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县张氏分布非常广泛,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分布在康平县城、两家子、北三家子、北四家子、山东屯、小城子、二牛锁口、张强、柳树屯、东升、东关屯、西关屯等乡镇或街道。
从张氏的原住地或者祖籍地来说,以祖籍山东居多,其次为河北、天津。山东又以青州府寿光县(6例)、莱州府掖县(2例)、武定府海丰县(2例)居多,尚有很多不清楚具体县名的;河北以永平府、河间府(宁津县)为主,天津以沧州、盐山为主。
康平经济开发区【马莲屯村】清嘉庆初年,有秦姓、薛姓、王姓、张姓4户首居此地。其中张姓祖籍山东寿光,光绪末年张有福携三个儿子(百良、百昌、百库)从寿光迁此定居。由于土地瘠薄,均为沙地和碱地,春天可扫碱卖钱,夏季捕鱼捞虾。耕地打粮少,地里不长草,生命力极强的马莲随处可见。故此人们称这里为马莲屯。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400亩,总户数198户,总人口640人。
康平经济开发区【东乡约窝堡】自然屯,村驻地。清道光年间(1840年),张孝文、张孝武兄弟从山东寿光县张家庄迷荒到东北,兄落脚在郝官屯,而张孝文落脚现在的乡约,开始了垦荒的农耕生活。后有赵姓也从寿光县皮各庄来此,屯落不断扩大。当时的建制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乡,乡设乡约,管一千户左右居民。因张姓首居且德高望众,成为了此地的乡约,从而得屯名乡约窝堡,又因居地位于乡约之东,故而称东乡约窝堡。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500亩,总户数105户,总人口250人。
康平新城【苏家岗】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北为岗地,余为缓坡地。清光绪初年,有苏姓由河间府宁津县苏家庄逃荒到此,故得名苏家窝堡。后又有张姓从山东宁津府(应为河间府宁津县)姜家庄迁此,继而又有王姓,侯姓也迁到此屯落户,村规模逐渐增大。1961年村部迁此。因其村后有高岗,遂更名为苏家岗。
山东屯乡【西河沿】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人家来此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世代居住,原来公河在屯子的东边所以叫西河沿。在清宣统年间,公河改道,由屯东改在屯西流过,人们都说:“西河沿,说也怪,不在西岸在东岸”。现在张姓仍为大户。
山东屯乡【坨张家】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户张姓的从山东来此地安家落户,在一个自然形成的沙丘边盖房子,人们称其为陀张家,现在张家仍在此居住,由于风吹雨淋,挖沙取土,昔日的沙丘不存在了。
北三家子街道【金家坨子】建制村,自然屯为村驻地,该屯有三个自然屯合并而成,在1958年公社化时,统称为金家坨子生产队。在清同治年间,有周姓从河北省迁此地,开荒种地,架木苫草,定居生活,因此处是辽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又有李姓、张姓来此,称为大窝棚。为其中的一个自然屯。有乔姓在此地依坨建房称乔坨子。有大户姓金的,在沙坨旁居住,称金坨子。因金坨子农户较多又集中,合并后称为金坨子。
北三家子街道【三门张家】自然屯,建制村,村驻地。清道光年间,有八旗人张姓随公主陪嫁到法库火石岗子定居,多年后,张姓的三兄弟来此地开荒占草,种地为生,分门立户,被称为三门张。现仍以张姓为主。
北三家子街道【张家油坊】自然屯,位于村北0.5千米处。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位叫张世公的人看到此地盛产大豆,就开办油坊,人们都叫这里为“张家油坊”,故得村名。
