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民军吧 关注:4,435贴子:97,211
  • 5回复贴,共1

朝鲜现实能走通的道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朝鲜与中国只一江之隔,当初都是社会主义阵营,总体两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并且两国之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的交往从没间断过,可以说两国互相都是知根知底的。但是,中国自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世界各国都知道,唯独朝鲜好像不知道。要不然,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多少跟着中国学点,朝鲜的经济也得发生些变化,人们的生活也不至于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就是中国文革以前的水平。
然而,对于中国的变化朝鲜并不是不知道,更不是不想发展经济。每一个执政者都希望自己治下人们生活的更好,朝鲜的执政者也会一样。金日成生前曾几次来中国考察,目的就是跟着中国学,而且还在朝鲜做过改革开放实验。但最终还是没搞起来,致使朝鲜的经济一直没起来。
之所以落成这个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社会发展规律,不知道准怎么样好。其次,虽然执政者都希望治下人们的生活更好。但他们更重视自己的统治地位。由此决定,无论是金日成,还是后继者,他们进行改革开放的前提,必须是首先保证政权不受到威胁,保证金家的统治地位。正是这个前提的作用,他们拿中国与朝鲜的实际情况反复分析比较的结果,会认为朝鲜与中国的国情不一样,他们学不了中国,也没法进行改革开放。其原因是:
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时,中国整体虽存在着两个对立政权,即大陆政权与台湾政权。但台湾政权太小,与大陆政权不成比例。因此在中国开放过程中,台湾的势力无论怎样涌入,对大陆政权都构不成威胁。这使中国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改革开放。而朝鲜的情况则不同。虽然在朝鲜半岛同样存在着朝鲜与韩国两个敌对政权,但两者比较起来,朝鲜政权是弱势一方。像这样,如果朝鲜要进行改革开放,在韩国势力大量涌入的情况下。由于朝鲜与韩国人们的穷富不在一个档次,甚至可说没法比,人的本能又都是追求幸福,也就很容易影响人们的思想,也可能达到失去对朝鲜政权信任和支持的程度,使朝鲜政权最后落成东德的下场。这点正是问题的所在,也是金日成和后继者以及整个朝鲜政权决不允许的。所以他们才会认为两国的国情不一样,朝鲜学不了中国。
这样虽能使朝鲜政权避免落成东德的下场,但对于朝鲜的执政者们,却没法摆脱国内的困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朝鲜所推行的社会制度长期违背着社会发展规律,长期压制着社会的积极性,朝鲜的经济一直没法好转,人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生活一直都极度困难,一些人甚至连生存都困难。正是这个社会的大问题,必会导致各种矛盾的发展,使整个朝鲜成为即将爆发的火山,执政者没法不陷入困境。对这种局面又没别的办法解决,只有一方面对社会直接进行高压,一方面以核试验等各种手段不断惊动世界,以此在国人面前显示自身的力量,给社会再造成一种精神压力。尽管这些手段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权毕竟是不正常。并且从长远说这些手段总会有失去作用的时候。一到这种程度,则再无法挽回,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整个政权,都将会被社会所抛弃。所以要想避免这种下场,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现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去,社会走向正常。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在改革开放道路不能走的条件下,综合朝鲜整体情况,能走通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不开放”。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如下分析:
由于中国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基础上崛起走向了富强,这个事实给人们包括很多执政者留下了一种印象,就是:改革与开放是绑在一起的,是一回事。其实改革与开放并不是一回事。在两者中,开放:是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以及有能力的人员到本国来,在双方有利,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建厂兴业。改革:是改变国内的社会制度。对于这两项,既能同时进行,也能先进行一项后进行一项。还能只进行其中的一项。究竟怎样进行,没法统一,只能根据一个国家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就是怎样对整体有利就怎样做。拿中国和朝鲜比较。在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时,中国的国情适合两者同时进行,就改革与开放同时进行。而朝鲜由于对立面的韩国各方面太强,开放会对朝鲜政权有影响,为了自身既摆脱困境又不落成东德的下场,也可以暂时不开放,只在国内进行改革。这样做效果虽然会多少慢些,但只要改革正确适当,也能使经济发生根本的变化。等本国人均收入与韩国距离小了,再进行开放,以上所说的影响,至少能减小到可以控制的程度,也可能完全消除。
