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龙正模编号为IPHG 1912VIII 19,这组化石包括了75厘米长的不完整齿骨、19枚牙齿、2个不完整的颈椎、7个背椎(19到20厘米)、背肋、腹肋、以及8个尾椎,其中背部神经棘的长度达到了1.69米。
下图为棘龙正模的全部材料重做,也就是著名的:“二战被炸毁的棘龙化石”。可见也不是很完整,主要就一些帆,和下颌骨,几颗牙。没有四肢
除了棘龙正模外,当时还有另一项材料。
棘龙“B”由Stromer (1915)描述,有脊椎和后肢骨骼,在棘龙正模附近的地方发现。Stromer(1934)将它分为“棘龙B”,认为它有足够的不同而属于另一种棘龙。该材料也和正模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破坏了。
也就是说,棘龙的后肢化石,很早就发现了。并且就是短腿。
只不过,没有11888的比例那么短得夸张。棘龙B,是为中型
可以看到,当时因为没有棘龙的上颌被发现,所以就套了一个常规兽脚类的上颌。
下图为2012年重置版
当年的复原
左边棘龙,右边霸王龙。早期复原。这个装架画得还挺科学,甚至拿到今天来看,大部分特征也是画对的。霸王龙的后腿起码比棘龙的大一倍
下图为棘龙正模的全部材料重做,也就是著名的:“二战被炸毁的棘龙化石”。可见也不是很完整,主要就一些帆,和下颌骨,几颗牙。没有四肢
除了棘龙正模外,当时还有另一项材料。
棘龙“B”由Stromer (1915)描述,有脊椎和后肢骨骼,在棘龙正模附近的地方发现。Stromer(1934)将它分为“棘龙B”,认为它有足够的不同而属于另一种棘龙。该材料也和正模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破坏了。
也就是说,棘龙的后肢化石,很早就发现了。并且就是短腿。
只不过,没有11888的比例那么短得夸张。棘龙B,是为中型
可以看到,当时因为没有棘龙的上颌被发现,所以就套了一个常规兽脚类的上颌。
下图为2012年重置版
当年的复原
左边棘龙,右边霸王龙。早期复原。这个装架画得还挺科学,甚至拿到今天来看,大部分特征也是画对的。霸王龙的后腿起码比棘龙的大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