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西高铁吧 关注:5,334贴子:246,819
  • 7回复贴,共1

商於古道,狭义为起“商”止“於”。广义又为“武关道”、“商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商於古道,狭义为起“商”止“於”。广义又为“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相同段的路径。秦汉时称武关道,唐以后称蓝商道、商山道、商州道。[1][2][3]因朝代和区域建制的变迁,其路径区域大部在今陕西商洛市。由于该古道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之争的军事要地商、於;即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关口的“商邑”;止于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柒於”,因战国时期张仪欺楚事件而得名。
古道由丹水(丹江)水路和旱路组成,穿越多个城池驿站地域,全长六百余里。
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迁徙过程中开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关道)经蓝田去丹阳(今商洛市)。
商於古道在商於上游是“武关道”的路径。主要利用秦岭北侧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因唐代时其起止点有所变化。由长安东出,溯灞河西侧南行,经今蓝田县城,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进入商地。顺丹水(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经麻街抵商州城;又东南经现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下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和岭南。
秦汉魏晋时期为朝廷的军事生命线路备受重视。所以唐德宗时明令规定:“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即其地位在诸驿路中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代以后,武关道虽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西北与东南地区间联系的捷径,仍发挥重要作用。[4]
商鞅-《大秦帝国》剧照
商於古道是从《史记》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家张仪穿梭于该古道周旋于秦楚,以商於六百里欺楚的经典事件开始被世人广泛关注。并以秦《商君》商鞅变法革新,以军功被封地商於十五邑于商邑的传奇人生,使该古道有了第一个军事、商贸、管制的文化中心。以及四皓躲避焚书坑儒隐居商山,助太子承皇位被文人墨客广为推崇,此地也成为重要的是文化通道。
《史记正义》所载的“王陵故城”之谜;王陵在刘邦、项羽楚汉相争时屯兵于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沟内,建城号称襄侯王;其母劝王陵效忠刘邦被项羽烹煮,与岳母一同被颂为教子的典范,王陵助刘邦往返商於成就大业。汉张良用计驷马高车赴上洛建高桥接四皓于高车岭;四皓助太子承皇位埋名隐身于商山;到唐代国师释无业从上洛走出成名天下;韩愈以“雪拥蓝关马不前”惊世名句入关;留在清代商州县令《商州赋》的笔下。李自成、李先念屯兵商州,一代文豪贾平凹的出现等等,成为当今文化的名片。
由于历史的原因,商於的归属和古道商邑、商县(陕西省丹凤县)、古上洛、上洛侯国(商洛市商州区佛诞寒川公园下孝义古城),古商州(商洛市府所在地)所形成的商於古道三个文化中心变迁和交接,行成了商於古道不同时期历史灿烂文化的传延和拓展。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8-15 18:42回复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战争年代,商於古道一直是兵家必争之道。有学者统计,历史上出入商於古道的大小兵战不下50次。有名的秦楚之战,秦汉之战,王莽与赤眉、绿林起义军之战,无不于此间争锋。然而,商於古道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又是北通秦晋南及吴楚的交通枢纽。在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商於古道自然就成了古代中国交通运输、经济贸易的南北大通道。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越到后期,这种交通、商贸枢纽的作用越突出。初唐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很少用兵,商於古道成为唐代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枢纽,其沟通作用非常显著。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交广的商旅驮骡,多利用商於古道的便捷条件,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特别是从明代开始,南北贸易交流日渐繁荣,给处于商於古道重要位置上的龙驹寨等古镇带来了勃勃生机。明清时期,随着丹江航运的开通,商於古道上的商业运输更是繁荣一时。东南地区生产的丝、茶、糖、米、瓷器、香皂一类的生活日用品,一部分经武关由陆路运至龙驹寨,进而运往商州、关中等地,一部分沿长江、溯汉江进入丹江,水运至龙驹寨水旱码头,再由骡马驮运至长安、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地。同时,甘肃的绿丝烟、山西的食盐等,又驮运汇集于此,连同商州的油桐、药材、核桃、牛皮等山货特产,兵分两路,或由陆路经武关古塞向东南地区运出去,或在龙驹寨水旱码头集结,船载顺流而下,运抵长江口岸重镇汉口。陆路和水路这两条南北交通运输线并驾齐驱,交相辉映,在龙驹寨实现交汇合流,完成货物的中转、交易。兴盛的商贸活动不仅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成就了龙驹古寨昔日的无限繁华。这一时期,龙驹寨水旱码头“百艇千蹄”,商贾如云,“鸡鸣有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十里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十大商帮会馆独霸一方,18座庙宇昼夜香烟缭绕,各种杂耍说唱不绝于耳。这一时期,龙驹寨厘金岁额曾达纹银15万两,日均400两,居“全陕之冠”,为“秦之翘楚”。[10]
    六百余里
    商於古道,沿途设有仙娥、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富水等驿站,自古皆为交通要道。时至今日,一些散落在秦岭山脉峡谷山口、危崖峭壁上的古道遗址仍依稀可辨。据当地年长者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条古道最宽处有4米,最窄处只有2.5米,是马车和驴车能走的土石山路,这也许是从远古遗留至今最好的路况了。秦岭峡谷这段古道,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险滩密布。它的通行条件,商於古道虽然是重要的交通干线,但通行状况一直堪忧,更多的时候,它是一条“仅容单骑,比于蜀道”的崎岖山路。[10]
    军事之路
    商於古道不仅是条军事之路、商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在古代中国南北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条古道上,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为仕途奔走者发出了“往来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的无限感慨。这些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孜孜学子们或进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江南,“憧憧往来皆出是郡”。有学者统计,仅唐一代,往来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诗人约200余人,有的还往返多次。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盘垣过七八个月,“苦吟诗人”贾岛辞去蓝田县令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名,挂单镇安云盖寺。盛唐隐逸派诗人王维,虽半隐辋川,对商州山水仍无限神往,曾以题赠友人赴商州赴任等形式,写过多首赞颂商州山水的诗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出自韩愈之手,而这句写的也是商於古道。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供养。由于路途遥远,百姓怨声载道。韩愈见状,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下诣处死韩愈。所幸宰相和其他大臣替他说情,韩愈才免于一死,被贬潮州(今广东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在去潮州路经秦岭蓝关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蓝关段)时,大雪封山,难以前行。危难之际,幸得亲人相助,韩愈不胜感慨,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诗章。这一批又一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来去,为后世留下了千余首古典诗歌。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8-15 18:45
    回复
      商洛因武关而兴起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8-15 18:46
      回复
        此贴建议发在丝绸之路吧,商於古道和丝绸之路也是紧密相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8-15 20:05
        回复
          写了这么多我竟然看完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8-15 21:53
          回复
            这条古道的利用最大化(312国道,沪陕高速公路,宁西普铁,宁西高速铁路)如今就缺宁西高铁了,这是两端都要努力去推动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8-16 09:39
            回复
              来看看河南十三五规划的井字形通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8-16 10:04
              回复
                楼主,商於古道,这个“於”的拼音是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8-16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