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家有拖延宝宝总是让家长头疼不已,接下来分享一些治愈策略,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LL(lowlingjie):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宝贝在家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接下来搭配几个情境来讲解。
情境1:我想慢慢来
傍晚6点,鑫鑫一家在用餐,而5岁的鑫鑫在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有时甚至吃一口饭,玩一会儿玩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家人早已用餐完毕,可鑫鑫碗里的饭却几乎未动,妈妈急了:“哎呦,饭都凉了。”最后,妈妈连哄带骗地喂鑫鑫吃完了饭。晚上9点,妈妈说:“鑫鑫刷好牙,上床睡觉了。”鑫鑫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玩着游戏。妈妈见鑫鑫没行动,接着又说:“快来刷牙,快点,要不然明天上幼儿园要迟到了!”鑫鑫不紧不慢地回答:“你等我,我想慢慢来。”妈妈见鑫鑫如此模样,就端着水杯,拿着牙刷,走过来帮鑫鑫刷牙。临睡前妈妈对鑫鑫说:“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以后妈妈再也不帮你了。”鑫鑫抱着妈妈说:“你每次都这么说……”
情境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伴随活动结束音乐声的响起,孩子们开始把玩具放回整理筐。这时,乐乐走过来说:“呀!已经收好啦,我刚才听见嘟嘟在讲‘熊出没’的故事就走开了。”老师问他:“那你是不是应该先收好玩具呢?”乐乐叉着腰:“我又不是不愿意收拾,我只是想先听嘟嘟说故事,又没做错!”
集中活动时,孩子们都在专注地进行游戏活动。突然,乐乐起身离开座位,边走边说:“我去上厕所,等会儿就回来。”可是几分钟过去了,乐乐还是没回来,直至老师催促后,他才慢吞吞走回来说:“不要催我嘛,我刚才只是听到有小猫在叫,所以去看看。”
情境3:不要每天都催我
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陆续入园,朵朵妈妈抱着披头散发的朵朵走进班中。还没等我问些什么,朵妈就大声地说:“每天一大早就起床了,一边玩儿一边还让我喂她吃早饭,做事磨磨蹭蹭的,自己一点也不着急,每天都来不及吃完早饭,上幼儿园也迟到,真是拿她没辙了,老师交给你了……”朵妈还没说完,在一旁的朵朵马上反驳:“不要每天都催我,快好了,我不是快好了吗?”
如果我们回看案例,不难发现案例中大部分幼儿都“患”有“拖延症”。但站在幼儿的立场,解读他们的行为,我们有了深深的感悟。
▲立于一个立场:尊重幼儿
成人按照成人自己的节奏去要求幼儿,这是不公平的。站在幼儿的立场,尊重并理解他们的行为,用心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如情境1中,鑫鑫妈妈由于担心晚饭变凉、上幼儿园迟到而着急得不得了,可是鑫鑫却在一旁慢条斯理的,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动作慢一点没关系,反正妈妈会来帮忙的。因此,家长必须剔除对幼儿多余的关爱,更不能因为看幼儿做事慢就包办代替。
LL(lowlingjie):
再如情境3,从朵朵的语言“不要每天都催我,快好了,我不是快好了吗”中,我们知道朵妈每天都会催促朵朵,同时话语中,隐藏着朵朵对妈妈总是“催促”的不满,也许妈妈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朵朵的情感与内心的感受,没有遵循朵朵的生长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站在朵朵的立场考虑问题,而是一味地埋怨她动作慢,因此,朵朵不能在快乐成长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幼儿的“拖延症”让家长们十分苦恼,似乎不论怎么教育,成效都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幼儿的拖延行为呢?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是从环境所提供的示范中被动学习的人,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很大的责任。”由此可见,幼儿所有的行为问题,都与其父母的言行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主要以说教、命令、埋怨等方式养育孩子,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幼儿的体验是:总有人会帮我,用不着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幼儿的“拖延症状”呢?
