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扇隐香生吧 关注:4,010贴子:413,776
  • 10回复贴,共1

「_启律_丨地图_」:京畿——长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执扇隐香生·盛唐长安 |
、长安,游。
、太平盛世,五陵少。
、跨马踏香,香满街,红衣胜雪,桃花狂。
、千崇春光,万丈涛,长灯夜归,玉人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京畿堪舆图。


1楼2020-07-31 17:49回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里秦川,长安堪舆图
    、八川分流绕长安,参中自古帝王州。
    、京畿都内,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
    、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广长,皆三百余步。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
    :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
    、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
    、每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
    、盖以在宫城直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
    、朱雀街东第一坊,东西三百五十步。第二坊东西四百五十步。皇城之南九坊,南北各三百五十步。


    2楼2020-07-31 18:20
    回复
      2025-08-21 11:08: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是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内部规划大致为四个主要功能区。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的正中,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处,也就是皇家的宫殿区;
      、皇城紧依在宫城之南,是中央百官衙署所在地,为官员的官署区;
      、外郭城则分布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是百姓的住宅区以及市场区,被纵横交织的街道分成108个整齐划一的里坊和两个个市场,排列整齐,错落有致。

      、长安城中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大宫殿区,称为"三大内"。
      、以太极宫为例,据《旧唐书》记载太极宫是都城长安第一处大的宫殿群,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加上东宫尚有殿阁宫院二十多所,整个构成都城长安一处大型的宫殿建筑群。其中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除主要政殿太极殿、两仪殿之外,甘露殿是皇帝在内宫读书之处,也是第三大殿。
      、太极宫的东西两侧分别为东宫与掖庭宫,东宫为太子居住的地方。
      、太极宫是政事活动的中心,皇帝在这里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3楼2020-07-31 18:34
      回复
        、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东市
        、东市的面积,据文献记载:“南北居二坊之地”。据考古实测: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广24米,面积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市周墙处大街北(即春明门大街)宽120米,东、南、西三面各宽122米。这一宽阔街道的效用是便于商业运输和市民入市前车马的停靠。
        :东市特点
        、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东市》),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
        :西市
        、西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面积0.96平方公里。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多侨居于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这些外国的客商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官僚,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许多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如波斯邸、珠宝店、货栈、酒肆等。其中许多西域姑娘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则时有少年光顾。
        :西市特点
        、西市距三大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东西两市相较
        、两市相比,西市的规模更为庞大、物品更加丰富、经营范围更广。东市是长安城的手工业生产中心,西市有“金市”的美称,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相比东市更加繁华。


        4楼2020-07-31 18:45
        回复
          :平康坊
          、纸醉金迷,风流韵事

          、在长安所有花街柳巷中,“平康坊”(又称“北里”)是最出名的一处场所。“平康坊”位于翰林院和东市之间,是长安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平康坊”的从业女子都经过官府登记备案,她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贵族、官员、科考士子、富商。
          、“平康坊”的妓女从小就经过诗文、写作、音乐表演等训练,因此她们不仅只会出卖色相,而且个个多才多艺。
          、“平康坊”的妓院一桌酒席标准消费是1600文,第一次来的生客还得付双倍价钱,即3200文。如果客人在喝花酒的同时需要专业的音乐助兴,还得另付乐师的费用。
          、此外,喝酒一巡要花1200文,第一副蜡烛燃尽后则要付双倍。由于妓院中的各种项目都需要花钱,因此一个晚上娱乐花掉上万文的情况很常见。
          、长安风月场中永远不缺国色天香的佳丽,所以仅拥有绝色姿容并不足以使某位妓女从中脱颖而出。真正受人追捧的名妓往往在才艺或为人处事方面特别突出,比如名妓颜令宾精通奏乐唱歌,吟诗作画;薛楚儿能说会唱,博古通今;郑举举性格豪放,颇具大将风度。


          5楼2020-07-31 18:58
          回复
            、外城郭
            、外郭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分别为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唐律:卖假货要挨罚,随便筑墙造舍也要被罚,在市场里打架,扰乱市场的都处以杖刑,如果市场内有老虎猛兽,扰乱秩序的要被仗背八十,要是把人吓死了,就得按照故意杀人减一等处罚,也就是流放边地。


