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道理,在当你持名念佛很用功的时候,你到了心念心听的这个阶段的时候,你想要再突破,让定力更深入的时候,你一定会变成心念心忆;这时候,这个次第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时候,如果你有正确足够修定的知见,那就很重要了;如果没有,那就会遇到困难而停留在那里,不然的话,你就会耽误自己的定力增上。但是也有的人,在到达了心念心听的时候,因为他没有定的知见,他这样一直修下去一直修下去,结果走到另外一条歧路去了,最后他入定去了,入定到那个无觉知的状况下,结果心里面都没有在想佛、忆佛、念佛了,他入定去了,变成入到定当中毫无觉知!
那我们来研究一下,入了这样的定,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有的人会说:“我们修定力,不就是要修定力吗?那我现在能够入定不是更好吗?”其实这个知见是有错误的!因为那个定对于体究念佛来说,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你入了那个定当中,进入到毫无觉知的状况下,若在这个时候假设你舍寿,你要往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当 佛来感应加持接引你的时候,你也不知道 佛来了,这个问题就出在你对于定的知见不足所引起的。因为他不知道定力与定境的不同,错把定境当成定力,我们精进用功所要达到的,乃是定力的增上、定力的成就,而不是要入那个定境当中去当那个无事人。
其实当你有了定力的时候,你在动中照样可以维持在定的等持状况下,对于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个就叫做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在临命终时,你可以凭藉着这个定力,在 佛来加持接引你的时候,你可以清清楚楚而心不散乱、一心不乱,这时候你就可以一心念佛而可以轻轻松松的往生诸佛净土了。
如果你持名念佛到了心念心听的阶段,这个心念听的方向,如果一直深入下去,结果入了那个毫无觉知的定当中变成一念不生毫无觉知,这个时候 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入了定没有感觉 佛来,结果 佛看到你不想去了,而因此祂就回去,就走了。那你出定以后却就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去那里干什么呢?去那里享受天福。当你的天福享受尽了,你剩下的只剩小恶业,最后还是要下堕三涂的,那就很不值得了,就很倒霉了!所以我们要的是定力,而不是要在那个定境当中去享受那个定境的定相。尤其体究念佛的时候,所要的乃是动中的定力能够成就。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向,来作一个譬喻,譬如我们爬山要训练脚力,让脚力稳健有力量,因此我们就往山上一直爬一直爬,每天就是要往山上去爬,透过爬山这样训练来成就自己的脚力与耐力;因为有了脚力与耐力,那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透过这个脚力与耐力这个工具做更多的事。可是当你透过爬山训练脚力的时候,你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某个阶段,你看到山边风景美丽,你就不自觉的驻足在那里欣赏风景,那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在继续训练你的脚力呢?其实是没有!结果是没有再继续爬山训练脚力,你却停留在那里受用美丽的风景,这个时候,你的脚力没有继续的增进而在原地踏步,结果花了很多时间是在欣赏风景,却不是训练脚力与耐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训练定力,我们要体究念佛的时候,你得要训练动中的定力;尤其这个定力的训练,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缺乏正确修定的知见,结果你入了那个定境当中去享受那个定境当中轻安、快乐、毫无觉知的那个状况下,所以没有再让自己的定力继续增上,却是花时间在受用那个定境中的韵味,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在那里无所觉知的受用定境,这样是浪费生命的!自己的定力却没有进步,因为你在享受定境、定相的韵味而已。这个问题就出在因为这个学人他没有正确修定的知见!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3集《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见》
那我们来研究一下,入了这样的定,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有的人会说:“我们修定力,不就是要修定力吗?那我现在能够入定不是更好吗?”其实这个知见是有错误的!因为那个定对于体究念佛来说,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你入了那个定当中,进入到毫无觉知的状况下,若在这个时候假设你舍寿,你要往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当 佛来感应加持接引你的时候,你也不知道 佛来了,这个问题就出在你对于定的知见不足所引起的。因为他不知道定力与定境的不同,错把定境当成定力,我们精进用功所要达到的,乃是定力的增上、定力的成就,而不是要入那个定境当中去当那个无事人。
其实当你有了定力的时候,你在动中照样可以维持在定的等持状况下,对于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个就叫做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在临命终时,你可以凭藉着这个定力,在 佛来加持接引你的时候,你可以清清楚楚而心不散乱、一心不乱,这时候你就可以一心念佛而可以轻轻松松的往生诸佛净土了。
如果你持名念佛到了心念心听的阶段,这个心念听的方向,如果一直深入下去,结果入了那个毫无觉知的定当中变成一念不生毫无觉知,这个时候 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入了定没有感觉 佛来,结果 佛看到你不想去了,而因此祂就回去,就走了。那你出定以后却就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去那里干什么呢?去那里享受天福。当你的天福享受尽了,你剩下的只剩小恶业,最后还是要下堕三涂的,那就很不值得了,就很倒霉了!所以我们要的是定力,而不是要在那个定境当中去享受那个定境的定相。尤其体究念佛的时候,所要的乃是动中的定力能够成就。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向,来作一个譬喻,譬如我们爬山要训练脚力,让脚力稳健有力量,因此我们就往山上一直爬一直爬,每天就是要往山上去爬,透过爬山这样训练来成就自己的脚力与耐力;因为有了脚力与耐力,那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透过这个脚力与耐力这个工具做更多的事。可是当你透过爬山训练脚力的时候,你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某个阶段,你看到山边风景美丽,你就不自觉的驻足在那里欣赏风景,那这个时候你有没有在继续训练你的脚力呢?其实是没有!结果是没有再继续爬山训练脚力,你却停留在那里受用美丽的风景,这个时候,你的脚力没有继续的增进而在原地踏步,结果花了很多时间是在欣赏风景,却不是训练脚力与耐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训练定力,我们要体究念佛的时候,你得要训练动中的定力;尤其这个定力的训练,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缺乏正确修定的知见,结果你入了那个定境当中去享受那个定境当中轻安、快乐、毫无觉知的那个状况下,所以没有再让自己的定力继续增上,却是花时间在受用那个定境中的韵味,这样花了很多时间在那里无所觉知的受用定境,这样是浪费生命的!自己的定力却没有进步,因为你在享受定境、定相的韵味而已。这个问题就出在因为这个学人他没有正确修定的知见!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23集《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