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春风吧 关注:206贴子:57,921

『音乐随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和音乐有关.
    这里没有门槛.流行的,摇滚的,古典的...只要感动过你,好听,都可以往这儿放: )

    爱春春,爱音乐.用音乐来交朋友,是很快乐的事


1楼2005-11-24 23:57回复
    1 音乐---这两个字太沉重 
      一生钟爱的音乐 


    一个真正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听乐时间一长,往往会有自己一生最钟爱的作品,所谓钟爱,就是这些作品就象自己身体内流淌的血液,自己对它的的爱是到死方休。它也许是伟大的,也许不伟大,只是和自己有一种莫名的缘分,就象自己的初恋情人一样刻骨铭心.自己也往往会为这些作品收集一些的版本或者乐谱而不厌其烦。不知道大家所钟爱的作品是什么,先把自己喜欢的写在下面: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44


    2楼2005-11-25 00:22
    回复
      1,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几乎每部都是精品,27部中第是9,,20,21,22,23,25等尤其喜欢,但就这一首最难分难舍。千言万语都不能道尽自己对它的钟爱。它才是莫扎特真正的<安魂曲>. 

      2,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听第2章就禁感叹莫扎特惊世的旋律天才,莫扎特也真是写木管音乐的圣手。这部作品我倒不想收集其它的什么版本,因为卡尔伯姆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都把它演绎绝了!听了第二乐章,你会明白什么叫天鹅之歌.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46  


      3楼2005-11-25 00:23
      回复
        3,贝多芬《第3交响乐》,喜欢第3是甚过了第5,6,9,它在我听乐经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它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里程碑。贝多芬在创作<第9交响乐>以前,就对友人说过他自己最钟爱的是第3,而不是第5. 
         
        4,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有些人认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能和贝多芬的平分秋色,我对这种说法向来都嗤之以鼻的,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很出色的,但在贝多芬这部伟大作品面前,只能屈居第二了. 
         
        5,贝多芬〈莱阿诺娜三首序曲〉,第一次听到这三部序曲就不禁惊呼:世上竟会有这么伟大的序曲!它真是浓缩的交响乐,是贝多芬9部交响乐之外最伟大的交响作品,因为太独特,所以一般是单独抽出来演奏.相对于歌剧来说,贝多芬在管弦乐上更长袖善舞.这里顺便推荐马舒尔的版本,他的演绎恢弘而深远,最适合我的神经。 
         
         6,〈“热情”和最后三部钢琴奏鸣曲〉,每听“热情”的第二乐章就仿佛觉得整个宇宙都为之沉寂;仿佛听得见自己的心跳.也记得第一次听最后三部奏鸣曲时,屋内都有一种莫名的空气在弥漫,这是贝多芬晚年心境的折射,气韵沉雄!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4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音乐---这两个字太沉重 
          7,舒伯特〈第21钢琴奏鸣曲 960〉,是舒伯特的绝唱,具有一种超然心境。和莫扎特的<第27钢琴协奏曲>异曲同工.舒伯特在这里仿佛把一切看透,看淡,从容地迈向只属于他的世界.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47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音乐---这两个字太沉重 
          8,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就感叹道:早知道大提琴能写得这么好听,我就去写一部了。但我想一脸严肃的勃拉姆斯就真去写,能写得这么美吗?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48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音乐---这两个字太沉重 
          9,肖邦〈幻想即兴曲〉,每听这部作品都会心潮起伏。一听再听都不厌倦。浪漫乐派的幻想与放浪恣肆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其实喜欢的作品是很多的,象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贝多芬的第9交响乐,<第4钢琴协奏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肖邦的<4首叙事曲>等等,但从各方面来衡量,只选出了这些最深入自己内心的作品..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48   回复此发


        4楼2005-11-25 00:23
        回复
          应该说中国古代的音乐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郑侯乙编锺;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教坊等等,这都是明证。理论上有《礼记-乐记》,《声无哀乐论》等这些著名的音乐名著,历代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里描写音乐的数量简直是惊人,这都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谈中国古代的音乐不能不提到中国音乐美学,谈中国音乐美学就不能不牵涉到中国的古典美学,《周易》的阴阳之说就发展到后来的阳刚和阴柔之美的划分,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中国人的审美观更是影响之大,还有庄子提倡的自然美以及后来的“境生象外”之说都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成分。 