            6楼2020-07-31 19:12
            回复
              、东市,竟陵茶舍。
              、茶之称谓: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品茶方式:煎茶,点茶、煮茶、撮泡茶
              、茶的四种形式: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唐代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代名茶:
              顾诸紫笋又名顾诸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其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楠木茶又木茶,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廪茶最著名,其次还有林茶。
              邕湖含膏产于岳州(现湖南岳阳)。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蒸青散茶,仙人掌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郡(现陕西汉中、安康)。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寿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天目山荼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姚)。
              歙州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婺源)。
              仙茗产于越州余姚瀑布泉岭(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鳞)甲、蝉冀产于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温江灌县一带),属著名的蒸青散茶。
              州茶产于邛州的临邛、临溪、思安等地(现四州温江地区)。出产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散茶。
              泸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沪州纳溪(现四川宜宾泸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产于汉州广汉(现四川绵竹)。
              界桥茶产于袁州(现江西宜春)。
              茶岭茶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建南平)。


              7楼2020-08-02 14:45
              回复
                、西市,胡姬酒肆。

                、胡姬面带春风,当垆沽酒,素手招客,侍酒浅笑,轻歌曼舞,为俗世所累的憔客羁旅,在这里暂时得到了释放的空间。
                、唐时长安的酒肆业居全国之首,城内酒肆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市和东门、华清宫外阙津阳门等交通要道一带。长安城外的灞陵、虾蟆陵、新丰、渭城、冯翊、扶风等地也有众多酒肆。长安城里的胡人酒肆多是中亚各国和波斯人所设,主要开设在西市和春明门到曲江一带。正是西去丝路的起点.方圆几十亩内,酒肆遍布,酒旗飘扬,酒香弥漫,”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颜十里香”。
                、胡人酒肆多设在城门路边,方便人们送友出门在此饯行。
                、胡人酒肆里售卖的酒类有来自高昌(吐鲁番)的西域名酒“葡萄酒”、来自大食(波斯)的“龙膏酒”,还有来自东南亚的“三勒浆”等。波斯的“三勒酒”是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三种酒的合称。
                、据唐苏鹗《酉阳杂俎》记载,“龙膏酒”是一种“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的饮料,而“三勒浆”则是以椰汁制造。
                、精明的老板娘会雇佣异国风韵的胡姬,用进口的琥珀、玛瑙杯为客人斟满林邑的槟榔酒、诃陵国棕榈叶酒或党项羌大麦酒,在“胡儿”演奏的乐曲中或歌或舞。
                、文人最爱去的就是胡人酒肆,当时人称他们为“酒家胡”,请的都是地地道道的洋妞——胡姬,没钱饮酒可赊账,胡姬貌美如花,比苏州出来的“吴姬”更有气质,她们有异域风情,有才有艺,温柔热情,令文人为之神魂颠倒。
                、胡姬招揽顾客一凭异国情调的美貌,二凭高超的歌舞技巧。胡姬表演的歌舞主要有《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最为流行当属《胡旋舞》。
                、出入胡姬酒肆的主体是文人。尽管胡姬在当时特别引人瞩目,但她们远离故土,为人调笑,那种繁华散尽之后的凄楚可能是很多人无法体会的。唐代的诗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无名氏的《琵琶》是这种愁绪最好的注脚:“满坐红妆尽泪垂,望乡之客不胜悲。曲终调绝忽飞去,洞庭月落孤云归。


