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上海的新民京剧团,有两位当家武生筱高雪樵和小王桂卿。“一山有两虎”,新民团能容下两位武生是因为当时“筱高”和“小王”的戏路有不同。“筱高”演长靠短打的骨子老戏较多,“小王”演猴戏和新编武生戏较多。
我第一次看“筱高”的戏是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由高雪樵带领筱高雪樵、筱二高雪樵、筱三高雪樵演《五鼠闹东京》。戏中高雪樵从武行改为麒派包公,“筱高”演主角锦毛鼠白玉堂。从一出场的英俊扮相到身手矫健的帜烈短打,我就被“筱高”深深吸引,从此成为他的“粉丝”。那个时候,“上京”说实在,自王金璐走后基本上武戏就不轰动,南派武生名家李仲林因年龄扮相等原因演出已不多。“筱高”则正当年,成为上海武戏爱好者的“追星”对象。包括他在入新民团之前有一段时间在上海的大新游乐场演出,观众也趋之若鹜。我看他的《挑滑车》《长板坡》《金钱豹》《驱车战将》等就在那阶段。看他的戏很过瘾,因为“筱高”的武戏路子受其叔父高雪樵影响并不全走“南派”,可以说更有一种“关外风格”。“京派”有时过于稳,“南派”有时过于冲,“又稳又冲”实恰到好处。当年上海的剧评家龚义江先生曾在《上海戏剧》上评“筱高”的《挑滑车》是又稳又冲。我看“筱高”戏最过瘾的当属他入新民团后,在上海挖“掘传传统剧目”活动中演出的《紫竹林》一剧,就是以武生来演《火烧余洪》。此戏难得一见,武生先札靠后短衣,起霸、枪花、下高、翻滚,集多技巧于一剧。(可惜“上京”一直未挖掘继承此戏)。“新民”一九六三年併入“上京”,应该说如果正常发展的话"筱高"当属后来的上海第一武生,他能演也能唱,《野猪林》一类戏也胜任。其实”筱高”在五十年代初还和赵燕侠合作过一段时间堪称珠联璧合,以至赵入京后曾非常希望”筱高”也过去,可高放不下上海这个他有深厚感情和基础的地方。八十年代初赵燕侠南下巡演,那时我已迁居苏州,在开明大戏院重听“赵派”,搭档的武生已换成高牧坤,小高与当年的“筱高”从扮相到台风略有几分相似,所以登有”时间轮回”之感觉。
一九六六年改变了“筱高”的命运,到八十年代才有机会重回午台和观众见上几面。但是他开始时的重回舞台略带一丝悲凉,是以民间组织的演出为主,那时上海京剧爱好者工商业者俞德邻先生组织过民间京剧团並演出,最受欢迎的是“京剧千岁专场”,"筱高"和白玉艳(江南名武旦)合演《击鼓战金山》。“筱高”的许多演出身影在优酷可以捜到。首先有他一九七六年用作“内部观摩”拍的彩色电影《狮子楼》。八九十年代的演出片断则包含在几个有关他的专辑中。如原汁原味的《驱车战将》(此剧本是唐韵笙的本高雪樵的演);武戏《独木关》《青石山》(后剧尤见他的精彩出手);红生戏《古城会》《刮骨疗毒》《走麦城》(按老本子演包括关公显灵活捉潘章);麒派老生戏《哭灵牌》《四进士》《斩经堂》(他和小王桂卿都挖掘过麒派的哭灵牌)。空中剧院有他一九九八和一九九九年在重阳节的两次麒派演唱,特别是他首次把麒派的武松二黄唱段带给观众(“筱高”长年在上海演出,也是一标准“麒迷”)。他有过一次上海电视台的演出录像,那是在言兴朋的全本《连营寨》中演伐东吴之黄忠。有过一次中央电视台的音配像《战长沙》,为周少麟的关羽配像,那是麒老牌为提携儿子的一次演出(自己演黄忠),少麟还年轻劲头唱得一般,感觉"筱高"的配像略受影响。(上)
我第一次看“筱高”的戏是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由高雪樵带领筱高雪樵、筱二高雪樵、筱三高雪樵演《五鼠闹东京》。戏中高雪樵从武行改为麒派包公,“筱高”演主角锦毛鼠白玉堂。从一出场的英俊扮相到身手矫健的帜烈短打,我就被“筱高”深深吸引,从此成为他的“粉丝”。那个时候,“上京”说实在,自王金璐走后基本上武戏就不轰动,南派武生名家李仲林因年龄扮相等原因演出已不多。“筱高”则正当年,成为上海武戏爱好者的“追星”对象。包括他在入新民团之前有一段时间在上海的大新游乐场演出,观众也趋之若鹜。我看他的《挑滑车》《长板坡》《金钱豹》《驱车战将》等就在那阶段。看他的戏很过瘾,因为“筱高”的武戏路子受其叔父高雪樵影响并不全走“南派”,可以说更有一种“关外风格”。“京派”有时过于稳,“南派”有时过于冲,“又稳又冲”实恰到好处。当年上海的剧评家龚义江先生曾在《上海戏剧》上评“筱高”的《挑滑车》是又稳又冲。我看“筱高”戏最过瘾的当属他入新民团后,在上海挖“掘传传统剧目”活动中演出的《紫竹林》一剧,就是以武生来演《火烧余洪》。此戏难得一见,武生先札靠后短衣,起霸、枪花、下高、翻滚,集多技巧于一剧。(可惜“上京”一直未挖掘继承此戏)。“新民”一九六三年併入“上京”,应该说如果正常发展的话"筱高"当属后来的上海第一武生,他能演也能唱,《野猪林》一类戏也胜任。其实”筱高”在五十年代初还和赵燕侠合作过一段时间堪称珠联璧合,以至赵入京后曾非常希望”筱高”也过去,可高放不下上海这个他有深厚感情和基础的地方。八十年代初赵燕侠南下巡演,那时我已迁居苏州,在开明大戏院重听“赵派”,搭档的武生已换成高牧坤,小高与当年的“筱高”从扮相到台风略有几分相似,所以登有”时间轮回”之感觉。
一九六六年改变了“筱高”的命运,到八十年代才有机会重回午台和观众见上几面。但是他开始时的重回舞台略带一丝悲凉,是以民间组织的演出为主,那时上海京剧爱好者工商业者俞德邻先生组织过民间京剧团並演出,最受欢迎的是“京剧千岁专场”,"筱高"和白玉艳(江南名武旦)合演《击鼓战金山》。“筱高”的许多演出身影在优酷可以捜到。首先有他一九七六年用作“内部观摩”拍的彩色电影《狮子楼》。八九十年代的演出片断则包含在几个有关他的专辑中。如原汁原味的《驱车战将》(此剧本是唐韵笙的本高雪樵的演);武戏《独木关》《青石山》(后剧尤见他的精彩出手);红生戏《古城会》《刮骨疗毒》《走麦城》(按老本子演包括关公显灵活捉潘章);麒派老生戏《哭灵牌》《四进士》《斩经堂》(他和小王桂卿都挖掘过麒派的哭灵牌)。空中剧院有他一九九八和一九九九年在重阳节的两次麒派演唱,特别是他首次把麒派的武松二黄唱段带给观众(“筱高”长年在上海演出,也是一标准“麒迷”)。他有过一次上海电视台的演出录像,那是在言兴朋的全本《连营寨》中演伐东吴之黄忠。有过一次中央电视台的音配像《战长沙》,为周少麟的关羽配像,那是麒老牌为提携儿子的一次演出(自己演黄忠),少麟还年轻劲头唱得一般,感觉"筱高"的配像略受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