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吧 关注:21,310贴子:57,846
  • 1回复贴,共1

【我爱手语】开展家庭手语学习,促进聋童对语言工具的掌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语是聋人和健全人、聋人和聋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聋人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手语,和健全儿童学习和使用有声语言一样,可以帮助聋童更好地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和理解社会,同时也是刺激聋童学习书面语的积极因素。因而聋童应当尽早的掌握属于自己的语言(手语),并熟练运用。
     一、开展家庭手语学习的重要性
     (一)家长是聋童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了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本身就有心理和生理障碍的残疾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家庭教育从沟通开始 学习手语为便于沟通
     聋童的教育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听力障碍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重返有声世界而做着不懈的努力,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具有良好残余听力的孩子,借助一些助听设备的辅助,通过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补偿训练会有许多可喜的进展和变化,这正是许多听力障碍孩子的家长所企盼的。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事实上能具有上面这些轻度听力损失先天条件的聋童在整个聋童人群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往往由于媒体的过度渲染,误导了许多聋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实践证明:对于那些听力重度障碍的聋人来说,手语才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是他们最容易接受信息的绿色通道。曾经有一些聋人朋友说:我们聋人自强自立于社会靠的是什么?是那只言片语的口语吗?不,真正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的是深厚的知识底蕴以及扎实的工作技能。让聋童耗费过多的时间用在学说话上,忽视孩童时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信息的积累,是得不偿失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是人的各项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儿童的认知发展离不开人与人的交流,尤其是早期交流。发展心理学尤其强调儿童与外界社会、主要是母亲的交流的重要性。社会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如果在儿童时期不能掌握一种他能随意使用的语言,就意味着儿童与外界交流的中断。因而聋童的手语学习越早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是聋童,又不具备言语康复条件时,就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些规范的手语,配以口形、表情、动作与孩子共同学习和交流,使聋童尽早地掌握交流的工具——手语。聋童的家长也只有找到与孩子合适的沟通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为聋童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聋童家庭手语干预教育 关系到聋童的终身发展
     听力健全的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幼儿园、学前班的培养已经掌握了口语语言,其中大多数儿童还学会了几十甚至几百个汉字的书写,能够阅读简单的短文和句子。这些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聋童则不然,多数聋童的父母亲是健听人,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手语培训,除了在生活上关怀外,不可能在学习方面给孩子以太多的帮助,相反的,许多家长为了生活上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又创造出一些除了自己的家人外,别人都看不懂的手势语言。比如说:甲乙丙三个聋童家庭对“饿”这个词进行表述时,会分别造出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手势,甲聋童可能会捂肚子以表示饿了,乙聋童可能会指家里的锅,而丙聋童则可能做出其他手势来表示饥饿。尽管甲乙丙三个聋童使用的手势不同,其家人是能够明白他们所表达意思的。虽然都是聋人家庭,但这三个家庭在一起时是不容易进行沟通的,而且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可能乙聋童的家长看见甲聋童“饿”的手势会提醒甲聋童的家长说:“你的孩子病了”。这是因为在乙聋童家里捂肚子的手势是用来表示肚子疼的。这种在封闭环境当中创造出来的手语——即某些学者称之为的“土手语”,没有社会交流的功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聋童手语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障碍,给聋童认知社会、学习知识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聋童家庭开展手语的干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删除|1楼2010-01-06 22:41回复

         对于大多数不具备言语康复条件的聋童来说,手语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语言,手语将成为他们进行学习和交流所依赖的主要工具。根据对新入校聋生的调查显示:往往其父母均是聋人或有良好手语基础的聋生在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没有手语基础的聋生,而且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同时在书面语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表现出较强的理解能力。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入学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一门语言——手语,这门语言的掌握不仅仅有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也是帮助他们学习另一种语言系统(即汉语书面语)的最好工具,这和汉语水平很低的人很难学好英语的道理是一样的。事实证明:熟练掌握手语已成为聋人自身发展的一种必须条件,不可或缺。只有帮助聋童建立起一套适合聋童自身特点的手语系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适应社会,有益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发展。
         二、怎样开展家庭手语学习
         1、 根据聋童的认知特点,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聋童没有口语基础,见物不知其名,打手势不明其义。他们只有通过看到实物,才能将学到的手语、书面语联系起来——也就是俗话说的“以物认物"。如:教“杯子"一词时,不但要让聋童看到杯子的图片,打出“杯子"的手语,还要让他看到各种各样的杯子,逐渐地使聋童知道这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东西都叫“杯子",以及“杯子"的用途,建立起“杯子"是一种生活用品的概念。在教 “颜色"一词时,可以出示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画出不同的颜色,出示与不同颜色相关的物品如:红衣服、蓝书包、黄色的绒毛玩具等,让聋童区别认识。还可以让聋童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在这个过程中聋童既学会了“颜色"一词的手语,也了解了各种颜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
         2、充分调动聋童的各种感观来学习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语言
         聋童学习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然后在感知过程中逐步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聋童的多种感观参与其中,提供多种实物和教具,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概括,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概念也就逐步形成了。如:教“苹果"一词,可事先准备好苹果,让聋童观察它们的外形,看看它们的颜色,摸摸表皮,尝尝味道,并示范其手势。在这个过程中聋童逐步形成这样的概念:这种水份较多的、圆形的、味道酸甜、可以吃的东西叫做苹果,它是水果的一种。
         3、结合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学习手语
         比如说: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节目,一起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现象等。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手语 。
         4、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想教育,培养聋童的良好生活习惯
         比如:在教“自来水"一词时,可领聋童来到水龙头旁,示范其开关动作,教给聋童规范手势。演示洗手时水要开小,不要让水溅在衣服上,用完水后,要把水龙头拧紧,培养聋童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5、家长和聋童共同学习手语
         聋童家长应当尽可能多的学习和使用一些规范手语,不厌其烦地为孩子做示范,多使用手语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加深聋童对手语的记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共同学习了手语知识又联络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增进了相互理解,有利于家庭的和谐,更有利于聋童的健康成长。  
         6、手语学习内容的安排
         聋童家庭手语学习应当以中国手语为主要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地方手语。学习内容的安排应当随着聋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删除|2楼2010-01-06 22:41
    回复