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溪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上有人讲了聂卫平的,我在这里讲讲马晓春。
1995年的马晓春年,实实在在的激励一代人。但马晓春对中国围棋的贡献,被极大地低估了。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c396ca7b851f3dec3b2b96ca4eff0ec/f07112178a82b9015bbf675e648da9773812efde.jpg?tbpicau=2025-02-26-05_eb1e935be4f2d5a8dfa7156241628e1c)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8e936b2d91b9d168ac79a69c3dfb4eb/88c84fa98226cffc10381bdfae014a90f703eade.jpg?tbpicau=2025-02-26-05_2585a5b0589037b7440ac42ca4f60eb2)
聂老84-87年率队拿下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故事,大家听得很多了。 有一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感。
其实并没有。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国围棋还是被日本按在地上打。;擂台赛第四届就被打回原形,第五届回光返照之后,六七八又连输三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dc0e79bb0efce1bea2bc8c29f50f3e8/d449bb4543a98226c2d38f4a9d82b9014b90ebde.jpg?tbpicau=2025-02-26-05_7df0d6a708c53693014ce8a4e4ccf053)
擂台赛之外。又开展了中日个人对抗战(名人战+天元战),前四年中国连输八阵(88-92)。
这个时候我们要聊一聊,谁要为88年-92年这段时期的大败负责? 那我们要先聊一下,谁是当时中国的围棋第一人?
从82年建立段位制开始算起,到1995马晓春年结束。中国围棋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都应该是马晓春。
82-88年无杯赛。全国棋手只有2个追求:升九段,拿个人赛冠军。可以看两个:
全国围棋个人赛(82-88):马晓春4冠,聂卫平,方天丰,钱宇平各一。
棋院内部升段赛:这个聂卫平就不参与了。简单的讲,越早升到九段的越厉害。
(82年定段段位-9段)
1983 马晓春(7-9)
1986 曹大元(6-9)
1987 钱宇平(4-9) 江铸久(5-9)
1988 刘小光(特批 6-9) 芮乃伟 (4-9)
1991 俞 斌 (3-9)
1993 陈临新 (4-9) 张文东 (1-9)
1995 廖桂永 (4-9) 邵震中 (6-9)
88年后出现了2个顶级国内大赛,名人战和天元战。各算到95年前8届16个头衔吧:(名人+天元)
马晓春:9 (7+2)
刘小光:5 (1+4)
聂卫平:2 (0+2)
88年后有了国际大赛,只有马晓春94-95年拿过两个世界冠军(东洋证券+富士通)。
所以82年-95年,马晓春从各个层面上讲,都是毫无争议的围棋第一人。只是大家把注意力定格在中日擂台赛上聂卫平的高光表现罢了。向前看他的战绩远远超过了聂卫平,向后看他把同代人甩开了半个身位。
同代人中,综合各种比赛战绩,能和马晓春一战只有几个人:刘小光,钱宇平,江铸久,芮乃伟,曹大元。 但由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压抑,这些人在88年-92年这个时期,都选择:不跟这个**的体制玩了。 只有马晓春用自己妖异的身法,强行的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那么问题就是,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这段时期,中国围棋第一人马晓春在作什么? 他在寻求一个突破,打败一个他一直无法战胜的对手,日本如日中天的小林光一。 1985年-1991年,马晓春和小林光一下过七局,七战七败。 直到1992年的中日围棋名人战上,马晓春实现了这个突破。以2:1赢了下来。
最重要的是,自1988开始出现国际比赛起,中国人惊讶的发现,我们不但没超越日本,原来连韩国都打不过。等到1992年马晓春终于在名人战在上打败小林光一时,日后横霸十年,一人压制全天下,给这个围棋界撒下无数阴影的 李昌镐已经两夺东洋杯了。