          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我个人总是非常认同与会心,最近正在读《文心雕龙》,此书真可谓“体大而虑周”(章学诚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和集大成之作,中国的古典美学观念由此而全面奠定。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55   回复此发言


          5楼2005-11-25 00:23
          回复
            最近突然顿悟到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境界,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境界,“天人合一”就是这两个境界的融合(后来读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看到他也正提出了这个观点)。 

            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美学里也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境界。当然,中国古典美学词典里是很难找到“崇高”这个语汇的,中国古代音乐作品里也因此总少些大气的东西,更多的是闲远和冲淡;平和与安静。 

            无论是作为美学上的崇高,还是道德上的崇高,都是现在中国人更需要的,这也就是自己很崇拜莫扎特,但更偏爱贝多芬的原因。 

            注:其实对莫扎特我也是最近才喜欢上,过去总是不大喜欢他,特别是读过他的传记之后。但,跳出他的生活,用心感悟他的音乐之后,才物可救药的喜欢上他了。有篇莫扎特小传,写得很出采,有空打上来给大家看看。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3:59


            6楼2005-11-25 00:24
            回复
              中国古代音乐曾经是比较发达的,最近刚买了一本书:《乐宫之王---郑乙侯墓考古大发现》,书里的120多种古乐器照片真让人惊讶和惊叹,更让我浮想连翩,仿佛听到了先古那悠扬的乐韵,内心真是激动不已。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的发达,也明白了什么叫礼乐之邦。但演奏的乐器呈现在我们面前,被演奏的音乐在哪里呢?我们今天能听到的真正的古乐在哪里呢?为什么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可怜的十几首,而其中很多还是后人改编的? 

              金克木在《风烛灰》里面说到:如果中国音乐在启蒙的时候就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的话,到现在的高度应该不会低于西方,而且会对音乐又更加完美的诠释。 就犹如中国画同西方的油画一样,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4:02   回复此发言


              7楼2005-11-25 00:24
              回复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音乐走向衰落,其原因: 

                我想一是专制社会把音乐政治化,甚至御用化; 

                二是中国大多数古代文人总是把音乐看作雕虫小技而不予重视。后者是让音乐衰微的重要原因。帝王对音乐的态度就更不用说,对乐工他们一贯是“倡优蓄之”的。 

                三是中国古代文人太执着于音乐的雅郑之间的界限了,看不起俗音乐,不重视整理少数民族音乐,(要知道,现在的琵琶,二胡等乐器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这导致了少数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作品的淹没无闻,所以现在写古代音乐史基本上是根据零散的历史文献资料,至于具体的音乐作品怎么样,却只是个模糊的印象。古代文人谈音乐总有迂腐之论,就是动不动就把音乐和政治与伦理拉扯到一起,这都和根深蒂固的儒家正统思想有关。此外,还有乐器缺乏改革,记谱法不科学等原因(其实还是这和中国人思维特点有关,重直观,少抽象)。 


                谈到少数民族音乐,我就想到今年去藏区的时候,在盘山公路上颠簸得头昏脑胀的时候,猛然听见前方飘来一阵歌声,一位藏族妇女用藏族人特有的嗓音唱着我们听不懂的山歌,但,当时给我触动很深,歌,就像清泉一样流进我的心里,多么美妙啊……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4:07


                8楼2005-11-25 00:24
                回复
                  接着说, 

                  关于中国音乐衰落的根本原因,本人还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中国历来就对音乐缺乏民族整体上的自觉,(这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无论整理继承音乐遗产,还是音乐创作,中国古代几乎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这和西欧形成了鲜明对比。直到近代西乐东渐,才逐渐唤醒国人在音乐上的自觉。 
                   
                  对于中国古代音乐,个人觉得不应该是虚无主义的态度,但也觉得不应该把它拨得过高,我想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就是全部保存下来,也不过如此,因为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的,一味复古和泛政治化,使音乐发展都是扭曲的,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音乐作品也空有其量而无其质。所以,个人觉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并不在音乐作品上,倒是在于中国人关于音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建构上,这使我们中国人现在在观照西方古典音乐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我们今天无论是演奏还是欣赏莫扎特和肖邦的音乐不是独有会心吗? 
                   
