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本文是说几个关于特定回目情节的推测,请注意,这些推测是在周汝昌先生9回说(以9回为1个单元,全书108回)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周氏9回说不符合曹雪芹的内心设计,那么笔者的推测恐怕也意义不大。
在中国封建时代写小说不是一件正经大事,有地位的文人一般不屑于此。文人不太可能靠写小说为生,包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本文只关注正经写长篇小说的,胡编乱造塞青小说的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曹雪芹也不太可能靠《红楼梦》为生活来源,甚至他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写,他的写作条件明显不如现在的职业作家。
除此之外,古人写长篇小说比现代人还得面临几个具体困难。现代人可能不太留意到古人的这些具体困难,笔者认为其实很需要关注一下,因为曹雪芹难以避免有相同困扰:
1、用毛笔写字,比用铅笔圆珠笔要慢不少,比电脑打字更慢得多,除了毛笔写字本身速度慢之外,也因为要磨墨,磨好的墨易干。
2、写了毛笔字的纸张要分别摊开散放,待墨水干透才能与前后页按顺序叠放。如果要装订成一本册子,更要待足够的内容写出来。
3、要查找某部分文字,得按记忆从装订好的册子或者散页中用肉眼查找。如果小说刚开始写还行,如果已写了几十万字,有时候会相当麻烦。
4、要修改、删除、迁移某些文字,除了首先要查找外,修改、删除、迁移文字远比现在的电脑打字麻烦。即使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删除也比较麻烦。因为一张纸上除了不要的部分涂上油墨,其余部分还是要保留的,所以要再次晾干纸张。如果相关纸张早已被装订成册无疑麻烦更多。顺便说一下,此拙文动笔前被笔者设想了很久,实际动笔后仍然在电脑上多番修改,如果要学古人那种条件,估计笔者早放弃了。
5、晚上写作,现代人坐在灯火通明的房间内,容易忽略古人只有蜡烛油灯做照明工具。由于古人多是业余创作,晚上写作是常事。
或有人说,笔者关注这些无事情太无聊。笔者认为不一定无聊,从某个角度看《红楼梦》的创作,或者会有所得。设想一个实际情形,为了迁移某些之前的文字,古人坐在昏暗的摇摇晃晃的烛光里,首先把散落的某张或某几张纸找出来(也可能是装订好的册子里的某几页),然后用毛笔把这些文字迁移插入到别的已写成的整段文字里,还要将这些纸上的笔墨晾干,这是多么费劲的事情?写短篇小说问题还不大。以严肃的态度写一部几十万字长篇小说,这样的事会发生多少回?况且还是一部情节十分严密,语言十分讲究,人物塑造十分到位,涉及到建筑、美食、家具、衣服饰品等社会生活各方各面的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现在我们写长篇小说哪怕是长一点的文章一般都是电脑打字,恐怕很多现代人都烛光下写毛笔字的困难都无法感同身受,更无法理解古人的其他诸多实际苦难。如果曹雪芹能穿越到现在,看见在电脑上编写文章编辑文章如此快捷方便,估计能羡慕到死。曹雪芹为了他的文字不出问题,要在大量写满毛笔字的纸页里来回查找修改很多次,其面对的实际困难完全不应该被忽略。
《红楼梦》的情节及其结构比几乎之前的任何小说更复杂(不是单指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虽然复杂,情节结构并不复杂,比如《西游记》),但是设计十分精细而巧妙,衔接也大多很自然,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诸多人物塑造得生动而真实,其中宝黛钗凤这样的主要人物可谓大获成功。光是情节结构精细自然这一点,以现在的条件,我们现在要创作这样一篇小说也极为困难,曹雪芹在古代那种条件下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笔者有个猜想:曹雪芹写《红楼梦》会不会对整个创作作一个分段管理?如果作者有意识做一个分段管理,将全书分为若干各部分,对编排出如此复杂而精巧的情节结构,并且让人物的性格在复杂的情节中得以展现十分有利。
其实笔者的猜想源自于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红楼梦》的情节以9回为一个单元,全书有12个9回,共108回(以下简称周氏9回说)。曹雪芹真的有意以9回为一个情节单元吗?笔者认为这个推测十分有意思。为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方便,或者某些深谋远虑的长篇小说作者会把他的小说做情节上的分段。在《水浒传》《西游记》《今评媒》(河蟹)等小说里,情节的分段相当明显。
笔者的猜想不完全等同于周氏9回说。笔者是奢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在周氏9回说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观点。笔者所说的创作上的分段管理不止情节分段,还包括特定回目的内容,人物塑造上的分段,稿子书写保存的分段等等。笔者在本文关注的是情节的分段、特定回目的内容和人物塑造的分段。