虽然只改革不开放对于执政者也是一种自私,但在这样的阶段中,这种自私与全国的利益能保持一致,是必要的。因为改革对于政权本身就是一场自我革命,会妨碍内部很多人的利益,由此决定来自内部的阻力会很大。所以任何改革在客观上都需要一个政令统一的政体,和一个强有力的执政者。即使这样,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照样也没法改革。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远的不说,看一下近代的蒋介石也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在国、共争夺天下的时期,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平分土地,直接手段是打土豪分田地,结果是效果极佳。但对于蒋介石,眼看着共产党在这条政治路线的基础上蒸蒸日上,而他却没法学。因为共产党由性质决定,平分土地是革命,在内部没有阻力。而蒋介石要平分土地则是改革,内部的阻力就会使他改不了。他明知平分土地能使自己产生存在的社会基础,但他却办不到。也只能等待时机,寻找能够走通改革道路的客观条件。最后总算在台湾找到了这个条件,完成了土地改革平分了土地。台湾土改的具体方法是:地主留够当地人均数目以外的土地,全部由国家收买:再由国家按当地实际情况分配给没地和缺地的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地主自己留的土地,可以在原来属于自己所有土地中任意挑选。国家在购买土地过程中如现金不够,则以国债券代替,但这种国债券可以流通。农民所得土地,按国家规定,根据所得土地多少,每亩每年交一定数量的粮食,交够20年后土地则归自己所有。正是这种土地改革的成功,蒋介石在台湾社会产生了存在的基础,使这个大陆的失败者在台湾成为了成功者,终生占据了统治地位。
到此,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次土改并不是蒋介石退出大陆到达台湾后才开始的,而是从1948年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就开始的。按陈诚的情况,他本人是否真正认识到了土改是立国之本的道理不得而知,但在此以前的1947年,他先是在山东被陈毅、粟裕战败,后又在东北被林彪战败。都给国民党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个结果遭到了国民党内很多人的强烈反对,一些人甚至喊出要杀陈诚以谢天下的口号。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撤销了陈诚的职务。而陈诚在屡战屡败又遭撤职的精神压力下得了重病。按其家人说,陈诚在上海治病期间几乎到达了付不起医药费而靠别人接济的程度。试想一下,在这种环境下刚被启用任命为台湾省主席的陈诚,对于土改这样关乎到党国性质的大事,他敢做主吗?有权力做主吗?所以这说明他是在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而1948年蒋介石正在大陆与共产党激战,还没有退出大陆,这说明他早就有这种思想和精神准备。但在此以前的各种会议和公开场合,没资料证明蒋介石正式提出过这个问题。这证明蒋介石清楚在当时的大陆不存在土改的条件。而他命陈诚在台湾开始进行土改,则证明在当时台湾具备进行土改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一、台湾在甲午战争后属于了日本,在中国抗战时期,可以肯定当地地主阶级的多数,以及整个政府人员,都为日本侵华战争或服务过或做过贡献。这些行为在中国人看来都是犯罪。后来作为日本战败国的整体,当时也包括台湾在内。因此,在台湾归还中国后,中国政府对这些人进行清算都在情理之中,这个道理台湾人自己也明白。所以,在台湾归还中国后的一个时期内,整个地主阶级有形无形的都会对中国政府有一种畏惧心理。正是这种畏惧心理,从整体上能够减轻土改在社会中的阻力。二、在台湾归还中国后,整个政权都会以大陆人为主,军队也会是大陆人。这些人无论是正常调去的,还是在大陆被共产党战败后逃去的。共同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刚到台湾,个人和家人在当地都没土地。并且由于台湾以前不属于中国,也不会有多少人与当地的地主有亲属关系。因此,土改不会直接妨碍他们的个人利益。这使整个政权和军队都不会成为土改的阻力。正因为在台湾当时有这些特定条件,蒋介石的土改才得以行通。相反在当时的大陆,政权的多数官员,和军队的多数军官,他们在各自的家乡都是地主,很多亲属也是地主,从总体上,土地不仅是各自和家族在家乡政治地位和财富的基础,很多人走向仕途也是赖于土地这个基础。也可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由此决定不管谁要进行土改,他们都会拼命的阻止。所以在当时的大陆除了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手段,其它任何和平改革的土改道路都行不通。对于这个道理,蒋介石也清楚。所以在大陆的各种公开场合他连土改的话都没说过。
