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保险公司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的发达,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来源更多,除了从代理人那里获得一些传统老公司的产品,更能从网上获得更多各具特色的产品可供选择。产品只会越来越好,可选择的也会越来越多。
无论产品怎么变化,选择重疾险的基本几个要素,还是很重要的。购买保险的初心是希望万一将来发生什么事情时,所购买的产品能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太盲目追求所谓的品牌。品牌,不代表一定能获得赔付;是否理赔,永远先看你买的产品责任!
下面列举几个重要要素,是选择重疾险要注意的地方,符合的越多,越是一款好产品:
1.保障额度
买保险,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赔付的额度。同样的预算,如果额度越高,那么就会更多程度的解决实际问题。钱不是万能的,但是钱少肯定不行的。买保险,首先买的是保障。杠杆越高的产品,越是优先考虑。
2.基础保障责任:重大疾病
重疾险的标配肯定是重大疾病责任。种类多,肯定比种类少要好。本身保险保的就是概率,病种越多,自身风险就越小。如果能有额外的杠杆额度就更好了。比如最近很多产品,都会在某个时间段,重疾额度有额外的赔付。比如60岁前重疾保额额外赔付50%,或者类似有的公司前10年或15年额外赔付一个比例等等。预算下额外的赔付,提高了自身的阶段性杠杆,保额增加而保费未增加,实用性则更强。
3.提升类保障责任:轻症/中症/前症/后症等
原来最初的重疾险,只是单纯的保障一些重大疾病,而现在的重疾险,疾病都扩展至轻症/中症/前症/后症等。轻症/中症基本算标配了,虽然很多传统老牌公司在中症方面有些缺失。前症/后症也是偶尔出现或打了擦边。但是在保费预算内,这类责任越多,也是提高保障范围和扩展责任的一个最佳选择。
4.可选或衍生类责任:癌症多次/心脑血管多次/少儿类特疾/成人类特疾等
除了现在重疾一般标准的重疾/中疾/轻疾的三层配置外,有些产品衍生出自带或可选的癌症多次/心脑血管多次/少儿类特疾/成人类特疾等保障责任,也是对于某个方面责任的扩展。自带的最好,保费成本不用增加,如果是附加需要额外加费的,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再做对应的选择了。
5.障责任的次数/倍数
大多重疾险,轻症/中症是多次赔付已经算标配了,虽然二次或多次的概率低,但终归有概率。并且很多多次的产品都比单次的便宜了,多次的肯定优先考虑了。至于重疾是否多次,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多次肯定比单次稍微贵点,多次不分组肯定比分组贵一些。具体怎么选择,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赛选了。
6.保障时间:定期/终身
对于保障时间,那么肯定是越长越好。虽然很多赔付的年龄在60岁之前,但是年龄大的出险概率还是有的。保障时间越长,在风险越低。但如果预算有限或想考虑高保障,那么定期是个最佳的选择。相当于牺牲了保障是长度而增加了保障的宽度,有得有失的方式。并且定期的模式,大多数产品是消费型的,这样的杠杆会更高,适合预算有限,重点时间重点保护的策略了。可以优先考虑保终身的产品。
7.被保人豁免/投保人豁免
健康险带被保人豁免的是最好的,这个能降低自身的风险,并且很多成年人的缴费时间正好跨度风险高发时间,有了被保人豁免功能,万一这个阶段发生风险,除了能正常获得赔付外,更能剩下一部分保费。而投保人豁免也会投保人提供一个缴费能力的保障,虽然也需要付出一点保费,但是从责任角度看,完全是可以的,特别是父母作为投保人给宝宝投保的时候。
8.缴费时间
缴费时间优先是30年的,或者能缴费长些的。因为缴费时间越长,单年保费越低,并且缴费时间正好跨度风险高发时间,大概率保险公司的保费是收不齐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缴费期越长是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这也是很多老牌公司在缩短缴费时间,比如19年缴号称省一年保费,25年缴省5年保费等等,其实更不利于客户。单年保费增加,前期总成本也增加了。
9.健康告知
