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有一个横跨太平洋两边的村——浔洄村
汕头是中国唯一有北回归线经过又有内海的城市,太平洋的一角分隔了城市的南北两岸,形成一个内海叫牛田洋。在牛田洋的南岸有个小村子叫浔洄村,它一面向着牛田洋,周围是潮阳区管辖范围。而这个村与北岸市区,龙眼南路与中山路交界的浔洄村是同属于一个村,同一个村居委会管辖,同属于汕头市金平区的。浔洄(Xúnhuí)在汕头市区南部,北与牛田洋隔海相望,西与河溪相邻,南邻湖东,东临潮阳港。面积5.82平方公里。
宋绍兴八年,属于潮阳县, 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原为近陆岛屿,其后南侧与大陆相连,遂成半岛。因滨海有山,岸壁较陡,水流至此回旋,故名浔洄山,村因山名。1121年重置揭阳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属于揭阳延德乡鮀江都廿二村之浔洄。嘉靖四十二年,设置澄海县,划入澄海县,为澄海鮀江都廿二村之浔洄。1947年1月划定汕头市新界,浔洄划入汕头市。解放后为礐石公社浔洄大队,在本村分为8个生产队。
浔洄老村,聚落沿山麓而建,呈块状,多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76公顷,山地120公顷。鱼33.33公顷,养红肉(红肉兰蛤)、蚝、蛏等海鲜。有建筑队。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医疗站1个。有轮渡通汕头市区。有公路接324国道。汕头市麻疯病院曾设(于浔洄山东部)此。
浔洄老村“生”出另一个隔海相望的"浔洄新村"应追溯到1960年代中期,当时全国上下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围海造田工程,浔洄村也不例外,于是和周边的磊口、棉花、红棉等数个乡村一起到汕头的“虎须土昷”(现东方土昷一带,即市区中山路与龙眼路的浔洄新村)围海造田。浔洄村出动全村青壮年每天乘坐帆船载沙土堤石来到虎须土昷参加劳动。有时船行至半途逢上大风浪,一个排浪过来,帆船倾斜满船沙土翻落江中,村民们一腔心血和汗水就白白地浪费了,只得把船翻转过来重回乡里载运。经过长达四五年的艰辛劳作,原本一片汪洋终成了陆地。经统一安排,浔洄村共占有新填埋陆地的20%股份(约700余亩土地)。于是,村委会在该片土地进行了开荒、耕田,并派出8个生产组驻汕生产,一旦到了统一施肥或稻谷成熟收割时期,便通知村民,大家遂一起乘船来汕共同劳动。于是,为与礐石的老村区别,该片新区便称为浔洄新村。改革开放后,村里按浔洄新村的土地面积及村里人口数进行分地,一般6口人可分1份(约30平方米)宅基地,有的村民不愿搬迁汕头居住,也可把自己名下的宅基地转让,一份地转让费数百元。据村里老人组介绍,其实当初浔洄新村面积应比现在的大得多,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村有部分土地被汕头渔港征用,一亩地补贴村里4000余元及解决1.5个劳力到渔港工作。据称,当时共征用了100多亩地,所以浔洄村约有200余人告别了“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成了城里人。
83,84年,有部分村民先从老村搬到新村住,其实新村的真正建设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特区的各类房产土建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处市区中心地段的浔洄新村的地价也节节飙升。80年,浔洄新村还尽是绿油油的田地,至代末九十年代初,不少村民才开始拆了平房建起了楼房。90年开始,村民杂自家宅基地盖了多层楼房。如有的是兄弟俩,则将两份宅基地合为一块,建成高楼后对分。有的无能力建楼的村民则与人合建,村民出宅基地,建筑公司出物资人力盖楼,然后按比例分房。有的村民较宽裕,则多买几分宅基地盖起豪宅,等等。也有的村民把自己的那份近30平方米的土地出售转让,当时一般可卖5万余元。现在靠租房过活的浔洄村民为数不少,但村民都懂得靠“吃租”不是长久之计,但因为他们昔日都是农民,文化较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都市里想谋一份生计不易,所以不得不当起“吃租”族。现在不少村民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所以都舍得花钱培养孩子们读书成才。近几年,许多老村的村民,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也纷纷到汕头买屋住.1984年达濠与礐石公社合为达濠区,改为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浔洄新村面积只有现在这么一点,是由于这期间村领导为个人私欲,把大量土地贱卖,以求保官和中饱私囊。2003年3月区划调整时,老村与新村同划入金平区。浔洄新村在汕头市龙眼路南与中山东路,在八十年代初,从浔洄老乡移民过来. 浔洄老新乡现在同属金平区东方街道浔洄居委。#浔洄#