                8楼2020-08-02 15:10
                回复
                  2025-08-21 11:02: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市,长安马市。
                  、长安马市,大唐厩库官营马场。
                  、为长安官府、百姓租赁、购置马匹、马车之地,囊括天下名马,但军马不在其列。
                  、既有大宛马、回鹘马、大食马、突厥马等,亦有河曲马、平凉马、陇西马、天水马、西南马等马种。
                  、闍婆香似雪,回鹘马如林。在唐代,不论是挑选良马的“相马术”、管理马匹的法律《厩库律》,还是国家设立的兽医机构,都达到了空前的完备程度。根据《唐六典》记载,马政机构太仆寺设有兽医600人,兽医博士1人。中央的兽医人数之多,在唐代以前是罕见的。在这样全面的呵护下,唐代马匹的数量之大,达到秦汉以来的最高峰。
                  、早在《周礼》中,马政就已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唐朝统一中原后,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战马的重要性,在陇右大力养马。
                  、在千里之地设置了“八坊四十八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堪称中国养马事业的巅峰期!后来因为马太多,马场不够养,又把其中八个监牧迁徙到了河曲地区。除了自己养马,对外征战也是唐朝军马的重要来源之一。贞观十五年李绩大胜薛延陀,获战马一万五千;玄宗开元二年,薛讷大破吐蕃,获马匹近八万、牛羊四万等等!
                  、此外唐朝有无数藩属国,唐朝也对他们表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你马匹”!因此,各方朝贡时,马匹是一个很常见的贡品。除了官营马场之外,唐代民间也大量养马。甚至市场上马的数量太多,造成了马匹价格的下跌,甚至出现过一匹马只能换一匹素绢的情况。
                  、唐军虽说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唐军的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战斗力极为强大。唐军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极大,列阵而出则“如墙而进”,肉搏时候威力不减,史载李嗣业用陌刀肉搏“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在近身肉搏时候则是用横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唐样大刀”。
                  、骑兵是古代战场所向披靡的坚锐,唐朝骑兵在当时就是最厉害的骑兵团。唐军出战前,马场优先供应强壮的战马。等壮马抽调完后,才供应次一等的马匹。所以,唐军骑兵在战斗中总是能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冲击力和机动力,其物质基础比很多后来的朝代都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唐朝人民养马十匹以上者,可免除一定赋役。于是王侯勋贵争相养马,“盘禾安氏有马千驷,怙富不虔。”《太平广记》于远篇:“邺中富人于远者,性奢逸而复好良马,居第华丽,服玩鲜洁,拟于公侯之家,常养良马数十匹。”
                  、各军将领也都畜养私人马匹,各军中马匹都动辄以万匹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唐军骑兵也提升了自己的战马储备,确保自己在开元和天宝年间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战马充足,只是唐代骑兵兴盛的物质基础。但是唐朝骑兵的主动攻击精神,将领的指挥得当,也是唐代骑兵得以强大的原因。
                  、所有唐军统帅都深谙“无良马即无胜利”的秘诀,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之所以有信心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兼任了内外闲厩都使的职务,这个职务让他得以控制玄宗时代后期最重要的养马基地——楼烦马场。“安禄山以内外闲廨都使监知楼烦监,阴选胜甲马归范阳,故其兵力倾天下而卒反。”


                  9楼2020-08-02 16:10
                  回复
                    唐朝百姓称呼:
                    第一、对母亲与父亲的称呼
                      唐朝的儿女当面称呼母亲时,是以“娘”的衍生称呼“阿娘”、“娘娘”等为主。如果是有身份的年轻人,称呼起来需要规矩严肃,就叫“母亲”。
                      唐朝人对父亲的称呼与母亲的相比,看起来就比较陌生了。最流行的称呼是“耶”(爷)的各种衍生,如“耶耶”(爷爷)、“阿耶”(阿爷)。父母合称“耶(爷)娘”也很常见,如《木兰诗》里的“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在严肃场合或书面用语时,称呼父亲要叫“父亲”或“大人”。
                      “大人”作为一个当面的口头称呼语,在唐朝只用来称呼父母,个别情况下可以叫直系血亲尊长,但不能用来称呼各种官员。
                      但是对父亲还有一种称呼,是“哥哥”。如《旧唐书·棣王琰传》:“惟三哥辩其罪人。”这里的“三哥”指的是他父亲唐玄宗。李世民有一封给他儿子李治的信,在文末署名处,李世民也是自称为“哥哥”。
                    第二、对兄长的称呼
                      “哥哥”的称呼在唐朝也指兄长。唐玄宗曾经公开场合称他长兄宁王为“大哥”、“宁哥”。不过,据说这种称呼是从草原民族传过来的,在唐代还没有定型。最安全的称呼还是“阿兄”“(排行)+兄”。
                    第三、路人与好友之间的称呼
                      假如你走在路上,前面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男),可以称其为“丈人”、“老丈”,如果是个老女人,可以称“阿婆”、“老夫人”;青壮年男子则称为“郎君”,女子称为“娘子”;少年男女就称“小郎君”、“小娘子”这样的。
                      唐朝人和熟人朋友之间称呼,除了以“郎”以外,还可以称呼为“君”、“卿”、“公”、“足下”之类的,如果亲密到某种程度,可以直呼他“姓+排行”。
                    第四、男或女常用的谦词
                      男性的谦称有“仆”、“愚”、“鄙人”、“下走”等历代通用词,而较有唐朝特色的是“某”,这个称呼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
                      女性用谦称“婢”、“妾”外,具有唐朝特色的是“儿”,而且不必对着父母说,对一般尊长平辈客人也可以这么自称。
                      还有一个自称是“奴”(阿奴),唐朝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奴”的含义非常广泛,而且是各种阶层人士的小名、闺名常用字,可以用来骂人,表贬义。做父母的也经常用来称呼子女,表示怜爱。


