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姊川战役
在和大家分析姊川战役前,先和大家分析之前发生的三河一向宗XX,就在家康刚在冈崎站稳脚跟并大肆扩张领土的时候,他身处的三河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一向宗xx,我没研究过日本的xxxx,所以不知道一向宗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但任何一个对日本战国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一向宗xx贯彻了整个日本战国史。这次持续半年的xx,对家康的打击不小,很多本来对家康忠心耿耿的老将都参与了xx,但家康在这次xx中初步展现了自己的手段,他对待FO教的态度,和信长有着根本的不同,信长对待fo教徒,采取的连根拔起的策略,而家康,更多的是使用德行去感化xx的手下和民众,虽然在xx中避免不了战争,但我们从家康饶恕数目众多xx的家臣这点看出,家康的性格从这时候开始就已经基本定型了,那就是善于忍耐,这到底是个优点还是缺点,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也许并不适合在战国时代使用,但我不可否认,历史证明了家康的忍耐和宽容最终让他开启了近300年的德川幕府时代,历史证明了他的忍耐是正确的。
姊川战役
主要分析对象:德川家康、织田信长
次要对象:朝仓家、浅井家、武田家
姊川战役前,家康和信长曾经讨伐过一次朝仓义景,但由于浅井长政的临时倒戈,家康和信长险些丧命,两位战国天才当然不甘心这样的失败,于是他们立刻重整兵马,讨伐浅井长政,于是就发生了家康、信长和长政、义景对峙的姊川战役。家康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战役?信长在这次战役后怎么对待家康?以下是我对这次问题的一些分析,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1、家康派来参加这次战役的军队人数,是五千人,就家康当时的实力,这是他近三分一的家底(家康领地有60万石,1万石可以供养250名士兵,也就是说家康此时拥有军队1万5千人),我们可以看出家康在这次对援助信长的行动上,下了血本。是什么让他对信长死心塌地?其实我们可以从反方向去考虑,这次援助信长的行动,家康明显不能推辞,因为信长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60万石,是家康的4倍多,做为家康手下重要的附属势力之一,既然不能推辞,还不如主动献好,或者说把赌注全部押在信长上。
2、家康急需用一次战役去表达自己在信长阵营中的重要性。从桶狭间战役后无立足之地,到成为拥有60万领土的大名,家康始终没有能够摆脱信长的控制,为了让自己能够在信长面前说话更有底气,或者是说让信长更加看重三河的实力,家康甚至主动请缨为先锋,而信长也答应了家康的请求,将自己的左方战线完全托付给了家康的五千名三河勇士。
3、历史上记载,家康以三河武士为主的5千人部队,对付朝仓家以骑兵为主的8千越前大军,5千对8千,家康处于弱势,事实也证明了家康此役赢得一点也不轻松,然而,正是这样一场艰苦的战役,让家康及手下的一批年轻将领,开始在战国大舞台上暂露头角,除了酒井忠次这些是老骨头外,其他的比如本多平八郎(忠胜)、神原小平太(康政)、井伊万千代(直政)等一大批20岁的年轻武将,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锤炼。
4、在家康的右边,是织田信长的嫡系部队,他们遭受了浅井家的强大攻势,浅井的军队甚至一度冲击到了信长的本阵,最后幸亏信长临危不乱及做为预备部队的稻叶一铁加入战斗,才得以将浅井部队全歼,相比起家康的左翼,信长嫡系部队输了一筹。所以在战后,信长对家康刮目相看,也从这个时候,信长认定家康的实力,不再是他能轻易控制的棋子,而是一个具有实力的盟友。
5、武田信玄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偷袭织田和德川的后方,原因有三:首先他的宿敌上杉谦信在越后不断的骚扰,是武田不能分身上洛的主因。其二,信长为了确保武田不在自己上洛过程中偷袭后方,在战前就提前采取了联姻等措施。最后,也是由于武田信玄的性格所决定,信玄不到紧急时刻,绝对不打无把握之战,这也可以从他的军旗最后一个字的“稳如山”反映出来。
人格分析:
德川在这次战役中主动请缨作战,无非是为了巩固自己在信长眼中的地位,既然逃避不了这次联合作战,还不如主动请缨,给信长一个好印象。在这场战争中,家康得到的好处远比失去的要多。
而信长,在这次战役中也需要家康的协助,然而,他心里的想法我们从后事可以分析出来,他其实并不想让家康完全独立,脱离他的控制,他在战后使用了很多的手段来控制家康,什么手段?下文再说
