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吧 关注:587贴子:185
  • 0回复贴,共1

《近思录·卷二·为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16振民育德见
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
有个人从事园圃种植,役使自己的心智和体力,很是劳累。
先生曰:“《蛊》之《象》:‘君子振民育德’。
程颢说:《周易·蛊卦》的《象》辞说:“君子振奋人民,培养自己的道德。”
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全无他为。
君子的事业,只有这两方面,其余的没有什么可做。
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这两方面,就是为己和为人的学问。
——《二程遗书》卷十四
2·17弘毅得仁见
程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
程先生说:“广泛地学习并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询问并能联系当前的问题多加思考,孔子就说‘仁就在这中间’。为什么呢?
学者要思得之。
凡是治学的人都务必要深思熟虑以搞清楚这个问题。
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只要了解此中的道理,就是掌握了贯通形上形下的学问。”
又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
程先生又说:“如果一个人做学问而不广博涉猎,那么他就不能获得为学的真谛;如果一个人治学的志向不是那么的真诚恳切,那么他就不能够身体力行。
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
做学问兢兢战战、深思熟虑而反求诸己知行合一的人士,已然在这个治学的过程当中具备了仁的道义。”
又曰:“近思者以类而推。”
程先生还说:“善于就当前的问题进行思考者,会从一件事物的透彻理会研究中类比推衍到其它事物上去。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于无所不知也。”
苏氏曰:“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
苏先生说:“广泛地接触并学习但却没个明确的目标与志向,那么虽然能夸夸其谈但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缺乏针对性的提问以及深思熟虑,那么即便学来学去也是徒劳无益。”
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
为学时倘若一昧地追求广博而无坚韧不拔的意志,那么就毫无原则规矩可言而最终导致治学失败。
“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与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
为学时倘若一昧地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不进行广泛涉猎,那么就会因为见识浅薄孤陋寡闻而不可以以学问家的身份自居。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可以看出,弘和毅对于一个人提高道德品质以及知识素养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二程遗书》增补篇
2·18好高骛远见
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
程颐说:古代的学者,从从容容学习,深入地体会经传,学习有个主次先后、循序渐进的用功顺序。
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
今天的学者,却把学道只当作一场话说,看得轻而易举而不去下真实甚深的工夫。
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我常常喜欢杜预说的话:“为学就像江河水的浸透,就像春雨的润泽,如冰在水中涣然消融,弄通了道理心中怡然而乐,然后才算学有收获。”
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
今天的学者,往往认为子游、子夏的学问太小,不值得学。
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
但子游子夏的一言一事,却都是实在的。
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
后代的学者好高鹜远,就像一个人,他的心在千里之外游荡,但人却只在这里呆坐着而毫无实际行动。
——《二程遗书》卷十五
2·19公仁恕爱见
仁之道,要只消一个公字。
实现仁的方法,关键只需要一个“公”字。
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
不过公只是仁所表现出来的道理,故此不能把公就称作仁。
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
公心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仁。
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
只因为能公就做到了自我与外物兼顾,所以能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
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恕就是仁的推行,爱就是仁的功用。
——《二程遗书》卷十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02 18: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