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风景区位于铜盂塔口山麓,以灵山寺为主体形成的风景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重点古刹之一。
灵山寺于唐贞元七年(791)由高僧大颠创建。唐长庆二年(822)穆宗赐额“护国禅院”;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敕赐新译第一部藏经278卷(已佚);北宋天圣七年(1029)仁宗诏改灵山寺为“开善禅院”。
灵山寺负山面湖,林木苍郁,水清泉甘,幽雅沁人。寺内有“留衣亭、白石槽、千丛果、祝圣碑、写经台、开善藏、拔木坞、舌镜塔”八景;还有唐井,宋、明、清碑刻;另有500多年树龄的甘棠树及其连理枝和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信如法师亲植的壁兰(信兰)。
灵山寺几经兴废,从1981年起由海内外善信捐资,在清代建制基础上进行扩建,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了3万多平方米。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光彩。2000年成功举办了1200多年来首次传戒大法会,使大颠祖师的道场更加声名远播。
1983年国务院批准灵山寺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汉传佛教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