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手语翻译人才 活跃中国手语研究
——记中州大学手语翻译专业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孟繁玲
摘要:我国现有聋人两千多万。手语是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具有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它形象、简便、快捷,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最适合聋人特点的交流手段,只要有聋人群体的地方,就有手语的自然存在。为了不断提高聋人交流的无障碍程度,中州大学首先在中国开创了手语翻译专业,这一专业的创办不仅给广大聋人带来了强大的福音,同时也为推进社会的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手语 传播 社会 进步
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上,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曾经对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把“感觉缺失与推理无能”看成是聋人的特征。并认为“他们与森林里的动物一样,是不可教育的”。亚里士多德把语言看成是天生的,而不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技能。他在《动物史》第九卷中说道:“生下来就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哑巴;他们能够发出声音,但不能说话。”由于亚里士多德对聋人的错误观点,由此决定了聋人近2000年的悲惨命运。他的观点在18世纪前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聋者的印象,聋人们长期生活在黑暗与痛苦之中,没有职业,没有经济来源,社会交往被限制,并且在当时的西方,多数国家的法律中明确规定聋人没有继承权。
巨额家产的继承权的继承法成为制定教育贵族聋儿的催化剂。西班牙的修道士庞塞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聋教育家。他所采用的是自己设计的选择性刺激的方法来训练聋童开口说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教的聋童能学会流利地说话。庞塞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教聋童学会说话,更重要的是他第一个肯定了聋人具有学习更多知识的能力。
继庞塞之后,聋人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到了十八世纪,西欧的聋人教育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医学家、语言学家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并很快在北美得以推广,直至后来影响到全世界。
在历史的进程中,成功的特殊教育不断地证明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而创造奇迹。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史上有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在美国对海伦 •凯勒的教育,这是一个原本野蛮、缺乏自尊、自立的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孩子。教育最后使她成为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能用英、法、德等5种语言会话、写作。她的作品《我生活的故事》、《冲出黑暗》等被译成多国文字,不仅激励了许多残疾人和普通人,而且也证明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是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从此以后,聋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迎来了中国特殊教育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春意盎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中国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使聋人参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增加,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现有聋人2057万,仅河南省就有聋人二百多万。手语是聋人交流感情、学习文化、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的特有语言,是聋人与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聋人要生活、要学习、要发展、要交流、要参与都需要手语翻译。中国聋人留美博士杨军辉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文章“呼吁中国一些大学设立手语翻译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我国九江聋校校长何盛华(聋人)说:“聋人手语对聋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聋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的聋教育要以人为本,就不能无视这些特殊的因素。”中州大学现有在校聋生343人,经过三年高等教育的培养,他们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最大困难却是语言沟通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我们很需要这些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技术,但交流困难我们无法使用。如果有手语翻译配套安置,我们这一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记中州大学手语翻译专业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孟繁玲
摘要:我国现有聋人两千多万。手语是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它作为一种语言,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具有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它形象、简便、快捷,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最适合聋人特点的交流手段,只要有聋人群体的地方,就有手语的自然存在。为了不断提高聋人交流的无障碍程度,中州大学首先在中国开创了手语翻译专业,这一专业的创办不仅给广大聋人带来了强大的福音,同时也为推进社会的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手语 传播 社会 进步
一、特殊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历史上,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曾经对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把“感觉缺失与推理无能”看成是聋人的特征。并认为“他们与森林里的动物一样,是不可教育的”。亚里士多德把语言看成是天生的,而不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技能。他在《动物史》第九卷中说道:“生下来就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哑巴;他们能够发出声音,但不能说话。”由于亚里士多德对聋人的错误观点,由此决定了聋人近2000年的悲惨命运。他的观点在18世纪前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聋者的印象,聋人们长期生活在黑暗与痛苦之中,没有职业,没有经济来源,社会交往被限制,并且在当时的西方,多数国家的法律中明确规定聋人没有继承权。
巨额家产的继承权的继承法成为制定教育贵族聋儿的催化剂。西班牙的修道士庞塞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聋教育家。他所采用的是自己设计的选择性刺激的方法来训练聋童开口说话,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教的聋童能学会流利地说话。庞塞的成就不仅仅在于教聋童学会说话,更重要的是他第一个肯定了聋人具有学习更多知识的能力。
继庞塞之后,聋人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到了十八世纪,西欧的聋人教育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医学家、语言学家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并很快在北美得以推广,直至后来影响到全世界。
在历史的进程中,成功的特殊教育不断地证明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教育而创造奇迹。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史上有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在美国对海伦 •凯勒的教育,这是一个原本野蛮、缺乏自尊、自立的集盲聋哑于一身的孩子。教育最后使她成为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能用英、法、德等5种语言会话、写作。她的作品《我生活的故事》、《冲出黑暗》等被译成多国文字,不仅激励了许多残疾人和普通人,而且也证明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是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里士•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从此以后,聋教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迎来了中国特殊教育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春意盎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中国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使聋人参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增加,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现有聋人2057万,仅河南省就有聋人二百多万。手语是聋人交流感情、学习文化、认识社会、平等参与的特有语言,是聋人与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聋人要生活、要学习、要发展、要交流、要参与都需要手语翻译。中国聋人留美博士杨军辉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文章“呼吁中国一些大学设立手语翻译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我国九江聋校校长何盛华(聋人)说:“聋人手语对聋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聋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的聋教育要以人为本,就不能无视这些特殊的因素。”中州大学现有在校聋生343人,经过三年高等教育的培养,他们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最大困难却是语言沟通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我们很需要这些聋人大学生的专业技术,但交流困难我们无法使用。如果有手语翻译配套安置,我们这一问题就会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