                    
                  中国音乐文化的复兴,也许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几个时代的积淀。比较同意傅雷先生的意见:就是中国音乐需要高手点化,用西方的技巧来处理中国音乐。我想这应该是不拘泥于形式上的中国化,而是在风格神韵上具有中国味吧?这样的人就应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才具,其实,这样的人早就有了,可惜他是法国人,他就是德彪西(一句玩笑话!) 

                  基本上我要谈就这些了,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只是都是思维的片断,还未经整理,等下次有空吧,对于中国的音乐我还说漏了戏剧这一块,但平时我是不怎么听戏的,(不过我宁愿看黄梅戏也不愿看cctv-1七点钟的节目) 如果要谈中国的戏剧的话,我可能会更多借助书上的文字,虽然这是我不大愿意的。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4:14


                  9楼2005-11-25 00:25
                  回复
                    我喜欢“班得瑞”,一个来自有着“世界花园”之称的瑞士的声音, 
                    一直认为真正好的音乐有种直射人灵魂的力量,班得瑞的音乐净化心灵 
                    洗尽钎华,悠远却不热烈,辽阔却不张扬,一如我对小宇的爱。 
                     特别喜欢(蓝色天际)和(琉璃湖畔)这两张专辑,蓝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之一,特别中意的是天蓝和海蓝,蓝色的天际带你畅游整个天际,让你如鹰般轻盈翱翔,偶尔伴随黑管和排笛的吹奏,使你仿佛置身云端,俯看着大地。而琉璃湖畔会把你带入一个晶莹剔透的无瑕世界,宛若仙境的画面和犹如天籁的声音朝相辉映,让人觉得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 
                     喜欢一个人静静的聆听,会忘掉现实中的黑暗,会忘掉生活里的不快. 
                     
                      
                      作者: 伊然微笑 2005-11-23 17:52


                    10楼2005-11-25 00:25
                    回复
                      呵呵 ,我觉得“班得瑞”要用大音响听才过瘾,才会出现像 伊然微笑 所描述那种场景,如果用耳机听的话就浪费了点。不过我已经将近5年没有听过他们的音乐了,还有 “神秘园”和“雅尼”也大概同“班得瑞”差不多吧,我还是觉得他们的音乐少了些思想的底蕴和厚重感,就像我喜欢金庸但不喜欢古龙一样。就纯音乐来说,还是玩得相当不错,但对于没有思想的东西,我有时还是比较排斥的。 

                      呵呵 伊然微笑 不好意思 我这个人是怪物,特别在思想方面喜欢独立特行,别人喜欢的东西我总是喜欢批评一下来抬高自己,不要见怪哈,而我又喜欢口无遮拦的乱说一气,对于别人喜欢我实在不应该擅自枉加评论的,你就当我胡言乱语好了。 
                       
                        
                        作者: 漂泊_Nirvana 2005-11-23 18:06  


                      11楼2005-11-25 00:25
                      回复
                        较多地使用变体和弦,会使音乐的调性发生游移,这种调性游移的和声手法在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用得比较多,但是在结构短小、曲调简单的流行歌曲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披头士"还善于将各种非"功能"性的调式化和声语汇用于创作中,使作品的和声呈现出丰富、清新、奇特的面貌。如《为凯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的第一句,除了IIm、V 两个和弦属于C大调,其余三个和弦均来自同主音小调(例33)。 

