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吧 关注:543贴子:6,709
  • 0回复贴,共1

念佛的精进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以光是一个持名念佛,就可以从单纯的嘴巴在念诵,到嘴唱耳听,到心念心听,到心念心忆,那个时候到这个类似像广钦老和尚那样子一个念佛三昧的一个境界。所以光是一个持名念佛,其实它的境界是可以到非常非常深的,这其中主要的差别就是定力。这个其中并且还需要善知识告诉你,什么时候做这样的转折,你才有办法在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转折,知道说念佛可以精进到什么程度。那么如果我们从持名念佛,再进一步去看,还有其它种种的念佛。这里其它种种的念佛,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这本书的后半段,有非常详细的解说,我们在这里先约略的跟大家讲一下就可以了。
  持名念佛进一步应该要知道转折,就是要转折到“无相念佛”。这个转折的点就在于心念心忆的“忆”这个字,也就是说,无相念佛靠的不是一一清楚分析明白每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的每一个字,而是要靠“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个心念,要牢牢的把这个心念给忆持住,这个就是所谓的“无相念佛”。
  当然这个境界,我们要稍微跟大家澄清。其实我们在心里面持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其实就心的作用来讲,并不是真正的无相,只不过我们为了让大家跟持名念佛能够有所分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无相念佛。其实在从心的作用来看,这个还是有形相的,当然这个形相比持名念佛那个部分来说,就要深细很多,因为这个是直接持念念佛的念头。
  应该持念念佛的念头之后,持念的功用渐次深入之后,有一天你因缘来到的时候,你就会开始参究了:什么是佛要交给我们的第一义呢?什么是真心?什么叫做自性弥陀?那个时候,当你开始起了这个念头参究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进入所谓“体究念佛”的层次。所以各位菩萨可以看到,体究念佛所需要的功夫,就是要从无相念佛的功夫而来,并且如果说体究念佛要能够真的能够参的得力的话,你一定要让这个功夫做得很扎实,让它绵绵密密没有中断,这样子你才能够在所有的生活的一切细相里面,细细地去寻找,细细的去参究,这样子才有破参的可能。这个就是“体究念佛”。
  那么一旦体究念佛,一旦有朝一日破参明心了,找到了自性弥陀,找到了《心经》的那个心,找到了《金刚经》的那个心之后,这个时候,我们就叫他已经进入果地了。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人已经断了三缚结,已经预入圣果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果地”这个字。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如果持续念佛的话,我们就叫这个境界叫做“果地无相念佛”。
  各位要问说,“果地无相念佛”是要做什么用呢?那是因为体究念佛的时候,我们只是证悟了本心的存在,但是我们距离眼见佛性还有非常大的距离,所以这时候我们仍然需要依恃着无相念佛所养成的定力,继续帮助我们继续参究,这个状况、这个状态就叫做果地无相念佛。那么有朝一日,我们假如是福德具足、智慧具足、所有的因缘都具足了之后,有朝一日我们就真的能够用父母所生给我们的肉眼,亲眼看到佛性的展现,那么这个境界才叫做“实相念佛”!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看到实相,这个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所以从我们开始讲的持名念佛,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一路到实相念佛,这个种种境界的转进,种种境界的这些精进,都需要我们有这个忆佛的功夫。这个功夫其实就是要有定力,这个定力的部分,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的后半段,会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法门介绍给大家,就是无相忆念拜佛的法门,这个到后来我们再来说。
  所以,从一个单纯的念佛,各位菩萨就可以看到,念佛其实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到的只是开口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这样简单而已。所以念佛从浅的到深的,到极深的,都是念佛,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因为它的境界就是这样的广,这样的深。所有的这些功夫,一定要具足了,我们才能够在念佛的法门上面精进成就。
  顺带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固然强调功夫,可是我们强调前面所说的这些三福净业这些项目,也要深切的提醒各位菩萨,一定要好好的做到。因为我们讲的功夫是定力的增进,如果定力的增进没有搭配适当的福德的话,那么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受到许多的干扰--许多冤亲债主的干扰。所以我们功夫跟福德,两者一定要互相的相应,互相的增长,这样菩萨道才能走得既顺又稳。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2集《劝进行者、功夫、理行之一:修集资粮》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5-21 20: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