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吧 关注:587贴子:185
  • 0回复贴,共1

《近思录·卷二·为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20词章非文见
问:作文害道否?
有人问:作文损害学道吗?
曰:害也。
程颐回答:损害。
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
大凡作文,不专心则写不好。
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
如果专心了,那么心志局限在做表面文章上,又怎么能够让境界知见与天地一样博大呢?
《书》曰:“玩物丧志。”
《尚书》上说:“玩物丧志。”
为文亦玩物也。
作文也玩物啊。
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
吕大临有一首诗说的好:“如果写文章写的能像元凯先生一样好,才刚刚能够在这效法过程中养成一种做文章的癖好;如果写俳谐文写的和司马相如一样,才仅算是初步窥见了作文之道。
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
唯独我孔氏一门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当知颜回的心斋一法就已然精妙绝伦独步天下了。”
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
古代的学者只专意于涵养性情,其它则不追求。
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
今天写文章的人,专意追求辞章语言的悦人耳目之感官享受。
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
既然务求取悦于人,这不是俳优又是什么呢?
曰:古者学为文否?
问的人又说:古代的人学作文吗?
曰:人见六经,便以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
程颐回答说:人们看见了六经,就认为圣人也写文章,不知道圣人只是抒发胸中蕴蓄,自然成文罢了。
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
这就是孔子说的“有德行的人一定有真情流露的言词”。
曰:游、夏称文学,何也?
问的人又说:子游、子夏以文学见称,是怎么说呢?
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
程颐回答:子游、子夏又什么时候曾经拿着笔大写特写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作文呢?
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就比如《周易》说的:“观察天文以弄清四时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
此岂词章之文也?
这里说的文难道是辞藻文章的文吗?
——《二程遗书》卷十八
2·21圣道志向见
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
不要说将第一等的志向让与别人,自己先去做第二等的追求。
才如此说,便是自弃。
刚刚这么一说,你就是拒而不为而自弃于善了。
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
虽然和那些不能安居于仁行事由义的人程度不同,但自卑却是同样的。
言学便以道为志。
说到为学就应该以圣人之道作为志向。
言人便以圣为志。
说到做人就应该以成为圣人为志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二程遗书》卷十八
2·22集义养气见
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
有人问:“一定要从事于养气的话”,应该用敬去培养吗?
曰:敬是涵养一事。
程颐回答说:敬是涵养性情方面的事。
“必有事焉”,须用集义。
“一定要从事于养气”,应该用积累义。
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只知道用敬,却不知道积累义,那其实是什么事也没有做成。
又问:义莫是中理否?
又问:义的意思莫不是符合理呢?
曰:中理在事,义在心。
程颐回答说:符合道的理体现在为人处事上,义却存在于人的心里。
故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二程遗书》卷十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04 16: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