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不知道您现在是不是还在关注他们的测评,我最近刚刚做过他们的一个测评——目前没有通过。我的经历供您参考吧,同时也希望您能一切顺利。
不过我不是很赞同自己收到的反馈信息,他们发过来的反馈是这样的:翻译能力有待提高,对地道英文对白的理解能力欠缺,总共有七八处理解偏差,全篇都是方言表达。
并不是自己不谦虚或是什么,而是这种高高在上的所谓“评价”,总是给人一种很粗鲁的感觉,而且反馈内容也没有指出具体哪些地方有问题。
我是一个所谓“英语专业”的(加引号的原因是大家都懂咱们这种奇葩的教育体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感觉这种通俗的字幕翻译,虽然也要讲究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我觉得人人译的测评标准是存在偏见的,而且英翻中的整体表达风格语言偏“南方化”(不是要强调什么南北差异,只是客观地觉得南北文化确实是存在差异的)。
我这次收到的测评文件,就是那种口语化特别强的视频片段,而他们发给我的测评需知中,又强调了译文要突出口语化倾向、尽量突出笑点——可是明明是用普通话口语来表达的译文,测评反馈居然又说是“方言表达”。我自己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大学是在南方城市读的,大学四年的亲身感受是,身边的南方朋友在普通话的认知方面,和绝大多数北方朋友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普通话的口语化表达,加入儿化音等元素是很正常的,但多数南方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儿化音理解为“很重的方言/口音”)。
所以,就因为我按照测评要求将译文口语化,到他们那儿(哦,估计“那儿”这个词,也会被评为“方言”的吧)居然就变成了“全篇”都是方言表达,我也是醉了...... 多少可以看出这种测评的不公正性。
最为关键的是,你也不知道测评者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测评资格——同样都是汉语本族人,你怎么能这么盲目地肯定,自己的外语水平就要更地道?所谓的“理解能力”其实是挺主观的,并不是很公平。
我感觉您如果是南方方言区的朋友,或许在通过测试方面会更有优势一些吧——不过话说回来,也不知道普通话的“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基准”的通用原则,是不是已经不是名副其实了。
抱歉啰嗦了很多,希望多少能对您有一些参考。总之我自己感觉这种其实商业化很重的“测试”,就是一个运气和眼缘的事儿/事情。 +_+
不过我不是很赞同自己收到的反馈信息,他们发过来的反馈是这样的:翻译能力有待提高,对地道英文对白的理解能力欠缺,总共有七八处理解偏差,全篇都是方言表达。
并不是自己不谦虚或是什么,而是这种高高在上的所谓“评价”,总是给人一种很粗鲁的感觉,而且反馈内容也没有指出具体哪些地方有问题。
我是一个所谓“英语专业”的(加引号的原因是大家都懂咱们这种奇葩的教育体制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感觉这种通俗的字幕翻译,虽然也要讲究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我觉得人人译的测评标准是存在偏见的,而且英翻中的整体表达风格语言偏“南方化”(不是要强调什么南北差异,只是客观地觉得南北文化确实是存在差异的)。
我这次收到的测评文件,就是那种口语化特别强的视频片段,而他们发给我的测评需知中,又强调了译文要突出口语化倾向、尽量突出笑点——可是明明是用普通话口语来表达的译文,测评反馈居然又说是“方言表达”。我自己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大学是在南方城市读的,大学四年的亲身感受是,身边的南方朋友在普通话的认知方面,和绝大多数北方朋友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普通话的口语化表达,加入儿化音等元素是很正常的,但多数南方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儿化音理解为“很重的方言/口音”)。
所以,就因为我按照测评要求将译文口语化,到他们那儿(哦,估计“那儿”这个词,也会被评为“方言”的吧)居然就变成了“全篇”都是方言表达,我也是醉了...... 多少可以看出这种测评的不公正性。
最为关键的是,你也不知道测评者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测评资格——同样都是汉语本族人,你怎么能这么盲目地肯定,自己的外语水平就要更地道?所谓的“理解能力”其实是挺主观的,并不是很公平。
我感觉您如果是南方方言区的朋友,或许在通过测试方面会更有优势一些吧——不过话说回来,也不知道普通话的“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基准”的通用原则,是不是已经不是名副其实了。
抱歉啰嗦了很多,希望多少能对您有一些参考。总之我自己感觉这种其实商业化很重的“测试”,就是一个运气和眼缘的事儿/事情。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