在和大家分析姊川战役前,先和大家分析之前发生的三河一向宗XX,就在家康刚在冈崎站稳脚跟并大肆扩张领土的时候,他身处的三河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一向宗xx,我没研究过日本的xxxx,所以不知道一向宗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但任何一个对日本战国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一向宗xx贯彻了整个日本战国史。这次持续半年的xx,对家康的打击不小,很多本来对家康忠心耿耿的老将都参与了xx,但家康在这次xx中初步展现了自己的手段,他对待FO教的态度,和信长有着根本的不同,信长对待fo教徒,采取的连根拔起的策略,而家康,更多的是使用德行去感化xx的手下和民众,虽然在xx中避免不了战争,但我们从家康饶恕数目众多xx的家臣这点看出,家康的性格从这时候开始就已经基本定型了,那就是善于忍耐,这到底是个优点还是缺点,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也许并不适合在战国时代使用,但我不可否认,历史证明了家康的忍耐和宽容最终让他开启了近300年的德川幕府时代,历史证明了他的忍耐是正确的。
姊川战役
主要分析对象:德川家康、织田信长
次要对象:朝仓家、浅井家、武田家
姊川战役前,家康和信长曾经讨伐过一次朝仓义景,但由于浅井长政的临时倒戈,家康和信长险些丧命,两位战国天才当然不甘心这样的失败,于是他们立刻重整兵马,讨伐浅井长政,于是就发生了家康、信长和长政、义景对峙的姊川战役。家康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战役?信长在这次战役后怎么对待家康?以下是我对这次问题的一些分析,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1、家康派来参加这次战役的军队人数,是五千人,就家康当时的实力,这是他近三分一的家底(家康领地有60万石,1万石可以供养250名士兵,也就是说家康此时拥有军队1万5千人),我们可以看出家康在这次对援助信长的行动上,下了血本。是什么让他对信长死心塌地?其实我们可以从反方向去考虑,这次援助信长的行动,家康明显不能推辞,因为信长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60万石,是家康的4倍多,做为家康手下重要的附属势力之一,既然不能推辞,还不如主动献好,或者说把赌注全部押在信长上。
2、家康急需用一次战役去表达自己在信长阵营中的重要性。从桶狭间战役后无立足之地,到成为拥有60万领土的大名,家康始终没有能够摆脱信长的控制,为了让自己能够在信长面前说话更有底气,或者是说让信长更加看重三河的实力,家康甚至主动请缨为先锋,而信长也答应了家康的请求,将自己的左方战线完全托付给了家康的五千名三河勇士。
3、历史上记载,家康以三河武士为主的5千人部队,对付朝仓家以骑兵为主的8千越前大军,5千对8千,家康处于弱势,事实也证明了家康此役赢得一点也不轻松,然而,正是这样一场艰苦的战役,让家康及手下的一批年轻将领,开始在战国大舞台上暂露头角,除了酒井忠次这些是老骨头外,其他的比如本多平八郎(忠胜)、神原小平太(康政)、井伊万千代(直政)等一大批20岁的年轻武将,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锤炼。
4、在家康的右边,是织田信长的嫡系部队,他们遭受了浅井家的强大攻势,浅井的军队甚至一度冲击到了信长的本阵,最后幸亏信长临危不乱及做为预备部队的稻叶一铁加入战斗,才得以将浅井部队全歼,相比起家康的左翼,信长嫡系部队输了一筹。所以在战后,信长对家康刮目相看,也从这个时候,信长认定家康的实力,不再是他能轻易控制的棋子,而是一个具有实力的盟友。
5、武田信玄为什么不在这个时候偷袭织田和德川的后方,原因有三:首先他的宿敌上杉谦信在越后不断的骚扰,是武田不能分身上洛的主因。其二,信长为了确保武田不在自己上洛过程中偷袭后方,在战前就提前采取了联姻等措施。最后,也是由于武田信玄的性格所决定,信玄不到紧急时刻,绝对不打无把握之战,这也可以从他的军旗最后一个字的“稳如山”反映出来。
人格分析:
德川在这次战役中主动请缨作战,无非是为了巩固自己在信长眼中的地位,既然逃避不了这次联合作战,还不如主动请缨,给信长一个好印象。在这场战争中,家康得到的好处远比失去的要多。
而信长,在这次战役中也需要家康的协助,然而,他心里的想法我们从后事可以分析出来,他其实并不想让家康完全独立,脱离他的控制,他在战后使用了很多的手段来控制家康,什么手段?下文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