张强镇【东山】自然屯。清朝中期有山东纪姓、张姓、蒋姓等户陆续来此居住。沟中拦腰筑坝蓄水,建成水库,坝东水库北坡的屯落原名头道沟,坝西为东山,有山东田姓、钱姓等户陆续来此居住,因位于镇区东边山梁,故名东山。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头道沟和东山统称东山。
张强镇【林家窝堡】自然屯,又名林家堡。清朝末年有二牛镇小莫力克的林姓家族一户分支来此地开荒圈地,搭建窝堡居住,后有马、方、张姓等迁此定居,人口始增,称“林家窝堡”。1949年为林家窝堡村公所驻地,隶属张强镇,下辖六个自然屯。1964年归属华家窝堡村所辖。
【东关屯镇】东关屯镇驻地关家屯村其名由关家屯村而得。清雍正八年(1730年)有关佳氏随公主陪嫁到科尔沁左翼中旗,该汉姓为关,满族镶黄旗。关恩为王府公主理财,后王爷赏其丰腴的牧场给其三个儿子用以放牧,故而得名为关家屯。因本县有两个关家屯,为区别起见居东者为东关家屯,后简称为东关屯。关家屯从雍正年间关姓开荒占草到嘉庆和同治年又有王姓、张姓、刘姓、徐姓和沈姓、宋姓,先后从山东、直隶一带到此农耕生活,关家屯人口迅速增加,现已达到千户。
东关屯镇【下洼子】自然屯。下洼子因其地势低洼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从直隶天津府盐山县张家庄来此居住,后另一张姓从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张家庄迁此,两户张家,一户做豆腐一个户生产粉条,又叫张洼子,以后随时间推移,人们还是简称下洼子。
东关屯镇【西五棵树】自然屯。该村因居住在五棵树之西而叫西五棵树。清同治年间有解姓从山东而来居此,后又有刘姓,但时间不长两姓迁走,后又有曹姓光绪年间从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迁此,后有张姓光绪末年从山东迁此,使其人口增加。该村西头有一小村,同治年间就有解姓,刘姓从山东来此,以渔业和农耕生活为主,居住湖边,能停泊船只称之为水口。1958年卧龙湖涨水,几户人家并入西五棵树,原名取消。
东关屯镇【小城子】自然屯,该村名后有一古城遗址而得名,即辽代契丹族的头下州城而得名为小城子。契丹人投降金后,人去城空,成了荒芜之地。而到同治年间才有王姓从三台子迁此,有张姓满族八旗人首居,清光绪年间有姓秦名中旺的人从山东济南,历城县迁此居住。后又有倪姓也迁居于此,人口大增,现秦姓为居多数,王姓迁走。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9年归梁家村所辖,1959年成立泡子沿大队归其所辖。
东关屯镇【赵增窝堡】自然屯。与法库东岗子接壤。清光绪年间,有位叫赵增的人,由直隶到来到此地开荒占草,故得名为赵增窝堡。后又有张姓、毛姓迁此,人口不断增加,该屯伪满时为日本开拓团用地。该屯系康平最南边的屯落,有“边外第一屯”之称。
东关屯镇【董家窝堡】自然屯。清道光二十年即1830年,有张姓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张家庄迁到此地开荒占草,名为张七爷窝堡,后同治年间有董姓从山东莱州董家庄来此居住。因张家家境不断衰败,有的迁出,张家人口减少,此时董家日子兴隆,繁衍甚旺,村名也由张七爷窝堡改称董家窝堡了,沿用至今。
东关屯镇【张家岗】自然屯。清咸丰年间1850年张希德率其家人从山东登州府黄县张家庄来此,用五匹布从蒙古人手里换得一块地,开始了创业生活,用从山东带来的菜籽种菜,增加经济收入,得名为园张窝堡,又因居住地为岗地,久而久之人们称之为张家岗,沿用至今。
柳树屯乡【张家窝堡】清咸丰年间,山东张家庄人(不知何县,请张家后人确认)张玉山带全家人逃荒到西马莲河立德村八大马窝堡开荒占草,开始农耕养殖生活,日子越来越好。后来,张家在民国初年来到此地买下土地百余垧,搭建窝堡,从事农耕,人称此地为张家窝堡
