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红一和红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分别踏上北上的道路。
其中,红军总指挥徐象乾和政委陈昌浩率领的右路军,由来自红一的第1军(军长双木)、第3军(军长彭某怀)和来自红四的第4军(军长许世友)、第30军(军长程世才)组成。总央和中革军委也随之一起行动。
8月底前,他们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巴西地区。
此时,这支“疲惫之师”,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距离班佑、巴西地区100多里的包座,位于若尔盖县东南部,分为上、下包座,地势险要,是北上通往甘南的必经之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国军早已经派出1个团的兵力在此驻守。,他们利用上、下包座之间山高路险的优势,构筑了碉堡,囤积粮食,形成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而号称西北王的国军嫡系胡宗南所部,又急调伍诚仁的第49师向包座增援,企图将刚走出草地的红军,堵在包座河一线,予以歼灭或者逼回草地。
在情况万分紧急情况下,赶在胡宗南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包座,打通北上的通路,成为摆在右路军面前最为紧迫的艰巨任务。
当时双木带领的红1军在长征中已经十分疲劳,而且减员极多(具体数字不详),而担负后卫任务的红3军还没有走出草地。
为此,红四军以及红30军都向徐总指挥建议,由红四方面军的第4军、第30军承担攻打包座的任务。
很快,中革军委批准了这个建议。
计划如下:
以红30军第89师264团攻击包座南部的大戒寺,第88师和第89师的主力共4个团位于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准备歼灭前来增援的第49师;
红4军第10师攻击包座以北的求吉寺,其他主力控制要道,待命出击;不参与作战的红1军作为预备队,位于班佑、巴西地区,并保卫总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