“众人见黛玉……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又透过黛玉自道病况时引用那和尚之说“只怕他病一生也不能好!……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而众所周知,在曹君笔下的黛玉乃绛珠仙草托世,为的是要“把一生所有的泪还他”,他指的就是神英侍者,亦即是贾宝玉的原身,因此,黛玉之死作者在开始时已有伏笔,而她与宝玉的一段缘也是注定不会结果的。纵然如此,笔者每次重看黛玉死的那段时,内心仍然感到到悲伤,不过,心中涌出的,更多是愤慨。
为什麼要愤慨呢?就是替黛玉感到不值啊!我一直觉得原本黛玉是不用死的,只要贾母真个将她许配给宝玉,可是,书中那帮无知的妇愚却一味说黛玉命薄福薄,不断在耸涌贾母让宝玉娶宝钗,说是什麼金玉姻缘,真是愚不可及。
黛玉的病情因何恶化?起初是在第八十九回中,她听见了雪雁和紫娟私语说宝玉已给配婚,於是便开始自残身体,睡不盖被、不进米饭,立心让自己慢慢因病死去。我常在想,既然贾母明知黛玉是因何事而绝食自戕,为何不成其之美,反而自私地为了宝玉的“美好将来”,仍然一心一意要宝玉与宝钗成婚。如果,贾母让黛玉跟宝玉成亲,结局是否会改写?黛玉大概也不用死。然而,这正正就是作者著书的原意啊!
贾母不自私、买母和那班妇愚不封建、黛玉不死,又怎能达到讽刺封建思想和权贵阶级与卑微者之间的矛盾?黛玉的死,还有一个原因,她是一个孤儿,没有父母可靠,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因此,在关键时候不会有人代她出头,替她说一句话,这就是黛玉的悲剧。
年幼时我会喜欢薛宝钗,就如书中人物对她的评价一样,觉得她大方得体、善解人意、可敬可爱;那时候只觉得黛玉很小家子,故作扭拧、攻於心计。随著岁月增长,经历人情冷暖,才开如懂得欣赏黛玉性格之美。她的一切思想、言行和所谓的“心眼”只是一个弱者在冷漠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生存方式而已;要是她也像宝钗一样有个薛姨妈在身边,作她的树荫,她也不用处处提防,谨言慎行。
而薛宝钗是否真的是那麼大方和不计较?对不起!容许笔者说个“不”字。这纯粹是笔者个人感觉,我发觉对於这个人我是愈看愈不喜欢的了。什麼是心计?什麼是“圆滑”?什麼是“小心眼”?她外表流露出的落落大方,懂大体,正正是她的“心眼”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