如果是健康体,那么健康告知则问题不大。如果有点小问题,则优先考虑健康告知宽松的或能符合自己情况的。对于核保的结论,标体承保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标体,那么加费比免责好。身体有某些状况了,那么意味这个状况更应该注意,如果免责了,其实还是有点遗憾的。加费至少还能承担这个责任。
10.是否选择含有身故责任
最近的重疾险,和以往重疾险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出现了一类更纯粹的重疾险,就是不带身故责任的纯粹重疾。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因为少了身故责任,那么同样保费下保障额度会更高,也就是杠杆会更高。这类产品个人觉得,因为结构上缺失身故责任,可以用定期寿险来弥补,但是从产品的完整度和安全度来看,含身故的产品更安全更平衡。但保费也相对高些。所以这两类产品没有好坏,就看自己更侧重哪方面了。可以优先考虑含身故的产品。
11.是否返本/分红
这里的返本,指的产品责任中包含的返还保费或分红的责任,而不是一些代理人说的通过退保返现价的返本模式。重疾险本身保障的是疾病责任,而不是返还责任。所以当一款重疾险另外带返本或分红,相当于是一款重疾+理财的模式了。因为多了一个理财的功能,那么所要付出的成本就更高,产品也不是单纯的保障类保险了。这类不建议作为保障类的优先选择。需要理财,可以单独买一份纯粹的理财险,收益会更高。
12.公司品牌
公司品牌,放在了最后。不是不重要,而是不是优先的考虑因素。公司品牌解决不了是否能赔问题,是否能赔,是产品责任决定。公司品牌,是解决如果能赔,或要办理相关业务时的效率问题。这个到未必看当地是否有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更注重的是这类公司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现在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助在线服务系统。保全,理赔(现阶段大部分公司仅限小额理赔),保额,查询资料等等,都能在线自助完成。互联网也将代替更多的人工。将来的所有业务包括最重要的理赔,都能在线完成将是所有公司都必须要做的内容。谁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更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便利,将最大程度的决定了能获取多少客户。
选择一款重疾,总结一下:
保费越低越好!
保障范围越多越好!
保障额度越高越好!
保险服务越便利越好!
关键是,适合自己最好!
无论产品怎么变化,选择重疾险的基本几个要素,还是很重要的。购买保险的初心是希望万一将来发生什么事情时,所购买的产品能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太盲目追求所谓的品牌。品牌,不代表一定能获得赔付;是否理赔,永远先看你买的产品责任!
下面列举几个重要要素,是选择重疾险要注意的地方,符合的越多,越是一款好产品:
1.保障额度
买保险,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赔付的额度。同样的预算,如果额度越高,那么就会更多程度的解决实际问题。钱不是万能的,但是钱少肯定不行的。买保险,首先买的是保障。杠杆越高的产品,越是优先考虑。
2.基础保障责任:重大疾病
重疾险的标配肯定是重大疾病责任。种类多,肯定比种类少要好。本身保险保的就是概率,病种越多,自身风险就越小。如果能有额外的杠杆额度就更好了。比如最近很多产品,都会在某个时间段,重疾额度有额外的赔付。比如60岁前重疾保额额外赔付50%,或者类似有的公司前10年或15年额外赔付一个比例等等。预算下额外的赔付,提高了自身的阶段性杠杆,保额增加而保费未增加,实用性则更强。
3.提升类保障责任:轻症/中症/前症/后症等
原来最初的重疾险,只是单纯的保障一些重大疾病,而现在的重疾险,疾病都扩展至轻症/中症/前症/后症等。轻症/中症基本算标配了,虽然很多传统老牌公司在中症方面有些缺失。前症/后症也是偶尔出现或打了擦边。但是在保费预算内,这类责任越多,也是提高保障范围和扩展责任的一个最佳选择。
4.可选或衍生类责任:癌症多次/心脑血管多次/少儿类特疾/成人类特疾等
除了现在重疾一般标准的重疾/中疾/轻疾的三层配置外,有些产品衍生出自带或可选的癌症多次/心脑血管多次/少儿类特疾/成人类特疾等保障责任,也是对于某个方面责任的扩展。自带的最好,保费成本不用增加,如果是附加需要额外加费的,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再做对应的选择了。