                        (4) 音色与配器 
                        "披头士"在节奏、曲式、和声等音乐技术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对普通听众来说,最为吸引他们的可能还是音色的运用。 
                        从演唱上看?quot;披头士"最主要的音色是人声。主唱约翰·列农和保罗·麦卡特尼都有着较强的音色变化能力。在《昨天》(Yesterday)、《漫长而曲折的道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麦卡特尼的声音温柔而抒情;在《哦,亲爱的》(Oh,darling)和《为什么不在路上这么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中,他的声音又变成传统的"节奏布鲁斯"式的喊唱风格。再如列农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中采用了一种懒洋洋的"迷幻式"唱法,但有时候他的声音却非常干净,有时也变得非常的粗犷。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披头士"的阵容为主音吉他、节奏吉他、贝斯和鼓。但是,他们在制作唱片时,经常加入其他的乐器以加强作品的织体结构。如: 
                        《昨天》(Yesterday)中运用了弦乐四重奏; 
                        《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中运用了弦乐八重奏; 
                        《你得藏起你的爱》(you've go hide your love away)中运用了长笛; 
                        《因为》(Because)中运用了古钢琴; 
                        《潘尼小巷》(Penny lane)中运用了短号; 
                        《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运用了铜管乐队; 
                        《为凯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运用了管风琴和低音口琴; 
                        《蜂蜜馅饼》(Honey pie)中运用了双簧管; 
                        《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中运用了管弦乐队。 
                        除了常规的西洋乐器外,"披头士"还在歌曲中运用了许多印度的民族乐器。如: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尔琴(Sitar); 
                        《拥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Withuot you)中的塔布拉鼓(Tabla)和迪尔鲁巴琴(Dilruba)等。 
                        为了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披头士"的歌曲中还时常融入各种自然音响。如: 
                        《回到苏联》(Back in the U.S.S.R.)中飞机的轰鸣声; 
                        《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Good morning)中的鸡叫声以及各种动物的鸣叫声; 
                        《黑鸟》(Black bird)中的鸟鸣声; 
                        《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的各种嘈杂声等等。 
                        "披头士"在音乐手法上的创新,对当时和后来的摇滚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披头士"在摇滚乐历史上被誉为"最伟大的乐队",他们授之无愧。 

                        3、"滚石"和其他乐队 
                        随着"披头士"在1964年第一次登上美国大陆取得成功以后,英国其他摇滚乐队也纷纷来到摇滚乐的故国演出。摇滚乐已不再是美国的专有产品。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摇滚乐的有些重要倾向是由美英两国共同建立,甚至是从英国首先开始的。 
                        如前所述,"披头士"的音乐中既有温和的一面,又有粗犷的一面。它反映了麦卡特尼和列农两人不同的创作个性,但也多少启示了日后访美的英国摇滚乐,以至整个摇滚乐的两大类型,即,一类比较温和、精美,很少反叛性;另一类更加粗犷、猛烈,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可能由于披头士早期的可爱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一般人都把"披头士"当作是前一种摇滚乐类型的代表,而把英国另一个重要的摇滚乐队"滚石"当作是后一种摇滚乐类型的代表。 

                        "滚石"(The Rolling Stones)乐队 
                        "滚石"乐队是由主唱迈克尔·贾格尔(Michael Jagger,生于1943年)和吉他手兼创作者凯思·理查德(Keith Richard,生于1943年)为核心于1961年成立的。他们俩人都对节奏布鲁斯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又吸收了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吉他手)、比尔·怀曼(Bill Wyman,贝司手)和查理·沃茨(Charlie Watts,鼓手)共5人,并以布鲁斯歌手马迪·沃特斯的一首歌曲《滚石》(Rolling Stone)作为乐队的名称。 
                         
                         
                          
