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削弱、夺权。
唐代以前,氏族大地主、文人阶层掌握了土地财富和知识的双重垄断。穷人没有财力,也没有门路去接受教育。即使有个别天纵英才,当时的官员选拔制度是推荐制为主。寒门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必须依附世家大族。
所以文人地主阶层才是实际上的国家掌控者,皇帝必须对他们做出种种让步。五代十国的时候,甚至皇帝想要娶一个五姓女做皇后,世家大族还根本看不上,不愿意要皇帝做女婿。
武则天搞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得贫寒人家的孩子,世家大族以外的利益集团,能够取得步入朝堂的机会。从而逐渐培植起一个能够跟氏族对抗的实力集团。
在此时,科举出身的文人是穷人家的孩子居多,他们要跟大地主氏族文人争夺土地所有权,争夺教育资源,争夺朝堂话语权。皇帝在不惹翻氏族,造成统治动荡的前提下,蚕食鲸吞,利用贫寒出身的科举文人,削弱了氏族的力量。所以我们今天不再听见什么世家大族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尤其是宋朝开始,活字印刷术的推广,造纸术的降低成本,使得书不再是过去全靠手抄,价格昂贵,可以被世家大族藏起来不给人看,从而垄断教育资源的时代了。寒门书生迅速崛起。掌握了朝堂话语权。
宋朝皇帝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对文人集团干翻氏族集团的酬谢,可以说是一种分赃大会。人家给你办成了皇帝们努力了一千年才办成的事儿,你不得给人家的子孙后代,享一千年的福吗?
所以宋代的文人社会地位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小日子过得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