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记忆吧 关注:683贴子:4,273
  • 0回复贴,共1

詩人與南站二十世纪30年代,塘沽南站建起了一座“三面人行天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詩人與南站
二十世纪30年代,塘沽南站建起了一座“三面人行天桥”,并在下行站台建了一个风雨棚,供旅客们休息用。这首诗的背景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塘沽南站,诗人在诗里号召青年和人民起来革命,不当亡国奴,也同时对孩子们宣讲。(当时的塘沽车站即现在的塘沽南站)
王亚平(1905——1983),字减之,原名王福全,笔名罗伦、李篁、白汀、大威等,威县皇神庙人,中国著名诗人、作家。自幼聪明好学,12岁就读县立高小,15岁考入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颇喜爱新诗文,学写新诗,曾参加学校“文艺研究社”试演话剧。他的第一部诗集为《红蓼集》。
1930年12月,25岁的王亚平受聘在铁道部塘沽扶轮小学(原铁路二小)任国文教员。此时塘沽已有许多日本人,常发生日本人侮辱中国人的事件。王亚平痛切地感到,敌人的刺刀已经搁在了我们的脖子上,如果中国人不觉醒,不团结起来抗争,那就只有亡国了。王亚平感到唤醒民众的必要性。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精力钻研文艺理论,关注各种文艺刊物,并且开始进行以劳工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希望借此唤醒民众,使民众起来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自己的解放。
1931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王亚平在塘沽亲眼目睹了东北开来的难民车,车顶上、车厢里到处爬满了难民,饥饿的眼睛,恐怖的嘴唇,疲惫的面孔,孩子在母亲怀里无力地泣叫,老人哭红了眼睛。在塘沽过天桥时,有人喊:“天桥!天桥!趴下!”那些人困心骇的难民,有的突然站起,有的趴下,有的被天桥碰个头破血烂,真是人间之惨莫于此。这一切和日本人明晃晃的刺刀、凶恶的目光、车站上高悬的太阳旗,交相辉映织成一幅惨烈的国人流亡图。王亚平为这幅流亡图所震惊,他再也无法沉默了,便以诗做武器,投入滚滚的抗日洪流中。这时期的作品到1935结集出版,便是他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 王亚平的诗歌明快朴实,长于描述,由于诗人注意向民歌、民谣学习,语言也比较接近大众口语。
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王亚平怀着悲痛的心情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追悼鲁迅大会,遭到当局的驱逐,被迫东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王亚平立即回国投入抗日洪流。曾在上海编印《拓荒者》,与关露合写诗歌壁报《战号》,并出版“七七事变”后第一个诗刊《高射炮》。1939年11月王亚平前往重庆,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2年起,王亚平会同柳倩、臧云远等先后编印诗歌丛刊《春草集》和《夏叶集》。1944年他又和臧云远、柳倩发起“春草诗社”,编辑“诗家丛刊”——《诗人》和《星群》以及《春草诗刊》等。1946年,王亚平受周恩来委派到冀鲁豫边区从事文艺领导工作,对解放区文艺运动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解放后王亚平曾任北京市文联秘书长兼党组书记。1955年受冲击沉冤20多年,1981年平反。1983年,王亚平哮喘病发作不幸去世,享年78岁。
孩子的疑问
作者:王亚平
爸爸:
塘沽车站不是中国的吗,
为什么日本兵来站岗?
那天,他踢小郭的,
今天,他拿枪对我瞄准着,
多么厉害呀!——爸爸。
爸爸:
候车室里怎么也有日本兵呢?
为什么他们要检查旅客?
那天扭去了一个中国人,说他有嫌疑,是汉奸,
什么是汉奸呀?——爸爸!
爸爸:
火车不是中国人的火车吗,
为什么日本兵随便坐呢?
我见他们上去十几个,
都没有车票,还拿着枪,
为什么他们能这样呀?——爸爸。
爸爸:
为什么日本兵老欺侮我们呢?
人们都说东三省叫他们抢去了,
还要占塘沽,占天津,……是真的吗?
大五说:‘小日本真该打倒了!’
谁去打倒小日本呀!——爸爸?
1933年,冬,塘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6 06:2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