                    10楼2020-10-24 15:03
                    回复
                      《唐律》上有明确规定:“奴婢**,律比畜产”。《唐律疏议》明确规定了一系列良贱不得混淆的法条,比如禁止良贱通婚(这里说的通婚是指明媒正娶)、以良犯贱(良人对贱籍之人犯法)可以减刑或不予处理、掠卖良人为奴婢(以良为贱)是重罪等。
                      大唐奴隶阶层:部曲、杂户、官户、蕃户、奴婢
                      部曲,一是被主人“放免”之后,仍留在主人家效力使役的奴婢,二是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吏员。私人军中吏员虽为贱籍,然其主不得擅杀,有司知之可劾其主死罪。
                      杂户,隶户、兵户、府户、营户、别户、绫罗户、细茧户、罗縠户、监户、佛图户、寺户等;杂户的身份高于官奴婢及蕃户,其籍附州县,而蕃户却属本司。
                      官户,因前朝犯罪而没官、散配诸司驱使的官奴;本朝官户是犯罪者及其家属没入官府服役,并编入特殊户籍;此类由尚书省的刑部都官总负监管之责,如发生有关奴婢的诉讼事宜,也一律由刑部都官处理。二是凡官奴婢“有技艺”的,按其所能而配于诸司服役;妇人工巧的入于掖庭;其余没有专门技能的隶属于司农寺,此类隶属司农寺管理。
                      蕃户,前代配隶人户,或本朝配没的少数民族战俘人户;
                      奴婢,一是私奴婢,即所有权属于私人的奴婢,如乐伎人,二是僧院净人,属于寺院的佃户。
                      《旧唐书·职官志》:“(官奴婢)一免为蕃户,再免为杂户,三免为良人。”
                      据《唐六典·刑部都官》载:“凡初配无伎艺者,从其能而配诸司。妇人工巧者入于掖庭,其余无能,咸隶司农。”由司农寺负责官奴婢的调配使用,都官负责监管,而诸行宫监牧等部门所属的奴婢,也均由司农寺分配调拨。
                      《唐六典》中,对把犯罪人员的家属籍没为奴有专门规定:“凡反逆相坐,没其家为官奴婢。”“诸逆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姐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
                      唐律明确规定:“奴婢即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辄将其女私嫁与人,须计婢赃,准盗论罪。”奴婢所生子女被视为主人的当然财产,奴婢本人无权擅自处理,如果奴婢把自己的女儿私自嫁人,要按盗窃主人财产论罪。
                      《唐律·斗讼律》规定:“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奴婢若有愆犯,被主人决罚致死,无罪。主人过失杀者,无罪。”“良人殴杀(非预谋杀害)他人奴婢,徒三年。故杀(预谋杀害)他人奴婢,流三千里。”
                      《唐律》规定:奴婢与百姓(良人)相犯,奴婢加凡人两等,良人减凡人两等。诸犯死罪者,若非十恶均可大赦。但如果是奴婢杀主人,却被视为“十恶”的“大逆”,即使逢上了大赦,也不在大赦的范围之内。
                      “其部曲及奴,奸主及主之期亲,若期亲之妻者绞,妇女减一等。强者,斩。即奸主之缌麻以上亲及缌麻以上亲之妻者,流;强者,绞。”“诸部曲、奴婢谋杀主,皆斩。谋杀主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绞,已伤者,皆斩。”
                      以平民为奴者,重罪,判绞。
                      《唐律·斗讼律》规定:“诸部曲、奴婢告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除了谋反、大逆、叛乱之类“十恶”罪行之外,法律严禁奴婢告发主人。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与奴娶良人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良人奸官私婢者,杖九十。”良人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奴仆更不能娶良人为妻。
                      唐律规定,奴籍身份是世代相袭的,非经主人许可并“经本属申牒除附”在官府削籍,这种身份永远也不会改变。
                      但奴有军功而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侍御史、游击将军者亦有之。


                      11楼2020-10-24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