                          作者: 只想静静爱你 2005-11-23 19:47   回


                        21楼2005-11-25 00:29
                        回复
                          五、迷幻摇滚 

                          1963年约翰逊继任总统后,继续扩大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陷于严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开始另找出路,他们离开家庭和社会来到北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因为西海岸是"新美国",代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Haight-Ashbury)地区,是嬉皮士经常出入的地方,这些地区的主要活动是"吸毒"、自由的性生活、爱情-和平的哲学,以及音乐。据统计,当时约有500-1500个摇滚乐队在那里演出。与此同时,在那里发出了一种新的声音,他们通过耀眼的色彩、频闪的灯光、电子装备、幻灯、电影、图画、油漆、招贴而产生致幻体验,以提高摇滚乐的兴奋作用。荒唐的或色情的打扮、气球和飘带,进一步增加了这种视觉的刺激,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声音"。 
                          1、"旧金山声音" 
                          "旧金山声音"(San Francisco sound),有时也被称作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或"酸性摇滚"(Acid Rock)。像民谣摇滚一样,迷幻摇滚的概念不是很容易界定的。单纯的从音乐上看,它和其他摇滚乐的区别不是那么清楚。 
                          大体上来说,首先,它与吸毒有着紧密的联系。虽说过去的摇滚乐已经如此,但不像旧金山那些乐队,吸毒已成为它们重要的表现主题。在迷幻摇滚超现实主义的歌词中,原先的双关语已经不用,而是明白无误地直接表现如痴如醉的致幻意境。迷幻摇滚经常由演员本人在迷幻药物影响下产生出来,或重现自己在吸毒状态下扭曲的体验。比如有些歌手在演唱中经常体现出一种懒洋洋的吸毒后的感受。就像有人所说,"LSD"有着很强的力量,它使服用者产生一种可信的图景或幻景,歪曲他们的时间感觉、触觉、味觉、听觉和推理的能力,它改变了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也改变了他们想表达的内容,以及他们想表达的方式。这个时候,乐曲可能持续时间长一些,特别是器乐(如吉他)会有长时间的即兴表演,就像通常所说:时间已经失去意义。它的速度比硬摇滚稍慢,缺乏力量,有时候还会结合一些东方音乐的成分。 
                          其次,迷幻摇滚现场演出的音量提高到了新的强度。虽说摇滚乐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安静的音乐,但是现在,他们利用种种电声设备,把音响扩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最后,演奏这种音乐的整个场景也经常是"迷幻"的,如同旧金山的舞厅所显示的那样,五光十色的色彩和闪烁的灯光,尽量使人从视觉上产生药物诱发出来的体验。与此相一致,演员的服装和发式也是千奇百怪,越反常越好。 
                          60年代以后,迷幻摇滚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到80年代,有些英国乐队还不时地在复兴这种风格。 

                          2、旧金山乐队 
                          60年代后半期,旧金山地区活跃着很多乐队和歌手,其中以"杰斐逊飞机"乐队、"感恩而死"乐队和詹尼斯·乔普林为代表。 

                          "杰斐逊飞机"(The Jefferson Airplane)乐队 
                          "杰斐逊飞机"乐队是由男歌手马特·巴林(Marty Balin)于1965年建立起来的摇滚乐队,共6人。起先他们在俱乐部演奏一些民谣摇滚和披头士的歌曲,后来与RCA唱片公司签约,发行专辑《杰斐逊飞机起飞》(Jefferson Airplane Takes Off ,1966)但销路不佳。 
                          不久,他们采用了迷幻摇滚风格,与吸毒文化相联系,而且由于吸收了一位女歌手格瑞斯·斯利克(Grace Slick,1939年出生),情况才发生了变化。1967年,他们的第二张专辑《超现实主义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因此,"杰斐逊飞机"被称为嬉皮士时代"旧金山声音"最主要的代表,成了美国最负盛名的摇滚团体之一。"杰斐逊飞机"随后发行的迷幻摇滚专辑,如《万物之冠》(Crown Of Creation,1968)、《志愿者》(Volunteers,1969)、《吠叫》(Bark,1971)等,也都很受欢迎。虽然其中没有一首单曲进入"最佳十首",但对旧金山很多乐队来说,这是很寻常的。他们不在乎排行榜,甚至有的还把"上榜"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70年代初,"杰斐逊飞机"的人员又有变动,其骨干除斯利克外,还有保罗·坎特纳(Paul Kantner )。他们改名为"杰斐逊(星际)飞船"(Jefferson Starship)。1975年巴林("杰斐逊飞机"的创立人,后离队)回到乐队。过了三年,巴林和斯利克都退出"杰斐逊飞船"(斯利克于1982年重新加入),乐队风格转向硬摇滚。最初的老队员中只剩下坎特纳一人。最后,连坎特纳也离开了,根据他的诉讼结果,乐队被要求去掉名称中?quot;杰斐逊",改名为"(星际)飞船"(Star Ship)。尽管如此,"飞船"于80年代后期仍不时地取得成功。 
                           
                           
                            