5.障责任的次数/倍数
大多重疾险,轻症/中症是多次赔付已经算标配了,虽然二次或多次的概率低,但终归有概率。并且很多多次的产品都比单次的便宜了,多次的肯定优先考虑了。至于重疾是否多次,还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多次肯定比单次稍微贵点,多次不分组肯定比分组贵一些。具体怎么选择,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赛选了。
6.保障时间:定期/终身
对于保障时间,那么肯定是越长越好。虽然很多赔付的年龄在60岁之前,但是年龄大的出险概率还是有的。保障时间越长,在风险越低。但如果预算有限或想考虑高保障,那么定期是个最佳的选择。相当于牺牲了保障是长度而增加了保障的宽度,有得有失的方式。并且定期的模式,大多数产品是消费型的,这样的杠杆会更高,适合预算有限,重点时间重点保护的策略了。可以优先考虑保终身的产品。
7.被保人豁免/投保人豁免
健康险带被保人豁免的是最好的,这个能降低自身的风险,并且很多成年人的缴费时间正好跨度风险高发时间,有了被保人豁免功能,万一这个阶段发生风险,除了能正常获得赔付外,更能剩下一部分保费。而投保人豁免也会投保人提供一个缴费能力的保障,虽然也需要付出一点保费,但是从责任角度看,完全是可以的,特别是父母作为投保人给宝宝投保的时候。
8.缴费时间
缴费时间优先是30年的,或者能缴费长些的。因为缴费时间越长,单年保费越低,并且缴费时间正好跨度风险高发时间,大概率保险公司的保费是收不齐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缴费期越长是不利于保险公司的。这也是很多老牌公司在缩短缴费时间,比如19年缴号称省一年保费,25年缴省5年保费等等,其实更不利于客户。单年保费增加,前期总成本也增加了。
9.健康告知
如果是健康体,那么健康告知则问题不大。如果有点小问题,则优先考虑健康告知宽松的或能符合自己情况的。对于核保的结论,标体承保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标体,那么加费比免责好。身体有某些状况了,那么意味这个状况更应该注意,如果免责了,其实还是有点遗憾的。加费至少还能承担这个责任。
10.是否选择含有身故责任
最近的重疾险,和以往重疾险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出现了一类更纯粹的重疾险,就是不带身故责任的纯粹重疾。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因为少了身故责任,那么同样保费下保障额度会更高,也就是杠杆会更高。这类产品个人觉得,因为结构上缺失身故责任,可以用定期寿险来弥补,但是从产品的完整度和安全度来看,含身故的产品更安全更平衡。但保费也相对高些。所以这两类产品没有好坏,就看自己更侧重哪方面了。可以优先考虑含身故的产品。
11.是否返本/分红
这里的返本,指的产品责任中包含的返还保费或分红的责任,而不是一些代理人说的通过退保返现价的返本模式。重疾险本身保障的是疾病责任,而不是返还责任。所以当一款重疾险另外带返本或分红,相当于是一款重疾+理财的模式了。因为多了一个理财的功能,那么所要付出的成本就更高,产品也不是单纯的保障类保险了。这类不建议作为保障类的优先选择。需要理财,可以单独买一份纯粹的理财险,收益会更高。
12.公司品牌
公司品牌,放在了最后。不是不重要,而是不是优先的考虑因素。公司品牌解决不了是否能赔问题,是否能赔,是产品责任决定。公司品牌,是解决如果能赔,或要办理相关业务时的效率问题。这个到未必看当地是否有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更注重的是这类公司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现在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助在线服务系统。保全,理赔(现阶段大部分公司仅限小额理赔),保额,查询资料等等,都能在线自助完成。互联网也将代替更多的人工。将来的所有业务包括最重要的理赔,都能在线完成将是所有公司都必须要做的内容。谁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更能提供更好的服务便利,将最大程度的决定了能获取多少客户。
选择一款重疾,总结一下:
保费越低越好!
保障范围越多越好!
保障额度越高越好!
保险服务越便利越好!
关键是,适合自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