。柳树屯乡【糖坊】清咸丰年间,山东青州府莱州县(应为莱州府掖县)张家庄张志高领全家人逃荒到此,进行农耕生活,一种植高粱为主,生产的粮食用来加工制糖,当时很有名声,称张家糖坊。附近有另一村子,名为白塔窝堡,民国时期,两村合并为一个屯,定名糖坊。
柳树屯乡【后鸭蛋山】清光绪年间直隶顺天府崔秀章、山东寿光县张家庄张文禄等人逃荒到此开荒种地,加工粉条。因居住在鸭蛋山后,屯名为后鸭蛋山。
海洲乡【尹家窝堡】清光绪末年,尹氏先人从山东逃荒落脚到此,因腿有残疾,再往前行有一定难度,便在这搭起窝堡住了下来,人们把尹氏先人居住地叫做尹家窝堡。后又有施姓、任姓和张姓搬迁而来。
海洲乡【杨家窝堡】清朝光绪年间,有位外号叫杨瘸子的人从关里来到此地,搭起窝堡垦荒种地,人们便将杨瘸子住的地方叫杨瘸子窝堡。后来,迁入了吕姓、张姓、朱姓人家,认为原村名不雅,村名改称为杨家窝堡。海洲乡【王全窝堡】清光绪年间,王全携妻带子从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来到此地,支起窝棚开荒种地,后又有李、王、张、韩、董等姓氏人家迁入,村名以王全的名字称之为王全窝堡。
海洲乡【齐祥窝堡】清光绪年间,齐祥从关里带来一家老小来到此地,搭起窝棚定居生活。后来建起了一处香油作坊,当地人们齐祥油坊称为齐香油。随着于姓和张姓的迁入,形成了村落,人们根据齐香油的名字和初始建的窝堡起村名为齐祥窝堡,后齐香油迁出了此地。
海洲乡【邢家屯】清朝末年,有邢氏先人邢喜凤、邢喜来及三弟(途中丢失),从山东登州府尹邢庄来到此处定居,长兄居东院,弟住西院,后又有王、张等姓氏相继搬来,因邢氏兄弟最早定居,村名便称为邢家屯。西安村里多为邢姓。
西关屯乡【三家窝堡】清咸丰年间,分别从本县境内有三户人家庞姓、兰姓、张姓一同从蒙古人那里买下荒地,开始了农耕生活,兰姓未到,但三姓同买大片土地,开荒占草,却得名三家窝堡。
西关屯乡【腰沟】清道光年间,由直隶永平府逃荒避难、闯关东过来的周、吴、张姓难民,在此落脚,他们除了耕种田园外,又在东面山坡脚下,挖坑修建了一个瓦盆窑,烧制泥瓦盆对外销售。因此旧称老窑沟。民国时期,改名腰沟。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大草房】清光绪初年从山东省逃荒至此的张姓人家开荒占草,首居此地。当时多为沼泽地,水草茂盛,人们用草建屋顶建房舍。久而久之人们称此地为大草房。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张旭窝堡】清光绪末年闯关东至此的张秀和张旭两兄弟搭建窝堡,开荒占草。两兄弟只相隔一道岗,用其名称之为张秀窝堡和张旭窝堡,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秀窝堡的住户都迁到了德庆窝堡,只剩下张旭窝堡一直有人居住。故而称张旭窝堡。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八大马窝堡】此地当时是蒙古族部落放牧之地,八大马是蒙古族部落首领名。清朝晚期从山东寿光县移民到此的张姓、刘姓、韩姓人家搭棚居住,开荒占草。此时蒙古族部落大多已迁往草原深处,后一直沿用蒙古族人名“八大马”至今。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张家窝堡】位于大房申北,地势平坦,通往乡政府的公路由南向北横穿该屯。清咸丰年间从山东寿光逃荒至此的张姓人家开荒占草,搭窝棚首居,得名为张家窝堡。至今仍以张姓居多。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大房申】道光年间,随公主陪嫁的金、张、李三姓人家最早到此开荒占草,建房居住。三户东西相邻,每户房舍宽敞明亮,坐落的庭院也特别大,故称大房身。随着时间的推移,把身体的“身”写成了申请的“申”了。