92年李昌镐17岁,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所幸马晓春崛起的势头,已经无人可挡。27岁的他终于结婚了。丈母娘都解决了,余人便区区不足惧。妖刀出鞘,天下莫能与之争。名人战以小林光一祭刀之后,马晓春毫不客气的在棋王战夺走聂卫平仅有的头衔。接下来几年他又将新体育杯等所有他想的到的国内冠军收入囊中,临出门抢了刘小光的中国天元位,再斩日本天元林海峰祭旗。 心无旁逸的出征世界赛场。
那一年世界上有三个国际比赛。但对中国来说,只有两个: 韩国举办的东洋证券杯,日本举办的富士通杯。
马晓春95年先战汉城,连破王立诚,曹薰铉,在决赛中遇到了熟悉的老面孔,聂老。 马晓春把后者送回北京,安安静静的作一个在电视机里讲棋的美男子。自己转战日本,连克加藤正夫,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四大超一流,拿下第二个冠军。
实际上,在漫长的上个世纪末,中国围棋都非常非常压抑。看看历届冠军图就会发现。没有马晓春在那年两夺桂冠,85年聂卫平掀起的那股围棋热,根本就无以为继。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8c05f468a16fdfad86cc6e6848e8cea/7c248e26cffc1e1785ad285c5d90f603728de9de.jpg?tbpicau=2025-02-26-05_9c8b9e8ce84f8f2e95cf3300dadea0b9)
图来自@高飞龙 。 侵删
马晓春18岁就是全国冠军了。在82年到87年这漫长的无赛可打的日子里,他拿了四次全国个人赛冠军。换句话说,不管有没有聂卫平,不管有没有中日擂台赛的胜利,都不会影响马晓春的崛起。
但是没有马晓春在94-95年点得那两盏灯,很多人都不会再下棋了。
这两盏灯改变了太多事情,比如中国围棋的建制,盘活了整个死气沉沉的中国围棋界。
如果没有马晓春,很多事情都会改变:
98-99双冠的俞斌很可能会继续作一名出色的IT商人。
04-08三冠的常昊应该会一直下棋,但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那么久:因为他的妻子张璇未必会在95年回国。
05-11扛鼎的80后棋手古力孔杰未必会在95年先后拜师国手。
待更,马晓春的影响我会细细说。 先别点赞,有兴趣的留个言我更完了会通知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上有人讲了聂卫平的,我在这里讲讲马晓春。
1995年的马晓春年,实实在在的激励一代人。但马晓春对中国围棋的贡献,被极大地低估了。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c396ca7b851f3dec3b2b96ca4eff0ec/f07112178a82b9015bbf675e648da9773812efde.jpg?tbpicau=2025-02-26-05_eb1e935be4f2d5a8dfa7156241628e1c)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8e936b2d91b9d168ac79a69c3dfb4eb/88c84fa98226cffc10381bdfae014a90f703eade.jpg?tbpicau=2025-02-26-05_2585a5b0589037b7440ac42ca4f60eb2)
聂老84-87年率队拿下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故事,大家听得很多了。 有一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感。
其实并没有。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国围棋还是被日本按在地上打。;擂台赛第四届就被打回原形,第五届回光返照之后,六七八又连输三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dc0e79bb0efce1bea2bc8c29f50f3e8/d449bb4543a98226c2d38f4a9d82b9014b90ebde.jpg?tbpicau=2025-02-26-05_7df0d6a708c53693014ce8a4e4ccf053)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b3e01b261c6a7efb926a82ecdfbafe9/8c94e7c4b74543a98e095ea109178a82b80114dd.jpg?tbpicau=2025-02-26-05_1138b0bb14a5f73cd91f97e987c73401)
这个时候我们要聊一聊,谁要为88年-92年这段时期的大败负责? 那我们要先聊一下,谁是当时中国的围棋第一人?
