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吧 关注:587贴子:185
  • 0回复贴,共1

《近思录·卷一·道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7先天树理见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的无形无迹的虚寂状态中,万事万物之理早已具备了。理是恒久的,未与物应机时无所谓先,已与物应的也无所谓后。
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
它就像一棵百尺高的大树,从根部到枝叶,都是贯通的。不能说世界万物产生以前,它即无形迹无征兆,直到事物出现了,才等着临时安排个引理施教的路子。
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既然是个路子,则只是这同样一个路子。
——《二程遗书》卷十五
1·18屈伸极返见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
从自己身边的事上去认识,各种道理都有具体的表现。
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
只就气的屈伸往来说,只在这人的呼吸中就能见到。
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屈伸往来不过是屈伸往来之理,不一定把已经从物体上消散而回归太虚的气,又看作刚刚受禀于物的气。
生生之理,自然不息。
生生之理,自然是永无止息的。
如《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
如《复卦》说“七日来复”。这七日之中,气的屈伸原本没有间断。
陽已复生,物极必返。
到《复卦》陽气已经复生,这是物极必反。
其理须如此。
其中的道理应当如此。
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所以有生就有死,有始就有终。
——《二程遗书》卷十五
1·19类聚观仁见
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
有人问什么是仁,程颐回答说:这全靠诸位自己去思考,把圣贤谈仁的话分类集中来看,体会出来。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
孟子说:“同情他人之心是仁。”
后人遂以爱为仁。
后人于是认为爱就是仁。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爱属于情感,仁自是本性,怎么能简单地把爱当作仁?
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说:“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
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
既然说是“仁的萌芽”,就不能称作仁。
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
韩愈说“博爱叫作仁”,这是不对的。
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仁者固然博爱,但认为博爱就是仁,这种说法是不可以的。
——《二程遗书》卷十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20 20: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