在中国封建时代写小说不是一件正经大事,有地位的文人一般不屑于此。文人不太可能靠写小说为生,包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本文只关注正经写长篇小说的,胡编乱造塞青小说的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曹雪芹也不太可能靠《红楼梦》为生活来源,甚至他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写,他的写作条件明显不如现在的职业作家。
除此之外,古人写长篇小说比现代人还得面临几个具体困难。现代人可能不太留意到古人的这些具体困难,笔者认为其实很需要关注一下,因为曹雪芹难以避免有相同困扰:
1、用毛笔写字,比用铅笔圆珠笔要慢不少,比电脑打字更慢得多,除了毛笔写字本身速度慢之外,也因为要磨墨,磨好的墨易干。
2、写了毛笔字的纸张要分别摊开散放,待墨水干透才能与前后页按顺序叠放。如果要装订成一本册子,更要待足够的内容写出来。
3、要查找某部分文字,得按记忆从装订好的册子或者散页中用肉眼查找。如果小说刚开始写还行,如果已写了几十万字,有时候会相当麻烦。
4、要修改、删除、迁移某些文字,除了首先要查找外,修改、删除、迁移文字远比现在的电脑打字麻烦。即使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删除也比较麻烦。因为一张纸上除了不要的部分涂上油墨,其余部分还是要保留的,所以要再次晾干纸张。如果相关纸张早已被装订成册无疑麻烦更多。顺便说一下,此拙文动笔前被笔者设想了很久,实际动笔后仍然在电脑上多番修改,如果要学古人那种条件,估计笔者早放弃了。
5、晚上写作,现代人坐在灯火通明的房间内,容易忽略古人只有蜡烛油灯做照明工具。由于古人多是业余创作,晚上写作是常事。
或有人说,笔者关注这些无事情太无聊。笔者认为不一定无聊,从某个角度看《红楼梦》的创作,或者会有所得。设想一个实际情形,为了迁移某些之前的文字,古人坐在昏暗的摇摇晃晃的烛光里,首先把散落的某张或某几张纸找出来(也可能是装订好的册子里的某几页),然后用毛笔把这些文字迁移插入到别的已写成的整段文字里,还要将这些纸上的笔墨晾干,这是多么费劲的事情?写短篇小说问题还不大。以严肃的态度写一部几十万字长篇小说,这样的事会发生多少回?况且还是一部情节十分严密,语言十分讲究,人物塑造十分到位,涉及到建筑、美食、家具、衣服饰品等社会生活各方各面的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现在我们写长篇小说哪怕是长一点的文章一般都是电脑打字,恐怕很多现代人都烛光下写毛笔字的困难都无法感同身受,更无法理解古人的其他诸多实际苦难。如果曹雪芹能穿越到现在,看见在电脑上编写文章编辑文章如此快捷方便,估计能羡慕到死。曹雪芹为了他的文字不出问题,要在大量写满毛笔字的纸页里来回查找修改很多次,其面对的实际困难完全不应该被忽略。
《红楼梦》的情节及其结构比几乎之前的任何小说更复杂(不是单指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虽然复杂,情节结构并不复杂,比如《西游记》),但是设计十分精细而巧妙,衔接也大多很自然,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诸多人物塑造得生动而真实,其中宝黛钗凤这样的主要人物可谓大获成功。光是情节结构精细自然这一点,以现在的条件,我们现在要创作这样一篇小说也极为困难,曹雪芹在古代那种条件下是怎么做到的?
于是笔者有个猜想:曹雪芹写《红楼梦》会不会对整个创作作一个分段管理?如果作者有意识做一个分段管理,将全书分为若干各部分,对编排出如此复杂而精巧的情节结构,并且让人物的性格在复杂的情节中得以展现十分有利。
其实笔者的猜想源自于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红楼梦》的情节以9回为一个单元,全书有12个9回,共108回(以下简称周氏9回说)。曹雪芹真的有意以9回为一个情节单元吗?笔者认为这个推测十分有意思。为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方便,或者某些深谋远虑的长篇小说作者会把他的小说做情节上的分段。在《水浒传》《西游记》《今评媒》(河蟹)等小说里,情节的分段相当明显。
笔者的猜想不完全等同于周氏9回说。笔者是奢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在周氏9回说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观点。笔者所说的创作上的分段管理不止情节分段,还包括特定回目的内容,人物塑造上的分段,稿子书写保存的分段等等。笔者在本文关注的是情节的分段、特定回目的内容和人物塑造的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