根据蒋介石在大陆与台湾两地的事实可以说明,改革不仅需要政令统一的政体和意志坚强的执政者,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政体内部和社会中的阻力因素,虽然两者都重要,相比之下,政体内部的因素更重要些。如果阻力因素小,改革的势力能够冲破这种阻力,则改革就能成功。如果阻力因素大,改革就会失败。到此再接着分析朝鲜的改革。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解释一下改革中的两个问题。
从表面看,最重要的改革有两种,一种是政体改革,一种是社会改革。政体改革,是指对政府内部机关的重新调配重新组合,然后再根据各个机关的职能重新分配权力。社会改革,是指对国内社会制度的改变。对于这两种改革,尽管一般都认为政体改革重要,但要与社会改革比较起来,政体改革既是从属地位,其重要性也小得多。因为政权本身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政体也必须跟着社会改革后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如果脱离社会的需要单独进行政体改革,即使成功了,也只能对政权内部一些人的权力和其它利益有关,对于整个国家的利益则不会有多大关系。而社会改革则不同,它关系到整个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能否调动起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它,一个国家能否走向富强也是取决于它。以下将要分析的朝鲜改革,主要是社会改革,而对于政体改革,只要跟上社会改革的脚步就行。由于社会改革与政体改革一般都不能同时起步,社会改革必须先行一步,而在社会产生了新的活动方式后,就必须根据新活动方式的需要,在政府中增设能够为它服务的政府机关。这样随着改革不断进行,社会中新活动方式不断出现,政府中新机关也就不断产生。而对于原来政府中的旧机关,随着旧活动方式的不断被革除,就会在社会中失去服务对象。一到这样,这种机关就处于了无用之地,政权对这样的机关就得撤销,对机关人员进行裁撤。这就是社会改革中政体改革的大方向。如要不这样,只进行一半,对政府机关只增需要的,不撤销没用的,这些旧机关由于在社会中没有服务对象,所掌握的权力只能用来为自己谋利服务。也就自然成为了政权重要的腐败因素。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没用的机关越多,腐败的因素越大,裁撤的阻力也就越大。尽管如此,一者因为在改革初期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再者,任何一个有能力的执政者,只要认识到这点,不等该撤销的单位聚多了,而是在少的时侯就逐渐裁撤,也能够减少改革的阻力,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再退一步说,即使这种政体改革因阻力太大改不了。只要社会改革能过去,朝鲜的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上去了,就值得努力。所以对政体改革不再分析,而主要分析一下朝鲜的社会改革。
朝鲜的社会改革,主要就是改变社会制度,具体内容就是改革以农业社为主体的农业集体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因为这两种制度从开始就违背着社会发展规律,长期压制着社会的积极性,才使朝鲜的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在此,由于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还没得以公布,人们不知道规律的内容是什么。要说这两种制度违背规律也许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如果要换个说法,也许能够被理解。所以对此问题再进行以下解释。
人类本身是一种自然,人与人结合成的社会照样也是一种自然。既然如此,社会也就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正是由这个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每一种社会制度的自然产生与消亡。人类到现在已经历了多种社会制度,远的不说,只说最近的两种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是以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土地私有制:资本主义的核心制度是以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工商企业私有制。这两种社会制度当时都是自然产生的,它们顺从着自然,也就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相比之下,再看朝鲜以农业社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工商企业。这两种社会制度没有一种是自然产生的,都是根据人为想象而设置的。像这种行为本身就破坏着社会发展的自然,也就没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正是这个原因,朝鲜的经济才没法发展起来。可以肯定,只要这两种制度存在,朝鲜的经济状况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社会改革,就是从根本上革除这两种违背规律的社会制度。具体办法就是:一、解散以农业社为主体的集体经济。把土地以承包的形式或私有制的形式分配给个人,以个体经营形式耕种,收入直接归个人。二、允许私有制工商企业的产生与存在。并与公有制工商企业同等对待。允许两种制度自由竞争,相互吞并和逐渐向对方转化。以上就是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改革中,能生存下来的,证明其生命力强,是正确的,是符合规律的。而不能生存的,则证明没生命力,是错误的,是违背规律的。相信不能生存的一定是这两种人为设置的社会制度。所以在这种改革中,什么时候把以农业社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工商企业革没了,社会改革就是完成了。