                            作者: 只想静静爱你 2005-11-23 19:48


                          25楼2005-11-25 00:31
                          回复
                            3、旧金山以外地区 
                            旧金山海特-阿什伯利地区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到来,但是新来的人当中,有很多人"对曾经是该地区力量源泉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多少兴趣,更有兴趣的是能够吸毒,免费吃饭,听摇滚乐,尤其是性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吸毒、紧张的种族关系等,都带来了麻烦。1968年,市政府禁止再在那里举行音乐会演出,于是聚集的人逐渐离去。 
                            旧金山是迷幻摇滚的中心,但在美国其他地区的乐队也受到它的影响,发展起迷幻摇滚风格,另外在英国也有一些乐队发展起迷幻摇滚风格,如"小面孔"(Small Faces)、"交通"(Traffic)、"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等。其中最主要的乐队和个人是吉姆·莫里森和"门"乐队以及吉米·享德里克斯。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门"(the Doors)乐队 
                            吉姆·莫里森,1943年出生于佛罗里达,20岁时进入洛杉矶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与同学曼·扎里克(Man Zarek)等一共4人组成乐队"门"。曼·扎里克曾在芝加哥音乐学院上学,受过古典钢琴训练。据莫里森解释,乐队起名"门"是因为"在门里和门与门之间,有些事是知道的,有些事是不知道的"。1966年,他们与埃利克特拉(Elektra)唱片公司签约,发行专辑《门》(The Doors),其中一首歌曲《点燃我的欲火》(Light My Fire,例36)获排行榜之首,随后几年里又发行了几张专辑如《奇怪的日子》(Strange Days)、《等候太阳》(Waiting For Sun)、《平静的游行》(The Soft Parade)等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门"乐队的音乐继承了以布鲁斯为基础的主流摇滚风格,曲调简单,音域不宽,有很多重复,有时还带点爵士味道。吉姆·莫里森的演唱夹着尖叫和哭喊,常常因感情剧烈而全身抽搐(《平静的游行》例外,它奇怪地转向温和摇滚,使用了弦乐和铜管)?quot;门"的歌词经常围绕着死亡、暴力、性的威胁等,几乎没有任何乐观向上的内容,体现了"迷幻摇滚中比较黑暗的一面"。吉姆·莫里森除了作为乐队的主唱和歌曲作者在音乐方面进行活动外,还出版了两本诗集,导演了一部电影,与人合写电影剧本等。 
                            早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时,吉姆·莫里森就已开始吸毒,到60年代末的时候,吸毒和酗酒已成为他的严重问题。1969年3月在迈阿密举行的音乐会舞台上,他因喝得太多,竟然拉开皮裤的开裆,作出下流动作。这件事成了一个丑闻,他因此被逮捕,"门"也成了洛杉矶摇滚乐队中最不体面的一个团体。1971年,莫里森推出他的最后一张专辑《洛杉矶女人》(L·A·Woman)后,移居巴黎,同年7月,被人发现因沉溺于吸毒而造成心脏麻痹死在住所的浴盆里,时年27岁。 
                            吉姆·莫里森死后,"门"的其他成员,作为三人小组继续录制了几张专辑,于1973年解散。"门"所使用的节俭的音乐语言,绝望的歌词和挑战性的姿态对70年代末的朋克摇滚(Punk Rock)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吉米·享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吉米·享德里克斯,1942 年出生于西雅图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自学吉他,参加各种业余乐队,后来曾先后作为背景吉他手与B·B·金、小理查德等著名歌手一起演出。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吉他演奏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习惯左手弹琴,演奏手法很不"正规",包括用右手姆指按弦来产生某些和弦等。 
                            1966年,享德里克斯在朋友的鼓励下来到英国演出,在那里遇到了两名英国音乐家,组成三人乐队"吉米·享德里克斯体验"(Jimi Hendrix Experience),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于1967年在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和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上的精彩演出使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从1967年开始,吉米·享德里克斯便利用多轨道录音,有控制地反馈、振动以及通过颤动手臂、拔动弹簧开关等来获得各种特殊效果。此后,他对即兴演奏越来越感兴趣,常与爵士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一起合作。在此期间,他开始服用致幻药物,并曾因携带海洛因而被捕。 
                            1969年,他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建立了自己的录音棚"电女子国",开始录制自己的另一张专辑。没想到的是1970年9月因过量服用安眠药死于伦敦。 
                            今天,我们再听吉米·享德里克斯的音乐,也许觉得并不新鲜,因为他的风格和方法已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70、80年代的硬摇滚和重金属中。但是没有他,就没有后来人。 
                             
