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吧 关注:587贴子:185
  • 0回复贴,共1

《近思录·卷三·致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18先读论孟见
学者先须读《论》《孟》。
致力于求道的学者必先要读《论语》《孟子》。
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
倘若读透了《论语》《孟子》,自然有一个要领,拿它去看别的经书就很省力了。
《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论语》《孟子》就像尺秤一样,用它去度量万事万物,自然能见出其长短轻重。
——《二程遗书》卷十八
3·19情景代入见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读《论语》时,只要众弟子问的地方,就当作自己提问,将圣人的回答,当作今天的耳提面命亲身听闻,自然就有收获。这便叫做“情景代入读书法”。
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如果能在《论语》《孟子》中深入玩味,将会涵养培成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二程遗书》卷二十二
3·20观经扪心见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这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读书的人应当留心看圣人为什么要作此般经书典籍的想法,和圣人作此经时的良苦用心,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而我之所以未能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未能获悉并达到圣人水准的缘由。乃知,“经”者,心路必经之历程是也。“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圣贤教言之音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儒家十三经得以流传于世广泽后代正是契合了此中缘由。
经典者,即上能契合孔孟诸先哲所宣说的微言大义,下能契合芸芸众生的根机。“经”,含有“贯穿”与“摄持”的意思,亦即能贯串各种义理而不散失隐没,并能普遍文以化人而无遗漏之意。众生依循孔孟教法殷勤行持,必能够超凡入圣,达到自在安乐的逍遥境界,所以“经”又有“路径”之义。“经”还有出生、显现、绳墨、常、法、泉涌诸义。抄读诵持儒家经典是胜因、善根、福业。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
每一句都如此去推求,白天诵读品味,夜里静静思考,放平你的心,放宽你的气,保留你搞不清的疑问并小心求证,日日如此,那么圣人的思想就能渐渐领会了。
乃说:读书得妙意,养气通神明。读《近思录》者,要在知有是道,依教奉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知而修之,则渐与俗习相远,与天性相近。修釜极处,则无俗习,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也。圣人通明无碍,无所不能。修是道者,须依事相而行。礼乐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业,皆事也。事本于仁,去争行让,公而无私。初由勉强而行,后则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动念是道,圣功成矣。近思录中,诸行经文,有说体者,有说相者,有说用者。学者以此三说,绎其经义,纲举目张,其庶乎学之有道矣!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3·21兴诗德歆见
“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兴起于读《诗经》”的学者,是因为诗可吟咏性情,使人尽情潜心在上古纯朴的民风以及文质彬彬的道德风尚之中而被感动,所以读《诗》者很有孔子说的“我赞赏曾皙”的气象。
《崇学》有言:“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读经典,每一次的诵读都会使人有所得。
——《二程遗书》卷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28 18: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