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个热闹
大小轮的搭配我还没试过,不知道爬坡能力怎样;座舱3X3太重,会减少一些机动性,地形车从实用角度我都用露天驾驶的;单块太阳能板的话,斜板需要把车停对方向才能发电,为了避免这类繁琐小操作我干脆都是用平板的,反正不指望早晚那点电量。
最近玩了几个禁空档(不造旋翼),拼了几台地形车:
简易纯电地形车,后轮比前轮高一格,爬坡能力最高能爬80度左右的坡(比我原先造那个悬浮盘的要给力),当然要控制爬坡车速(提速太高,爬坡时车头会翘空)和蛇皮走位大.法:


这货适合爬宽坡,因为车身轴距太短,所以高速转向有时会翻;另外这类地形车全都是爬坡强,下坡惨(下坡需控制车速):


极简版,跟第一款比少了个小箱子,车头更轻能爬大约85度左右的坡:


加轮版,适合爬一些着力点比较奇怪的坡:


无聊造的两栖车,每个气垫之间都用上下活动的铰链连接(左右活动铰链不敢加,怕卡BUG);耗能大所以用的大重氢;因为矿机离地高,所以采矿效率有些低下;车速普普通通,爬坡有些差强人意(还是太重了),只能说是个鸡肋,不过聊胜于无罢。


大小轮的搭配我还没试过,不知道爬坡能力怎样;座舱3X3太重,会减少一些机动性,地形车从实用角度我都用露天驾驶的;单块太阳能板的话,斜板需要把车停对方向才能发电,为了避免这类繁琐小操作我干脆都是用平板的,反正不指望早晚那点电量。
最近玩了几个禁空档(不造旋翼),拼了几台地形车:
简易纯电地形车,后轮比前轮高一格,爬坡能力最高能爬80度左右的坡(比我原先造那个悬浮盘的要给力),当然要控制爬坡车速(提速太高,爬坡时车头会翘空)和蛇皮走位大.法:


这货适合爬宽坡,因为车身轴距太短,所以高速转向有时会翻;另外这类地形车全都是爬坡强,下坡惨(下坡需控制车速):


极简版,跟第一款比少了个小箱子,车头更轻能爬大约85度左右的坡:


加轮版,适合爬一些着力点比较奇怪的坡:


无聊造的两栖车,每个气垫之间都用上下活动的铰链连接(左右活动铰链不敢加,怕卡BUG);耗能大所以用的大重氢;因为矿机离地高,所以采矿效率有些低下;车速普普通通,爬坡有些差强人意(还是太重了),只能说是个鸡肋,不过聊胜于无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