                              
                              作者: 只想静静爱你 2005-11-23 19:48  


                            27楼2005-11-25 00:31
                            回复
                              70年代初,乡村摇滚作为一场音乐运动受到了很多人的高度重视。以"老鹰"(The Eagles)乐队和琳达·龙斯塔特(Linda Ronstadt)为首的乡村摇滚艺术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们成功地将乡村音乐和他们带有个人特征的轻摇滚和流行风格相结合。其实,乡村摇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这种音乐本身是否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这种音乐对于其他音乐或艺人的影响。 
                              乡村摇滚的主要乐队和个人有"乐队"(The Band)乐队、琳达·龙斯塔特、威龙·詹宁斯(Waylon Jennings,出生于1937年)、"克罗斯比,斯蒂尔斯,纳什和?quot;(Crosby,Stills,Nash & Young)组合和"老鹰"乐队等。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老鹰"乐队和琳达·龙斯塔特。 
                              "老鹰"(The Eagles)乐队原是龙斯塔特的伴奏乐队,共5人,由歌曲作家、主唱兼鼓手唐·亨利(Don Henley,生于1947年)和歌手兼键盘手格伦·弗雷(Glenn Frey,生于1948年)于1971年建立。1972年,他们推出第一张专辑《老鹰》,使用了清净的和声,类似于"沙滩男孩"那样的歌词,被认为是一支很有吸引力的乡村摇滚乐队。第二张专辑《无赖》(Desperado,1973),离开了原先对享乐主义的赞颂,但风格仍是乡村摇滚,配器更加丰富。第三张专辑《在边界上》(on the Border,1974)中的《我的最爱》(Best of My Love)使他们第一次获得了排行榜冠军。第四张专辑《那些夜晚中的一个晚上》(one of those nights,1975),音乐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震惊过去之后》(After the thrill is gone)、《好莱坞圆舞曲》(Hollywood Waltz)和《说谎的眼睛》(Lyin' Eyes)是70年代乡村摇滚的典型例子。可是《魔法师的旅程》(Journey of the sorcerer)很像艺术摇滚,其中的曼陀林音色使人想起蓝草音乐(Bluegrass)。另外,有些歌曲,如《幻像》(Visions)、《那些夜晚中的一个晚上》等,很少显示乡村音乐的影响,更接近于一种不那么强劲的主流摇滚风格。第五张专辑《加利福尼亚旅馆》(Hotel California,)或许是他们最好的专辑,销量达到5百万张。同名主打歌曲《加利福尼亚旅馆》(例39)成了整个70年代的传唱金曲,其中也有强劲的硬摇滚歌曲,如《快车道里的生活》(Life in the fast lane)。实际上,从这张专辑开始,"老鹰"已经逐渐离开了乡村摇滚风格。1981年"老鹰"解散,成员们各奔东西。其中以唐·亨利的成绩最为突出。 
                              琳达·龙斯塔特(Linda Ronstadt)于1946年出生于亚利桑那州的一个音乐家庭中,具有墨西哥血统,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18岁时,参加洛杉矶的一个民谣演唱组,以后又曾和著名的"老鹰"乐队合作,担任主唱。1974年离开"老鹰"乐队,开始了独唱生涯。她的嗓音圆润丰满,演唱风格丰富多样。70年代是琳达艺术生涯的高峰期,她成为当时乡村摇滚的代表人物之一。1975年,荣获格莱美最佳女歌手奖。1976年,琳达进行欧洲巡回演出,使其成为国际明星。该年,她的一首《心潮滚滚》(Heart Like A Wheel)被评为十佳唱片之冠,使她再次获得格莱美奖。此后,琳达还参加了许多轻歌剧、歌舞剧的演出,她大胆开拓,曾用通俗唱法演唱歌剧。1990年,因与男歌手阿隆·奈维尔(Aaron Neville)合作的二重唱《无需知道太多》(Don't Know Much)又获格莱美最佳二重唱奖。 
                               
                                
                                作者: 只想静静爱你 2005-11-23 19:49  


                              30楼2005-11-25 0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