东升满族蒙古族乡【董付窝堡】清朝时期名为董富的人最早到此开荒占草,首居此地。后人们以其人名称屯名董富窝堡。董富是随公主陪嫁而来的杂役,满族人。后从河北逃荒至此的张进才、张进平两兄弟购买了董富窝堡的坐落,定居此处。一直沿用该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化为董付窝堡。
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张福窝堡】因最早落户此地的居民“张福”于清光绪年间在此搭建窝堡种地而得名。
北四家子乡【海丰张】清顺治年间,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来了一户张姓人家到此开荒占草。同时又有贾姓、李姓从关里迁此,人们把从海丰县来的张姓人家叫海丰张,久而久之便成了这里的地名。
北四家子乡【六家子】清乾隆年间,有高丽人在这里居住,住址在该村南部,高丽人走后,道光年间,从山东来了6户人家,即韩、赵、李、张、东白家、西白家到这里开荒占草,故称六家子。
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张家窑】此地地下富含黄土,非常适合烧制砖瓦。民国初年,河北初年,河北一张姓窑工首先在此开炉烧制砖瓦,故称“张家窑”。
二牛所口镇【张家窝堡】清道光年间,河北沧州(直隶天津府沧州县)张姓人家来此开垦荒地,耕作生息,搭建窝堡,故名张家窝堡。
二牛所口镇【张江窝堡】清朝末年,山东有个叫张江的举家迁来此地,开荒占草,搭建窝堡,故名张江窝堡。
二牛所口镇【下坎子】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从山东来此居住,居住地前有一高土坎,挡住卧龙湖水侵入,因屯子在土坎之下,故名下坎子。
二牛所口镇【六家子】清朝顺治年间,从山东、直隶有张姓、王姓、苗姓、李姓、赵姓、魏姓来此居住,因最早有六家在此居住,故名六家子。
小城子镇【张士太窝堡】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人家从关内来此首居,而得名张家窝堡。张家到张士太这辈又做起生意,在当地有名气,就以其名为村名张士太窝堡。
小城子镇【兰州】清嘉庆年间,有张姓、明姓从山东青州府莱州县(应为莱州府掖县)逃荒到此垦荒定居,经打拼多年日子过得很富有,人口发展很快,形成一条街,又因不忘故土,将原居住地植入新居地名,称之为莱州街,后因口传和书写错误又谐音叫兰州街,简称兰州。
小城子镇【三家窝堡】光绪十五年,从关内逃荒到此地三户人家,其中两户姓王,一户姓张,在此居住下来,临时盖起窝棚住,后来人们习惯的叫此地为三家窝堡。
两家子乡【前田家窝堡】位于村南一千米处。清朝中期有山东济南府田姓一户来此垦荒定居。不久,李姓迁来,到此生活。时间久了,一直是亮两姓在该地区居住,便以两家姓氏取村名为“田李家窝堡”。随后有刘、张、王等姓迁来,村屯扩大。分为前、后田李家窝堡,因该屯位置处于南边便称为前田李家窝堡。
两家子乡【山东会】原名潘家大坨子,自然屯,位于牛河南一千米处。清朝中期,有山东李姓迁来此地居住,附近有一大坨子,属于潘家的属地,遂叫此为潘家大坨子,后来又有王、马、张等人家从山东迁来,因都是山东迁来此地,所以取名为“山东会”意为山东人相会于此。
两家子乡【聂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清朝末期有一聂姓人家来此垦荒定居,因独此一姓顾名聂家窝堡。后迁来张姓等户进城村落。
两家子乡【石人沟】自然屯,位于村东南1.5千米处,地势低洼,在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就有张姓到此居住,后有李、王姓氏迁来此地,因屯东沙坨中有一石头人故屯名为石人沟。
——结束——
本文根据康平地名资料统计、整理而成,由于资料有限,所以缺漏之处肯定很多,还请知情人士或者张氏后人与我联系交流,以便补充完善,微信yingzhou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