当然任何改革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朝鲜的社会改革也不会例外。尽管如此,朝鲜的社会改革却存在着能行通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是:
一、朝鲜的政体能够达到政令统一的程度,执政者的意志也能到达社会,能落实到社会。并且在不开放,政权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局面能保持住。
二、因为朝鲜的社会制度都是公有制,无论土地还是工商企业都不归私人所有。社会改革无论在政体还是在社会中,都不会直接损害个人的物质利益。也使改革的阻力只存在于思想方面。而思想方面的阻力虽然开始会很大,只要改革能落实下去,好的效果越大,思想方面的阻力就会越减小。
三、随着改革的进行,私有制工商企业的发展,公有制的工商企业会不断被削弱,在这种发展中,公有制单位的员工会不断有人失去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利益。自然也会引起这部分人的不满和反对。但在社会改革总体效益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社会整体对政权的支持度会越来越大,这种局面中的政权会有足够力量和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股力量从根本上阻挡不住改革的进行。
正是以上这些条件,朝鲜完全能够走通“改革不开放”的道路。退一步说,即使对公有制的工商企业改革有困难,社会改革先进行一半,只对农业的集体经济进行改革,把土地直接分配个人,个体耕种,收获直接归个人。这样也能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能使政权和执政者在社会中产生一些存在的基础,部分的解脱一些困境。如果要继续坚持原来的社会制度不动,朝鲜整个社会也只能继续是死水一潭,政权和执政者也只有继续在困境中挣扎。
寻缘: 邮箱地址:xujianguo210@163.com
2020年4月


IP属地:上海1楼2020-04-25 16:44回复
    只改革不开放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比较起来,对于经济的发展只能是慢点。但对于社会的发展绝对属于正常,经济结构也绝不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IP属地:上海3楼2020-04-26 10:47
    回复
      写的很全面


      6楼2020-05-05 19:46
      回复
        不赞成楼主观点。
        关于改革开放,我国四十多年来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到国家文件下到中学课本,都说的很明白:改革与开放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互为表里”,就是没有表就没有里,没有里也不可能有表的关系。
        改革开放不是一拍脑门开个会就能实现的。它能成功的大前提,其实是1972年中美邦交正常化。后来某高官公然鼓吹“夫妻论”,折射出了我们经济发展对于美国主导下的世界主流贸易圈的长期依赖。再后来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则的推出,则是试图打造本国主导的国际贸易圈的举措,只不过目下尚未奏功。
        冷战时期朝鲜并没有类似今天中国的改革,但是经济并不差,更一度是东亚主要的大米出口国,因为那时他们有苏东集团作为经济腹地,有发达的对外贸易作为经济支柱,足量化肥的输入也保证了他们的农业高产。
        现在朝鲜的改革步伐比冷战时期大得多,引进外资、包产到户(朝鲜的正式叫法叫“包产到组”,但生产组基本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实际上就是包产到户)、经济特区、自由市场等措施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搞了,但是对经济推动不大,为什么?因为西方对它的制裁一直都没有放开,而原有的苏东经济腹地也伴随着冷战结束而消失,对外贸易因此垮掉了。像朝鲜这样关键性资源(主要是石油)不健全的小国,没有发达的对外贸易根本不可能自给自足。市场经济没办法让他们打破制裁,开拓国外市场,更应对不了石油匮乏问题,包产到户也不能解决化肥不足的窘境。这种情况下,经济自然上不去。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被制裁三十年还能搞好经济的。如果不能在外交上打开出路,自己在封锁下玩不出什么花。
        三代目大力拥核的目的,其实很明显——挟核自重,对美谈判。这一点两年前的金特会已表现的很明显。只有美国放开制裁,他们才能有条件盘活经济。


        IP属地:河北8楼2020-05-09 23:31
        回复
          谢谢版主支持


          IP属地:上海9楼2020-05-17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