【案例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以下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1.趣味当先——把枯燥的事情变成好玩的游戏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能促进幼儿发展。基于幼儿的天性,我们将枯燥的事情变成好玩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时间管理的兴趣。比如,将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变为亲子竞赛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做事的效率,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游戏时,家长可以适时放慢脚步,为他们增添自信。
情境1中,鑫鑫妈妈就可采取游戏的方式,如我是侦探、警察,我会抓牙齿中的小虫虫等促使鑫鑫愿意自己动手刷牙。关注幼儿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相应的措施才会行之有效。当然,有时也可让幼儿承担拖延的“后果”,与幼儿商定游戏规则,按时完成相应的内容,若不能及时完成,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如上幼儿园迟到、不能看动画片、不玩玩具等。逐渐养成习惯后,幼儿的生活就会变得有规律。
#育儿#
LL(lowlingjie):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宝贝在家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接下来搭配几个情境来讲解。
情境1:我想慢慢来
傍晚6点,鑫鑫一家在用餐,而5岁的鑫鑫在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有时甚至吃一口饭,玩一会儿玩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家人早已用餐完毕,可鑫鑫碗里的饭却几乎未动,妈妈急了:“哎呦,饭都凉了。”最后,妈妈连哄带骗地喂鑫鑫吃完了饭。晚上9点,妈妈说:“鑫鑫刷好牙,上床睡觉了。”鑫鑫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玩着游戏。妈妈见鑫鑫没行动,接着又说:“快来刷牙,快点,要不然明天上幼儿园要迟到了!”鑫鑫不紧不慢地回答:“你等我,我想慢慢来。”妈妈见鑫鑫如此模样,就端着水杯,拿着牙刷,走过来帮鑫鑫刷牙。临睡前妈妈对鑫鑫说:“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以后妈妈再也不帮你了。”鑫鑫抱着妈妈说:“你每次都这么说……”
情境2: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伴随活动结束音乐声的响起,孩子们开始把玩具放回整理筐。这时,乐乐走过来说:“呀!已经收好啦,我刚才听见嘟嘟在讲‘熊出没’的故事就走开了。”老师问他:“那你是不是应该先收好玩具呢?”乐乐叉着腰:“我又不是不愿意收拾,我只是想先听嘟嘟说故事,又没做错!”
集中活动时,孩子们都在专注地进行游戏活动。突然,乐乐起身离开座位,边走边说:“我去上厕所,等会儿就回来。”可是几分钟过去了,乐乐还是没回来,直至老师催促后,他才慢吞吞走回来说:“不要催我嘛,我刚才只是听到有小猫在叫,所以去看看。”
情境3:不要每天都催我
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陆续入园,朵朵妈妈抱着披头散发的朵朵走进班中。还没等我问些什么,朵妈就大声地说:“每天一大早就起床了,一边玩儿一边还让我喂她吃早饭,做事磨磨蹭蹭的,自己一点也不着急,每天都来不及吃完早饭,上幼儿园也迟到,真是拿她没辙了,老师交给你了……”朵妈还没说完,在一旁的朵朵马上反驳:“不要每天都催我,快好了,我不是快好了吗?”
如果我们回看案例,不难发现案例中大部分幼儿都“患”有“拖延症”。但站在幼儿的立场,解读他们的行为,我们有了深深的感悟。
▲立于一个立场:尊重幼儿
成人按照成人自己的节奏去要求幼儿,这是不公平的。站在幼儿的立场,尊重并理解他们的行为,用心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如情境1中,鑫鑫妈妈由于担心晚饭变凉、上幼儿园迟到而着急得不得了,可是鑫鑫却在一旁慢条斯理的,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动作慢一点没关系,反正妈妈会来帮忙的。因此,家长必须剔除对幼儿多余的关爱,更不能因为看幼儿做事慢就包办代替。
LL(lowlingjie):
再如情境3,从朵朵的语言“不要每天都催我,快好了,我不是快好了吗”中,我们知道朵妈每天都会催促朵朵,同时话语中,隐藏着朵朵对妈妈总是“催促”的不满,也许妈妈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朵朵的情感与内心的感受,没有遵循朵朵的生长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站在朵朵的立场考虑问题,而是一味地埋怨她动作慢,因此,朵朵不能在快乐成长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幼儿的“拖延症”让家长们十分苦恼,似乎不论怎么教育,成效都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幼儿的拖延行为呢?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是从环境所提供的示范中被动学习的人,父母要对他们的子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很大的责任。”由此可见,幼儿所有的行为问题,都与其父母的言行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主要以说教、命令、埋怨等方式养育孩子,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幼儿的体验是:总有人会帮我,用不着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幼儿的“拖延症状”呢?
【案例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以下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1.趣味当先——把枯燥的事情变成好玩的游戏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能促进幼儿发展。基于幼儿的天性,我们将枯燥的事情变成好玩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时间管理的兴趣。比如,将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变为亲子竞赛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幼儿做事的效率,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游戏时,家长可以适时放慢脚步,为他们增添自信。
情境1中,鑫鑫妈妈就可采取游戏的方式,如我是侦探、警察,我会抓牙齿中的小虫虫等促使鑫鑫愿意自己动手刷牙。关注幼儿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相应的措施才会行之有效。当然,有时也可让幼儿承担拖延的“后果”,与幼儿商定游戏规则,按时完成相应的内容,若不能及时完成,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如上幼儿园迟到、不能看动画片、不玩玩具等。逐渐养成习惯后,幼儿的生活就会变得有规律。
#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