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12月27日电(记者吴春燕、通讯员朱玉尊、罗来丁)一百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为“宿”, 一滴眼泪从两眼中流出是“哭”,诸如此类的汉字解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不罕见。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有助学生理解记忆,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服务国际研讨会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如此随心所欲地解释汉字。
为期3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服务国际研讨会今天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专家参加研讨。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增强,汉语学习在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潮流,“汉语热”掀起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有了“汉语难学”的苦恼。此次会议针对“汉语难学、汉语难教”的问题展开交流研讨,旨在促进汉语教学发展与汉语的国际传播。
正确对待汉字文化
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会上,专家们认为汉字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认识汉字的时候应该是整个形体去认识,而不是逐一辨认它的笔画。当学习者掌握相当的汉字之后,可以把汉字中相同的组成部分,科学的提取,这才把部件教学后偏旁部首教学提到日程。讲到文字的难易,比方说笔画多的字,写起来是麻烦,可是认起来未必难认,有时候笔画多的字,因为富有个性,反而容易认。认是一回事,写又是一回事。
对此,身为对外汉语教育专家、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赵金铭教授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该随心所欲地任意解释汉字,比如,有的老师把“宿”字解释为“一百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把“哭”解释为“一滴眼泪从两眼中流出”。 这违背了汉字文化的本意,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汉字文化,要依照汉字造字原理科学地讲解汉字。
面对多义现象 应回归汉语本体作解释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词汇的多义现象是留学生最难学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上课时老师对留学生说,“要方便的学生可以悄悄地由后门走出去。”因此该留学生把“方便”的意思牢牢记住了。但当留学生听到老朋友的问候“如果方便的话,我来看你”的时候,却被吓倒了。显然,该留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 “方便”的意思。因此,他指出,当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此类困惑时,教师应该回归到汉语的本体为学生进行解释。“汉语国际教育最关键的是汉语本体的研究,脱离对汉语自身的研究而一昧追求掌握教学法是不可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他强调说。
设立专门的语言服务协调与推进机构
主持会议的语言学专家、广州大学副校长屈哨兵就语言服务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任重道远,设立专门的语言服务协调与推进机构在必要的时候是不错的选择。近几届孔子学院大会举办的教学资源展、孔子学院资源展等就是一种很好的语言服务,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有效资源聚集整合及调配引导,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或者能更加有效地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提供服务保障。针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进入新的繁荣发展的时期。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易佐永表示,广州大学作为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市政府重点建设高校,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学校已于今年四月与世界名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展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