从82年建立段位制开始算起,到1995马晓春年结束。中国围棋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都应该是马晓春。
82-88年无杯赛。全国棋手只有2个追求:升九段,拿个人赛冠军。可以看两个:
全国围棋个人赛(82-88):马晓春4冠,聂卫平,方天丰,钱宇平各一。
棋院内部升段赛:这个聂卫平就不参与了。简单的讲,越早升到九段的越厉害。
(82年定段段位-9段)
1983 马晓春(7-9)
1986 曹大元(6-9)
1987 钱宇平(4-9) 江铸久(5-9)
1988 刘小光(特批 6-9) 芮乃伟 (4-9)
1991 俞 斌 (3-9)
1993 陈临新 (4-9) 张文东 (1-9)
1995 廖桂永 (4-9) 邵震中 (6-9)
88年后出现了2个顶级国内大赛,名人战和天元战。各算到95年前8届16个头衔吧:(名人+天元)
马晓春:9 (7+2)
刘小光:5 (1+4)
聂卫平:2 (0+2)
88年后有了国际大赛,只有马晓春94-95年拿过两个世界冠军(东洋证券+富士通)。
所以82年-95年,马晓春从各个层面上讲,都是毫无争议的围棋第一人。只是大家把注意力定格在中日擂台赛上聂卫平的高光表现罢了。向前看他的战绩远远超过了聂卫平,向后看他把同代人甩开了半个身位。
同代人中,综合各种比赛战绩,能和马晓春一战只有几个人:刘小光,钱宇平,江铸久,芮乃伟,曹大元。 但由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压抑,这些人在88年-92年这个时期,都选择:不跟这个**的体制玩了。 只有马晓春用自己妖异的身法,强行的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那么问题就是,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这段时期,中国围棋第一人马晓春在作什么? 他在寻求一个突破,打败一个他一直无法战胜的对手,日本如日中天的小林光一。 1985年-1991年,马晓春和小林光一下过七局,七战七败。 直到1992年的中日围棋名人战上,马晓春实现了这个突破。以2:1赢了下来。
最重要的是,自1988开始出现国际比赛起,中国人惊讶的发现,我们不但没超越日本,原来连韩国都打不过。等到1992年马晓春终于在名人战在上打败小林光一时,日后横霸十年,一人压制全天下,给这个围棋界撒下无数阴影的 李昌镐已经两夺东洋杯了。
92年李昌镐17岁,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所幸马晓春崛起的势头,已经无人可挡。27岁的他终于结婚了。丈母娘都解决了,余人便区区不足惧。妖刀出鞘,天下莫能与之争。名人战以小林光一祭刀之后,马晓春毫不客气的在棋王战夺走聂卫平仅有的头衔。接下来几年他又将新体育杯等所有他想的到的国内冠军收入囊中,临出门抢了刘小光的中国天元位,再斩日本天元林海峰祭旗。 心无旁逸的出征世界赛场。
那一年世界上有三个国际比赛。但对中国来说,只有两个: 韩国举办的东洋证券杯,日本举办的富士通杯。
马晓春95年先战汉城,连破王立诚,曹薰铉,在决赛中遇到了熟悉的老面孔,聂老。 马晓春把后者送回北京,安安静静的作一个在电视机里讲棋的美男子。自己转战日本,连克加藤正夫,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四大超一流,拿下第二个冠军。
实际上,在漫长的上个世纪末,中国围棋都非常非常压抑。看看历届冠军图就会发现。没有马晓春在那年两夺桂冠,85年聂卫平掀起的那股围棋热,根本就无以为继。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8c05f468a16fdfad86cc6e6848e8cea/7c248e26cffc1e1785ad285c5d90f603728de9de.jpg?tbpicau=2025-02-26-05_9c8b9e8ce84f8f2e95cf3300dadea0b9)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e340c4beafaaf5184e381b7bc5594ed/bdabc3fc1e178a82a92edbcde103738da877e8de.jpg?tbpicau=2025-02-26-05_27595a32654fc9e0e764bb68ad5e1fd3)
马晓春18岁就是全国冠军了。在82年到87年这漫长的无赛可打的日子里,他拿了四次全国个人赛冠军。换句话说,不管有没有聂卫平,不管有没有中日擂台赛的胜利,都不会影响马晓春的崛起。
但是没有马晓春在94-95年点得那两盏灯,很多人都不会再下棋了。
这两盏灯改变了太多事情,比如中国围棋的建制,盘活了整个死气沉沉的中国围棋界。
如果没有马晓春,很多事情都会改变:
98-99双冠的俞斌很可能会继续作一名出色的IT商人。
04-08三冠的常昊应该会一直下棋,但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那么久:因为他的妻子张璇未必会在95年回国。
05-11扛鼎的80后棋手古力孔杰未必会在95年先后拜师国手。
待更,马晓春的影响我会细细说。 先别点赞,有兴趣的留个言我更完了会通知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