汕头是中国唯一有北回归线经过又有内海的城市,太平洋的一角分隔了城市的南北两岸,形成一个内海叫牛田洋。在牛田洋的南岸有个小村子叫浔洄村,它一面向着牛田洋,周围是潮阳区管辖范围。而这个村与北岸市区,龙眼南路与中山路交界的浔洄村是同属于一个村,同一个村居委会管辖,同属于汕头市金平区的。浔洄(Xúnhuí)在汕头市区南部,北与牛田洋隔海相望,西与河溪相邻,南邻湖东,东临潮阳港。面积5.82平方公里。
宋绍兴八年,属于潮阳县, 据明隆庆《潮阳县志》载,原为近陆岛屿,其后南侧与大陆相连,遂成半岛。因滨海有山,岸壁较陡,水流至此回旋,故名浔洄山,村因山名。1121年重置揭阳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属于揭阳延德乡鮀江都廿二村之浔洄。嘉靖四十二年,设置澄海县,划入澄海县,为澄海鮀江都廿二村之浔洄。1947年1月划定汕头市新界,浔洄划入汕头市。解放后为礐石公社浔洄大队,在本村分为8个生产队。
浔洄老村,聚落沿山麓而建,呈块状,多砖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76公顷,山地120公顷。鱼33.33公顷,养红肉(红肉兰蛤)、蚝、蛏等海鲜。有建筑队。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医疗站1个。有轮渡通汕头市区。有公路接324国道。汕头市麻疯病院曾设(于浔洄山东部)此。
浔洄老村“生”出另一个隔海相望的"浔洄新村"应追溯到1960年代中期,当时全国上下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围海造田工程,浔洄村也不例外,于是和周边的磊口、棉花、红棉等数个乡村一起到汕头的“虎须土昷”(现东方土昷一带,即市区中山路与龙眼路的浔洄新村)围海造田。浔洄村出动全村青壮年每天乘坐帆船载沙土堤石来到虎须土昷参加劳动。有时船行至半途逢上大风浪,一个排浪过来,帆船倾斜满船沙土翻落江中,村民们一腔心血和汗水就白白地浪费了,只得把船翻转过来重回乡里载运。经过长达四五年的艰辛劳作,原本一片汪洋终成了陆地。经统一安排,浔洄村共占有新填埋陆地的20%股份(约700余亩土地)。于是,村委会在该片土地进行了开荒、耕田,并派出8个生产组驻汕生产,一旦到了统一施肥或稻谷成熟收割时期,便通知村民,大家遂一起乘船来汕共同劳动。于是,为与礐石的老村区别,该片新区便称为浔洄新村。改革开放后,村里按浔洄新村的土地面积及村里人口数进行分地,一般6口人可分1份(约30平方米)宅基地,有的村民不愿搬迁汕头居住,也可把自己名下的宅基地转让,一份地转让费数百元。据村里老人组介绍,其实当初浔洄新村面积应比现在的大得多,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村有部分土地被汕头渔港征用,一亩地补贴村里4000余元及解决1.5个劳力到渔港工作。据称,当时共征用了100多亩地,所以浔洄村约有200余人告别了“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成了城里人。
83,84年,有部分村民先从老村搬到新村住,其实新村的真正建设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特区的各类房产土建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处市区中心地段的浔洄新村的地价也节节飙升。80年,浔洄新村还尽是绿油油的田地,至代末九十年代初,不少村民才开始拆了平房建起了楼房。90年开始,村民杂自家宅基地盖了多层楼房。如有的是兄弟俩,则将两份宅基地合为一块,建成高楼后对分。有的无能力建楼的村民则与人合建,村民出宅基地,建筑公司出物资人力盖楼,然后按比例分房。有的村民较宽裕,则多买几分宅基地盖起豪宅,等等。也有的村民把自己的那份近30平方米的土地出售转让,当时一般可卖5万余元。现在靠租房过活的浔洄村民为数不少,但村民都懂得靠“吃租”不是长久之计,但因为他们昔日都是农民,文化较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都市里想谋一份生计不易,所以不得不当起“吃租”族。现在不少村民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所以都舍得花钱培养孩子们读书成才。近几年,许多老村的村民,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也纷纷到汕头买屋住.1984年达濠与礐石公社合为达濠区,改为达濠区礐石街道浔洄居委。浔洄新村面积只有现在这么一点,是由于这期间村领导为个人私欲,把大量土地贱卖,以求保官和中饱私囊。2003年3月区划调整时,老村与新村同划入金平区。浔洄新村在汕头市龙眼路南与中山东路,在八十年代初,从浔洄老乡移民过来. 浔洄老新乡现在同属金平区东方街道浔洄居委。#浔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